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BBC涉华“碳排放”新闻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2018-02-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信源碳排放物化

刘 蕙

(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Fowler、Hodge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1]批判性话语分析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韩礼德强调语言的元功能主要有三个:概念、人际和语篇。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和分类实现;人际功能主要考察情态和语气;语篇由主述位系统和信息系统实现。[2]有学者认为批判性话语分析没有一套固定的理论分析方法,应当按需使用,并总结了一些新闻语篇适用的方法,包括评价和词汇、分类、信源和引语分析、笼统和精确描述、名词化和被动化以及时态等方法。[3]这些方法也是本文对收集的语料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主要参考。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从BBC新闻网站中选取出11篇与煤炭、碳排放相关的新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这些新闻语篇,研究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11篇文章中,有5篇主要介绍中国与煤炭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污染相关的现状,有4篇以中国的碳排放为主题,有1篇从经济和商业角度讲述中国的碳交易计划,有1篇则与中国近期颁布的煤炭禁令有关。

二、词汇分析

新闻写作要求作者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少用修饰性词语,尽量选择中性词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新闻客观性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褒义、中性或贬义词汇的选择对于一篇文章的整体态度表达至关重要,也难免存在偏见。

例如:Coal built China - and fuels its relentless growth today.(煤炭铸造了中国-在今天仍在满足其无止境的发展。)

例如:…and there are plans for 544 new coal-fired power stations to meet an insatiable demand for energy.(……有计划新建544座燃煤发电站以支撑其对能源的贪得无厌的需求。)

以上两句中都有带强烈感情色彩的形容词,“relentless”意指“残酷无情地、不间断地”。这样一个负面的形容词后面接“growth”用来形容中国的发展,不仅指时间上的延续,更表达了这样的发展是残酷无情的,暗含破坏性巨大之意。“insatiable”同样是一个负面词语,表示“贪得无厌”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有计划新建544个新的燃煤发电厂用以支撑其贪得无厌的能源需求。塑造了一个贪婪同时能源消耗巨大的国家形象。

三、名物化

名物化属于英语语篇中的转换部分,可以在特定的场景下物化社会的历史现象,即将事物短暂的历史状态表述为永久性的一种自然状态。名物化由韩礼德提出,即把句子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转换成名词或名词词组。这样能够隐藏施事者,削弱句子的动作感。[4]

例如:In places like Shanxi province,China’s dependence on coal is all too evident.(在山西省这样的地方,中国对煤炭的依赖显而易见。)

例如:For now,at least,the country’s reliance on coal and the pollution that comes with it shows little sign of ending.(至少目前,中国对煤炭的依赖以及随之而来的污染并没有结束的意思。)

以上两句话都表达了中国对煤炭的依赖,“dependence”和“reliance”两个名词的意思非常相近,都有依赖、信赖之意。在这里则会让读者忽略句子的动作感,认为中国对煤炭的依赖是长期的,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状态。

例如:…said that China had “cornered the market”(垄断了市场) in becoming “the world’s factory”(世界工厂) and that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were a long way behind.(……说中国从“垄断市场”到变为“世界工厂”,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the world’s factory”(世界工厂)是一个常用表述,这个名词词组却简化了复杂的社会语境。通过这个简单的名词词组读者只会联想到中国的血汗工厂和快速发展,从而忽略西方发达国家将工业和垃圾转移到中国用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同样也忽略了将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对中国国内环境产生的巨大破坏。发达国家的所作所为则被巧妙地掩盖了。

四、信源和引语分析

信源是指新闻语篇中的消息来源,在选择怎样的声音上,作者和编辑具有很大的主动权,对信源的选择可以反映出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Geis认为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权力是它能够决定什么时候说,什么问题重要并决定在哪个问题上应该听见谁的声音。[5]信源有明确信源和模糊信源之分。明确信源更具真实和权威性。引语关涉语篇的互文性,大部分新闻语篇都是在对别的语篇进行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多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引语。这些引语在不同的形式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或群体的利益与意识形态。[6]

在对直接引语的信源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作者倾向于采用普通人(占比42%)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占比42%),没有出现对国内官方的直接引用。这11篇语料的直接引语除了一个被采访者要求匿名和微博网民的言论以外,都是明确信源,反映出信源的真实可靠性,增强报道和观点的权威性。

例如:“My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oint of view and ordinary people’s point of view is that you have to prioritise,” Pan Juihua,executive directo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old us.(“ 我 对 于中国政府的观点和普通人的观点的理解是你必须有优先考虑,”中国社会科学院执行主任潘先生告诉我们。)

这位专家表示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必须优先解决贫困问题,这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环境政策理解基本契合,这句引语强化了西方对于中国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对立的偏见。

再如:“When it comes to this time of year,one quarter of students get respiratory diseases,” says the head teacher,Zhao Xiangjing.(“每年这个时候,四分之一的学生会得呼吸道疾病,”班主任赵老师说。)

这是一篇描述山西煤炭产地的报道,采用当地人的直接引语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他们所处环境的恶劣,而官方在这篇报道中处于失语状态。对信源的选择和引用进一步反映出作者的意图,即当地居民深陷贫困落后与恶劣环境中,而官方似乎没有作为。

例如:Many people in the capital say the pollution this month has been the worst they can remember.(许多在北京的人说本月的污染是记事以来最严重的。)

在间接引语中模糊信源略多过清晰信源,模糊信源权威性相对更低,但含糊不清的主体表述反而能给读者一种人数众多之感。以上句子没有交代清楚到底是多少人,反而能在含糊表述中制造出多数和强势的效果。

再如:Local campaigners question whether power station owners always turn on the filtering equipment.(当地活动家质疑这些发电站的负责人是否经常打开过滤设备。)

在这句间接引语中,主体依然是含糊不清的——当地活动家。间接转述往往能让作者和说话者之间界限模糊,可以传达作者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含糊不清的主体同样能承担责任,避免让作者担责,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企业家及对相关法规的质疑。

五、结语

本文对BBC涉华碳排放新闻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了语言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新闻要求客观公正,但现实中新闻客观性受到各方面的挑战。通过分析负面词汇、被动化和名物化以及引语的使用可以揭示作者的价值观和立场。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可以提高媒介素养,更理性地解读新闻。

[1]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42-48.

[2]尤亚纯.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阐述及新闻实例分析[J].文教资料,2007(11):30-32.

[3]刘峥.新闻语篇CDA研究方法初探——纽约时报拉登之死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12:14-23.

[4]惠长征.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和实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23-24.

[5]Geis,M.L .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M].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7:33-47.

[6]单胜江.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1(6):78-81.

猜你喜欢

信源碳排放物化
高炉混合喷吹煤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广播无线发射台信源系统改造升级与实现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可信度的博弈: 伪健康信息与纠正性信息的信源及其叙事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