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的影响
2018-02-22周伟
周伟
(河南省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 信阳464000)
腹股沟疝是中老年群体常见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见效慢、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复发,因此,临床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腹股沟疝的传统治疗手术方式为有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高。近年来,网状平片被广泛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避免了传统修补术中产生的张力,从而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手术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在减少术中损伤、促进术后康复和改善预后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分组比较了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与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康复及复发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女6例,男37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0.76±9.64)岁;疝囊直径 2.4~10.5 cm,平均疝囊直径(6.32±2.07)cm;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2.36±0.63)年;单侧疝31例,双侧疝 12例;斜疝33例,直疝10例。研究组女8例,男35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1.38±9.41)岁;疝囊直径2.3~10.3 cm,平均疝囊直径(6.11±1.89)cm;病程 2个月 ~10年,平均病程(2.23±0.29)年;单侧疝 29例,双侧疝14例;斜疝35例,直疝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和腹股沟疝类型等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临床确诊为腹股沟疝者;接受手术治疗者;首次手术治疗者;无麻醉禁忌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病变者;重度肥胖者;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愿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4 手术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平躺,采用Bassini手术方式,常规打开腹腔,游离疝囊后,置入腹膜外间隙。若疝囊较大,则需横断结扎,随后置入网片,固定后进行止血,清洗术区,常规缝合、包扎,术毕。术后进行为期1年随访。
1.4.2 研究组 采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全麻,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常规建立气腹,维持气腹压12~15 mm Hg,置入腹腔镜及手术器械,探查腹腔情况,找到疝环口,于疝环口上侧约2 cm处横向切开腹膜,将腹膜前间隙分离,随后将疝囊游离。若疝囊较大,则需横断结扎,远端旷置,精索腹壁化处理,随后暴露耻骨肌孔,并以之为中心放置大张网片,固定,完成后排出气体,常规缝合、包扎,术毕。术后进行为期1年随访。
1.5 观察指标 (1)两组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2)两组术后康复情况,包括首次排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肠梗阻、阴囊水肿和尿潴留等。(4)两组术后随访1年期间的复发率。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排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长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长(min) 术中出血量(ml) 首次排尿时间(h) 下床活动时间(h) 疼痛时间(d) 术后住院时长(d)研究组对照组t P 57.60±10.75 54.26±9.41 1.533 0.129 18.34±3.86 34.51±4.62 19.554 0.000 5.33±1.89 6.41±2.27 2.662 0.007 14.86±3.79 20.67±4.52 6.459 0.000 1.13±0.40 1.96±0.58 7.725 0.000 4.09±1.16 6.22±1.20 8.369 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均完成随访。随访1年期间,研究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33%(1/43);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8.60%(8/43);研究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P=0.035<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我国腹股沟疝的发病率为0.1%~0.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腹股沟疝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耻骨肌孔薄弱或缺失,导致腹壁缺损,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缺损部位进入腹股沟区,引发一系列病理症状[3]。
外科手术作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经历了传统有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网片无张力疝修补术3个阶段。1989年,Lichenstein等首次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该手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手术术后张力引起术区疼痛的问题。目前,传统有张力疝修补术已逐渐被淘汰,无张力疝修补术成为了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主要以开放式手术为主,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术后恢复较慢[4~5]。随着微创手术观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腹股沟疝患者开始选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目前,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应用较为广泛,该手术无需解剖腹股沟管,可减轻术中损伤,应用大张网片进行修补,可完全覆盖耻骨肌孔,网片边缘可自动展开,稳固性好,有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且网片生物相容性好,不易对周围组织造成影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7]。汤建康等[8]研究表明,采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能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排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分析其原因在于,腹腔镜手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损伤,降低出血量,且腹腔镜下术野清晰,能提高手术精准度,有效减少正常组织损伤,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另外,随访1年,研究组的复发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可减少复发,远期效果显著。笔者认为,手术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手术医师的操作技能十分有必要。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能有效减轻术中损伤,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