谈幼小衔接的数学课堂教学
2015-05-04曹欢
曹欢
[摘 要]孩子在从幼儿园向小学教育的过渡期中,会出现学习不适应、社会不适应和心理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学习不适应最为明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动静结合 学习效率 学习习惯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30
孩子在从幼儿园向小学教育的过渡期中,会出现学习不适应、社会不适应和心理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学习不适应最为明显,主要体现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书写困难、做作业拖拉等。下面,我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的指导下,对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动静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中如果过分注重学生的“动”,虽然会让整个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静态课堂,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觉得数学教学要“动”“静”结合,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备课时,我思考:“大部分学生基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我要怎样教学才能让这节课既生动又不杂乱呢?”上课时,整堂课都比较平静有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错,但唯独缺少了点气氛。于是,我灵机一动,问道:“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一会儿,学生的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可是都没有猜中。我看着学生焦急的神态,问道:“为什么都没猜对呢?”学生回答:“数字多。”我继续问道:“你知道有多少个数字吗?”学生说:“数不清。”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应该给一个提示——是大了,还是小了。”我有点激动,学生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方向,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发现和进步。于是,我给出提示:“比25大,比35小,而且是这个范围内最大的双数。”……这样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动静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们都知道:要想学习好,习惯最重要!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尤其是刚从幼儿园来的小朋友,可以说,他们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在教师的陪伴下认识规则、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鼓励、表扬、指引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把好的习惯渗透进学生的心里。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动”起来,只会使学生情绪浮躁,不能静下来思考,导致学生没学会多少知识,教师的遗憾却不少。
三、动静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课堂以传授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及培养逻辑思维、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课堂气氛的活跃,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但是过于热闹的课堂环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既不能像平静的湖水,又不能像幼儿园课堂那样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即做到动静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新授课结束后,教师都会安排一些形式生动的练习,这样虽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却只注重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安静的思考,使学生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于是,我把练习分成两类,即合作学习题和独立学习题。例如,教学“9加几”一课时,为了在枯燥的计算教学中寻找些亮点,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过山洞”的游戏,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都想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教学,既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又使学生学得轻松、扎实。因此,教师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上要灵活新颖,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又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合作学习也有其弊端,即不能让教师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时就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安静中慢慢回忆,自主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些许的提示和帮助。这样把“动”“静”的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就有了较大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增强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气氛很重要,既要做到不沉闷,又要做到不杂乱。这就需要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度”,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既要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又要在游戏中把学生拉回教学之中。如游戏结束了,想让学生转入下一个学习环节,教师可以用“对口令”“学榜样”“奖红花”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转移他们的兴奋点。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中既动得起来,又静得下来时,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然,课堂上要实现动静结合,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去改进,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