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七
2018-03-19林家坤
林家坤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林家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萍乡337000)
24 吐阳法
《内经》云:“下痢,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寸口脉微滑者,上实也。皆可吐之[1]。”是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乃阳气汇聚之处,当邪气阻碍胸中,则必然会阻碍胸中阳气运行,使阳气壅滞阻塞。此时用吐法,一吐了之,邪气吐出于外,胸中阳气自然得舒,气机运行正常,则诸证悉去矣。《伤寒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2]。”瓜蒂散是吐阳法的代表方,该方由瓜蒂、赤小豆、豆豉组成。瓜蒂又叫苦丁香,这个药特别苦,就是我们夏天吃的甜瓜的蒂,瓜蒂这个药是个吐药,能吐胸中的实邪。吃了瓜蒂散后,患者会吐得十分厉害,会吐得满头大汗,脸红脖子粗,所以吐阳法是一个十分霸道的治法。一般患者胸有实邪,胸口痞塞硬闷,气上冲不得息,喘口气都困难,用吐阳法之瓜蒂散治疗,吐出痰涎就会舒服多了。但患者体质虚,有高血压病、心脏病和老慢支的,用吐阳法就要注意了,须谨慎使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他写了一本书叫《儒门事亲》[3],讲的全是汗吐下三法。汗法下法,现代比较常用,但吐法患者比较难于接受,现在的医生一般都不敢用了。有的医生一辈子都没用过吐法,所以这个吐阳法已经有点儿名存实亡了,让人嗟叹不已。
25 下阳法
下阳法是下法中的一种,主要针对体内有实邪结聚,这种实邪是偏寒性的,又叫寒实内结,导致阳气大量郁滞不前,出现气机不利而产生痛、胀、发热、便秘等一系列症状的病证。寒实内结,阳气阻遏在肌表者,可用下阳法中轻方,即厚朴七物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说:“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4]。”仲景在此文中,详尽论述了腹满又发热10 d的患者治疗问题。病腹满,可知其病邪在里,但发热数日不解,脉象浮而数,说明内结之阳气奋力抵抗,有向上向外发越之趋势。病变实质在里,病象表现在外,一般情况下,实证应先解表,后攻里。今病的重心在里,故治疗采取的方法应是重点下其在里之实邪,实邪祛,则根本解;在外则助其阳气奋力抗邪,阳气足,则自营卫和,形成表里通和,气机通畅之大好局面。《金匮要略心典》说的好:“此有表复有里,但里挟燥邪,故小承气为主,而合桂甘姜枣以和其表。盖腹之满,初虽因微寒,乃胃素强,故表寒不入,而饮食如故,但腹满发热,相持十日,此表里两病,故两解之耳[5]。”若寒实内结,阳气阻滞在里,导致气机不利出现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象紧弦等一系列症状的病证时,可用下阳法重剂大黄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4]。”这里的“胁下”,是包括两胁及腹部而言。胁下偏痛,即所谓左胁下或右胁下痛,而非两胁下俱痛。脉紧弦主寒主痛,是典型的寒实内结之象。发热不是在表,也非阳明腑实。在表,其脉当浮;在阳明腑实,其脉当数。本证发热而脉象紧弦,乃由于寒实内结,阳气郁滞,气机失调,阳气抗力所致。故《金匮要略心典》说:“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滞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5]。”综上可知,下阳法针对的是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证。阳气奋力向上向外搏击,大黄加桂枝之温以和其表;阳气郁滞在里,阻遏不通,大黄加附子之热以温其里,总以攻下药加温阳药合加,组成下阳法为原则。后世《本事方》[6]即遵此原则,发明温脾汤,由厚朴、甘草、干姜、桂心、附子、大黄等药组成,将仲景下阳法轻剂与重剂合方加减而成,可谓更为周到,于临床中更为实用。
吐阳法与下阳法针对的实邪都是偏寒性,吐阳法中之寒邪还夹杂了痰湿,下阳法中则寒邪更甚,基本无痰湿了,更极端。还有,两法其实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病位在上焦,一个在下焦,在上焦者,由上而吐之;在下焦者,由下而排之。两法均属于攻邪之法,用时快、狠、准!打邪实一个措手不及,擒贼先擒王。但是二法注意事项也差不多,要精确把握用药时机和用量,这不光考验一个医生的医术,同时也考验一个医生的胆量,不是每个人都敢在临床用此二法的呀!
