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拓展课外阅读的策略
2018-02-22马仕海
马仕海
【摘 要】 农村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能接触到的课文每学期也就二十多篇,六年加在一起,也就是三百篇左右,课文所选的内容由于受到课本篇幅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编排的目的是通过语文书上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更多文章的阅读还是需要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来完成。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拓展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拓展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读进去,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课外阅读是为了更好地交流。现在农村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能接触到的课文每学期有二十多篇,六年加在一起,也就是三百篇左右,课文所选的内容由于受到种种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更多文章的阅读还是需要拓展课外阅读来完成。所谓拓展性课外阅读,是基于课本上的阅读内容,从多个角度向外延伸,由一个点向外辐射,逐步培养孩子们自己独立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学生拓展性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拓展内容单调,学生缺少兴趣
如在学习写月亮的课文时,一般人都会布置这样一道拓展课外阅读的练习题:课外搜集关于月亮的古诗,想一想古诗描写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这样的拓展内容单调,学生们往往会低效重复李白的《静夜思》。又如在讲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往往布置学生查阅司马迁这个人物的介绍及《史记》的大概内容等,只从一个点去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其形式比较乏味,学生兴趣不高。
2.拓展方向把握不准,偏离文本
每一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可能是一片海洋,有着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源,如果没有抓住重点内容去拓展,就会迷失拓展的方向,学生读了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他们会发现拓展内容与文本联系不大,久而久之,会失去拓展课外阅读的动力。
二、小学语文拓展课外阅读的策略
为了使学生的拓展课外阅读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培养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能力,我们教师要做好拓展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1.课前收集信息资料,铺垫课文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原始感知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非常陌生,那么在理解课文的时候相对会比较吃力。因此,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会让学生对所学新课有个初始的認识,再学习起来就省力多了。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篇课文时,许多学生对徐悲鸿一无所知,课前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徐悲鸿的介绍、徐悲鸿的主要作品、徐悲鸿所处的年代背景等。学生搜集这些资料并课外阅读以后,再进行课文的学习,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外国学生为什么会嘲笑徐悲鸿“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以及徐悲鸿成功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了。
再如在学习古诗《赠汪伦》的时候,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李白和汪伦的资料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李白和汪伦的情谊等等,这些资料一读,古诗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甚至于“李白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写诗特点,学生都能收集到,因此,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时候,就知道李白是运用这种夸张的修辞效果来表达和汪伦的情谊之深,由此还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也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预习时让孩子们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
2.课中运用信息,更好地学习课文
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恰当地将收集的信息运用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一课的时候,在分析文中各个人物的特点时,就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搜集到的人物故事来理解。通过《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以看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情谊深厚;通过《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的故事,可以看出关羽的神勇;从《草船借箭》、《空城计》,能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胆大心细等特点。这些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这一事件的认知,再回过头来讲一讲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就明了多了。
3.课后延伸,融会贯通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难点一般也是文章含义最深刻的地方。仅凭课堂上的朗读感悟,有时候学生不能够理解难点蕴含的内容,这时就可以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来完成这一任务。
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感悟宋庆龄像樟树一样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不像黑暗势力低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革命立场。对于樟树拒虫的品质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感悟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就困难多了。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搜集宋庆龄的一些故事,尤其是在自己的丈夫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国民党的黑色恐怖到处笼罩,她是怎样抵制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崇高的革命友谊的。这些资料的拓展课外阅读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些故事学生们清楚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
再如在学习《江南春》这首古诗之后,学生可能体会不出杜牧这种担忧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明明是写大好春光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后两句怎么会转到“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忧郁之中去呢?课后让学生搜集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的社会情况和他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就可以体会得出了。
语文学习与平日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远,语文学习的天地就会走多远。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把课外学到的知识和课文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为今后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松.也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2(3).
[2]李友林.拓展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