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形势下基层行运营监管风险及防控

2018-02-22华元成朱烨珺

现代金融 2018年3期
关键词:合规办理岗位

□ 华元成 朱烨珺

一、基层行运营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一)风险监管存在漏洞。一些涉案人员往往对操作流程十分熟悉,要么利用其中的监管盲区,要么利用网银、掌银、自助机具等离柜渠道避开传统监管区域。原先风险监管重点在柜台内,通过查看录像和传票能够较好地把控风险。随着网点转型的深入,业务离柜化明显,主流渠道发生转变,大堂等新领域风险加大,传统的控险方式已不能满足风控要求。

(二)岗位制约存在失衡。业务办理存在“一手清”现象,岗位制约失衡。如对账管理不到位,未做到“记账、对账”相分离;自助设备监督监控岗与账务处理岗、设备管理岗未分离;未按规定执行岗位轮换;内勤行长履职不到位等。

(三)行为管理流于形式。疏于员工行为排查或排查流于形式可能成为风险背后隐藏的“定时炸弹”。涉案人员往往有诸如参与民间借贷、痴迷购买彩票与赌博、与客户发生非正常资金往来、家庭经营亏损等问题,要关注重要岗位人员的经济往来、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异常现象。

二、提升基层行运营监管手段的建议

(一)拓宽监管范围。一是拓宽监管业务范围。有重点地关注高柜以外的业务,如客户通过电子渠道、超级柜台、自助终端等机具办理的业务,由于办理环境的开放性、线上交易的隐蔽性,无法像高柜内部那样实现全方位有效监测,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监测分析,对可疑预警要及时对所涉账户的开户及明细情况进行查询、分析,若交易明细存在明显异常的,及时联系客户了解情况;如涉嫌诈骗、非法套利、反洗钱快进快出、日终不留余额等特征的,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二是拓宽监管区域范围。要保证营业网点监控录像全覆盖,不留死角,重点防范理财室、贵宾室或闲置低柜等公共办公区域被不法分子利用,做好厅堂管理。三是拓宽监管人员范围。重点关注客户经理、大堂经理、大堂保安等营业网点柜台外人群,检查是否存在客户经理代客办理业务、大堂经理任超柜引导员期间代客户输入重要信息或偷窥客户信息、掌控他人支付工具、大堂保安越权代客户办理业务、保险理财公司人员冒充银行人员驻点营销等情况。

(二)完善全员风控理念。基层行个人与公司、前台与后台业务不断融合,岗位间打破界限,客户经理与柜员、核算人员与营销人员等各种身份融于一体,传统分条线或部门风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管理要求,全员对于风控管理的认识也亟需完善提升。风控理念的树立不能只在培训层面或者只在风控部门,而与业务办理“两张皮”,风控也不能只停留在从上到下的政策规定,而缺乏实际操作层面的反馈修正,这些可以通过业务和监管工作的交流融合进行改善。监管人员要对一线业务的操作环节做到了然于心,才能从中看出问题、找到漏洞,将隐患挖掘出来。监管经理不在一线,对操作环节和细节上的把握不够,需要到网点蹲点再学习;内勤行长虽然在一线,但疲于业务压力,对风险和监管的认识和把控不够,需要向监管经理学习最新政策规定。另外还需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包括业务岗位和监管岗位的交流,只有从上到下都真正认识到风控的重要性,树立和完善风控理念,队伍多互动、各取所长,才能多提高,达到预期的监管效果。

(三)加强人员管理。一是员工行为管理。利用“三线一网格”做好员工行为管理,推进“运营线”落地、落实网格化管理。结合案防风控“大排查”、“三违反”行为专项治理、“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等活动,拓展排查方法,深入排查员工参与经商办企业、非法集资、民间借贷等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一追到底,分析真正成因,督促整改。在运营岗位的准入环节,主动与内控合规部进行对接,对拟上岗人员的行为管理要再排查并给予确认,决不能“带病上岗”。对上班期间经常使用手机、无客户在场情况下经常使用柜面终端、上班经常迟到或中途离岗、介绍客户办理非农行业务被投诉、虚增业务量、经常逗留自助设备办理业务的员工,要进一步加强关注和排查,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对涉及非法集资、对外担保、与客户非正常资金往来金额较大等高风险事项的关注类人员,一律取消各类生产系统用户号。二是监管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的监管团队,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监管水平。针对监管队伍人员结构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等问题,需建立监管团队的后备人才库,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员吸纳进监管队伍,强化监管队伍责任,适应业务转型风险防控的要求。三是严格轮岗制度。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的管理。合理划分岗位职责,强化轮岗制度、岗位交流、强制休假,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人员、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降低道德风险,防止风险发生。四是加强综合培训。防案先防人,始终把“人”的教育和培训放在防范风险的突出位置,对员工开展系统、持续的业务知识、合规意识、职业道德、反假技能等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员工职业忠诚度、合规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强化业务知识培训。根据“业务发展,制度先行”的原则,按照业务流程变革和管理的新要求,及时梳理业务制度、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培训,特别是新业务、新规章、新制度、新要求培训要覆盖到全员,做到人人都懂,人人都会,防止复杂业务集中到个别员工手中办理。强化合规意识培训。合规经营同样是立身之本,大部分的风险,都是由于主观上的大意造成的,因此不仅要注重业务知识能力培训,还要注重合规意识的培养,剖析学习风险案例,树立合规经营的理念,固化防范风险的意识,帮助全员充分认识到“违规就是风险,合规创造价值”,让先进、健康的风险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职业信念和工作习惯,让“合规人人有责”深入人心。强化道德风险培训。道德风险防范需要持之以恒,对于基层网点来说,每一个违规操作,不能仅仅整改了事,而是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员工对于本职工作的敬畏,把对规则的遵守上升到职业道德的高度。

(四)优化完善系统。一是加强监控手段。及时发现新渠道、新支付等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精准识别风险,强化业务办理流程中的事前控制,建立完善的监控模型,优化操作系统、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操作系统的优化,应加大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投入,促使柜面业务和流程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将风险控制的有关要求嵌入流程系统,从而控制因简化操作、逆程序操作、越权操作等违规行为引发的操作风险。对风险系数高、发生频率高的业务,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授权权限,增加检查频次,通过对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促使经办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监测系统的优化,如在加强对风险问题的跟踪分析方面,可以对COMAP系统中风险问题库进行多维度分析,分别按支行、网点、柜员等类别进行统计划分,形成风险分布地图,对各个维度的高发问题进行重点标注,供监管人员快速找到重点监管对象,突出监管的针对性。对于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办,充分考虑风险控制的因素,遵循“制度先行”的长效理念,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避免网点由于无章可循、信息沟通不畅而引发不必要的操作风险。二是梳理系统风险。实行制度有效性回检,各业务部门特别是一线业务经办部门对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漏洞应及时提出反馈或改进意见。运营条线可以运用好“业务响应平台”,对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系统疏漏及时上报优化建议或改进措施,业务主办部门将提交的优化建议进行有效筛选,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和提出并采纳的好的建议要有明确的奖励办法。业务经办部门、合规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对各项规章制度适用性、完备性,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专项和全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后续跟踪测试和评价,适时进行修订并及时下发执行,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人为可控风险点采取双人复审、现场指纹授权、上收审批权限、执行远程授权、相关交易整合关闭等形式化解风险隐患。

猜你喜欢

合规办理岗位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要规范办理不动产登记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GDPR实施下的企业合规管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