吐阳、下阳二法是为了解救被郁滞之阳气,具体选择吐法还是下法是需要根据患者的表现,因为人体感邪时阳气自然奋起反抗祛邪外出,选择吐法时患者常表现为气上冲、反胃等,其实是阳气受郁而上冲欲自救而未果,故我们顺应阳气,因而吐之。同理,下阳法病患寒实内结,阳气欲散寒结打开通路,故而表现为或发热、或胁痛、或腹胀,故而温下同用组成下阳法。吐阳、下阳两法必须都针对阳气郁滞病机,方可称得上叫吐阳、下阳法,否则与阳气无关的病机,不在此总结范围内。法无定法,势无定势,病无定病,一切都是以临床疗效为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总的临床思路,我们在仲景临床思路上,以“阳气”为主线,将其大部分治法方药串起,其目的就是突出主线作用,便于归纳总结,更好地服务临床。人身自有大药,阳气就是根本,无论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阳气为中心。
26 消阳法
阳气与血液津液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血液津液出现病变,必定是阳气首先出了问题。故《景岳全书》说:“夫人之有生,无非受天地之气化耳。及其成形,虽有五行五志五脏六腑之辨,而总推血气之用。然血无气不行,血非气不化。故经曰:血者神气也。然则血之与气,诚异名而同类,而实推气为之主。是以天地间,阴阳变迁,运数治乱,凡神神奇奇,作用于杳冥莫测之乡者,无非气化所为。使能知此,而气得其正,则何用弗臧。一有违和,而气失其正,则何往弗否?故帝曰:百病生于气也[7]。”《格致余论》说得更清楚:“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8]。”当阳气抗邪无力,失去正常功能的阳气变成坏阳,与病邪、血液、津液一起凝固成团,沉积在人体,变成肿块、积滞、岩瘤,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癥瘕,宜用消散坏阳导致的气血痰瘀凝固的消阳法治疗。《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4]中治疗疟母的鳖甲煎丸条文,讲述了疟病迁延过久,人体阳气抗邪能力渐渐不支,形成坏阳假血依痰,结成包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的过程。此时宜急除坏阳,否则疟病寒热就很难痊愈,形成恶性循环,危及生命安全。丸中重用鳖甲,利用鳖甲之坚清散坏阳之凝固,配大黄、桃仁、 虫、蜣螂等剔除坏血,以人参、阿胶、桂枝、芍药补充阳气,共奏消散坏阳之功。现代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肝癌、肝硬化、肝脾肿大,效果甚佳。另外,仲景治疗五劳七伤、阳气虚极的羸瘦证,明言是“内有干血”,这个“干血”就是坏阳与血液相凝而成,明示其治须“缓中补虚”,“缓”在这里是使丧失锋芒,缓解紧张局面的意思。用什么办法呢?还是消阳法。选用大黄 虫丸消散坏阳与血液凝固而成的干血,干血去则锋芒解,体内紧张局面得到了缓解,再予补充阳气不迟。
用阳气为主导的思想探讨阳气病变,可以解决很多理论上的困惑,譬如“缓中补虚”,这个“缓”字怎么解?望文生义,又是从中焦脾胃解,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让人摸不着头脑。譬如现代流行的活血化瘀法,其瘀血的根在哪里?只讲其标,不记其本,所以活血化瘀法在现代有滥用之弊,一个好端端的桂枝茯苓丸硬往活血法上套,只会使传统的中医学上的路越走越窄。仲景阳气学说的横空出世,可以使中医学理论上信而有征,临床上广开思路,学习上茅塞顿开,何乐而不为呢!
27 软阳法
阳气,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卫外。是说阳气挟水津行于体表,像雾露一样均匀地覆盖在人体皮肤腠理,起着抵御邪气,保护人体健康的作用。如果人体遭受外邪或内邪的侵犯,卫外之阳气会第一时间处于应急状态,阳气绷紧,正邪分争。所以《内经》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1]。”如果人体阳气充足,阳气抗邪有力,则邪去正安,阳气由紧急状态恢复到正常舒缓状态,则人体无病。如果外邪或内邪,与阳气势均力敌,处于胶滞状态,阳气长时间绷紧张急,不能舒缓平复,人体必然会出现病态或潜在终将暴发的未病状态。软阳法,即是针对阳气绷紧张急不能平复状态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治法。
阳气因外邪或内邪侵犯,阳气与邪胶争,长时间处于绷紧张急状态,如果是在人体皮表,则会出现发热、恶寒、烦躁等症。如果消耗了水津,则会出现口干口渴等症。所以《伤寒论》149条说:“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2]。”病在阳,其意有二:一是指病位在表,二是指阳气在皮肤腠理部位奋起抗争。因处理不当,被凉水一激,结果使阳气更加绷紧张急不能回复,皮肤出现了很多如米粒大小的结节,因为消耗了水津,又有外邪,所以会出现口干但不想饮水自救的症状。仲师处予文蛤散治疗。
文蛤,又称为蛤蜊,味咸,性微寒。咸能软坚,阳气处于绷紧张急不能舒缓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坚”的表现,只不过是无形之坚,而非人体肉眼可查的有形之坚,给予文蛤散治疗,说明文蛤咸能软阳气之坚,能使绷紧张急的阳气回复到正常的舒缓状态。或有问,这么多咸的中药,为什么独选文蛤软阳?这其实是一个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摸索出来的经验问题。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海南三亚儋州一带行医,海南只有春夏两季,大多时候是艳阳高照,天蒸地热,好在夜晚海风吹来,又凉爽宜人。但白天则气温居高不下,挥汗如雨,我们中医常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在这种气候下阳气长时间地处于一种应急状态,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往往感到疲软乏力,口干口渴,虽然海南当地有十分可口的瓜果菜蔬,但只能解一时之急,真正把阳气回复到舒缓状态,尚力有不逮之处。这时候我们发现当地人们餐桌上,有一份必不可少的汤,就是用冬瓜加当地盛产的蛤蜊一起煮的不加任何辅料的清汤,此汤喝下去,沁人心脾,马上满口生津,浑身暖暖,直呼“软和”,生活实践说明文蛤软阳之功是切实存在的。
《金匮要略》中说:“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4]。”根据此说,我常用治血糖、血脂过高的病人。因为这类患者常年膏梁厚味,饮食不节,须知膏梁厚味在体内长年积存,是要靠阳气推动运化的,也就是说阳气常年累月处于绷急张紧状态,时间久了,也会憔悴的,阳气必竟是活生生的物质,阳气憔悴了,功能退化了,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高血压病甚至脑血管意外就产生了。丁小鹏等[9]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失运化,则水湿泛溢成痰饮,痰饮为阴邪,易阻滞气机而为瘀,最终形成痰瘀,阻滞血脉而发脑血管意外。而用文蛤给这类患者长期服用,竟都能收到意外之效。说明文蛤软阳之功确切,仲师之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