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帖中兼刻法书题跋问题初探

2018-02-20张多强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题跋

张多强

摘要:刻帖兼刻帖跋究竟源自何时?明清之际为何刊刻题跋表现如此突出?最早在北宋年间《兰亭续帖》中发现刻帖的同时刻了题跋,后来的刻帖也有类似情况,但不够明显。刻帖同时又刻题跋的现象在明代和清代比较常见。刻帖同刻帖跋作为刻帖的一种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了书迹历代流传的原貌,为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刻帖 《兰亭续帖》 题跋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108-02

法帖刊刻由来已久,而刻帖中同时刊刻法书题跋的相关问题,目前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人们宁愿在刻帖版本的优劣、所刻书迹的真赝等方面加以研究考述,对于刻帖中的法书题跋却少有问及,此举为传统碑帖研究的惯性使然。刻帖中同刻书迹题跋的现象在宋元之时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或许与刻帖的草创阶段有直接关系,宋元之际刻帖的刊刻者更多地关注于书迹本身,如是否为晋唐名家书法遗迹,或历代帝王及历代名臣书迹等,至于书迹后的历代题跋及鉴藏印章等问题尚无暇顾及。

法帖中兼刻帖跋的这种现象虽在宋元之时绝少体现,但明清时期的刻帖却兼刻了许多法书题跋。刻帖兼刻帖跋究竟源自何时?明清之际为何刊刻题跋表现如此突出?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刻帖同刻帖跋作为刻帖的一种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了书迹历代流传的原貌,可以向我们提供一些历代收藏著录的线索,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题跋者的书迹也能够由此流传于世,若其题跋墨迹后代散佚,则刻帖的留存便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有必要对刻帖兼刻题跋的情况进行历史的考察,不仅要溯其源而且要观其流。

依笔者所见,在上海博物馆藏宋拓《兰亭续帖》中萧子云《出师颂》后有款为蔡襄的章草题跋。其跋文称:“章草法人世少传,此书尤精劲,而完篇殊可爱,借临一本,然眼力已昏,多亦失真,他日或移石本可分遗也。治平二年六月十三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军州事蔡襄题。”蔡跋后另有题跋:“尝于法帖石本中见章草,今得观此墨迹,书函中最为妙绝。陶题。”关于《兰亭续帖》前人记述甚少,拓本极为罕见。其中蔡襄章草题跋及君谟后面的题跋在目前仅见的上海博物馆藏本及孟宪章藏本中均有刊刻,且二跋内容及书体相同。关于《兰亭续帖》的记述见于陈思的《宝刻丛编》卷十三越州条。其称“《兰亭续帖》六卷,在州学”。陈氏所举《兰亭续帖》六卷,今仅存残本。上海博物馆藏有残本《兰亭续帖》共分卷上及卷下两册,其中下册拓本首页尚存“兰亭续帖卷第三”的卷册标题。对于《兰亭续帖》究竟刻于何时的相关问题,徐森玉在关于此帖的相关研究文章中有这样的推测“此帖刻石年代不详,假使黄伯思所指确为《兰亭续帖》的话,那么当在北宋政和初年”。黄伯思《东观余论》上卷称“汝州新刻诸帖本,又刻之”。此外,王靖宪在关于此刻帖的学术论文中对于该帖的刊刻年代也有细致的分析与探究。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兰亭续帖》在北宋政和年间已经有拓本传世。

在廓清《兰亭续帖》刊刻的年代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帖中萧子云的《出师颂》以及蔡襄的题跋。萧子云善书,见《梁书》卷三十五《萧子恪传附萧子云》称其:“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自云善效钟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今观此《出师颂》章草书确有钟、张遗意可寻。对于萧子云所书《出师颂》宋人也多有记述。黄伯思认为萧子云章草书《出师颂》得古雅之趣。米芾认为《出师颂》为史孝山所作,此萧子云所书章草《出师颂》笔意古意奇拙,绝非唐人所为。《叶梦得《石林燕语》亦称“章草自唐以来无能工者,其法盖仅存世传。独吴越所传钱氏萧子云《出师颂》最为近古,他如索靖《月仪》等未必近真”。由此可见,以上诸家对萧子云的《出师颂》不仅确信无疑,而且好评有嘉,以其传承钟、王古法,再现魏、晋草法之精绝,大为时人所称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刻于北宋政和年间的《兰亭续帖》中的萧子云《出师颂》及蔡襄题跋的真实可信。

从刊刻《淳化阁帖》的北宋淳化三年到《兰亭续帖》问世的政和年间,依传世的刻帖看,均无刊刻法书题跋的情况。笔者以为,这一时段的刻帖流传至今的并不多,且多为残本,今人已无法窥其全貌。现以《淳化阁帖》《大观帖》为例加以说明:《淳化阁帖》流传至今,仅存残卷第四卷,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此五卷尚无帖跋留存。《大观帖》依据文物出版社的《大观太清楼帖南宋真本》载此帖王世贞藏本卷二、四、五,南京大学藏卷六,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卷七,以上数卷均无法书题跋刊刻。另有卷二、四、六、八、十别本,此数卷也无帖跋刊刻。此外,由尚书郎潘师旦辑刻于皇祐、嘉祐年间的《绛帖》作为北宋著名的民间私刻帖,虽 多依据《淳化阁帖》而成,但亦有改动,共二十卷,该帖中也无帖跋刊刻。容庚《丛帖目》卷一《淳化阁帖十卷》《绛帖二十卷》,卷二《大观法帖十卷》三帖帖目中均无法书题跋记载。

在传世的宋代的刻帖中,除《兰亭续帖》刻有法书题跋外,刻于乾道四年的《东坡苏公帖》也有题跋刊刻。其跋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浩。……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人,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绍圣五年五月已酉,渝州觉林寺下舟中,书遗维昉上人”。依此跋的书体特征来看,确为黄山谷的风格体貌。该题跋的前段,即“绍圣五年五月已酉”之前的内容见于《山谷题跋》,这段题跋是对苏轼书法宏观的称赏品评。这与《兰亭续帖》中蔡襄跋萧子云章草略有不同。在其后的南宋的刻帖《宝晋斋法帖》中有米友仁题跋,宋拓《松桂堂帖》《凤墅帖》亦刻有书迹题跋。刻帖中同刻帖跋的现象在北宋时出现较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世的北宋时期的刻帖多为残卷,客观上限定了我们全面研究这一时段刻帖的范围,不能呈现北宋刻帖全貌,这样就不能妄下结论,只能是进行比较客观的探究。其次,这一时期的刻帖除个人刻帖(苏公帖)外,多数刻帖的刊刻形式沿用《淳化》《大观》,且只关注书迹本身,而不顾及所刻书迹的其他方面,因此少有题跋出现在刻帖中。再次,题跋虽兴于北宋,但从当时学术研究到刻帖中刊刻题跋还需要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北宋时期刻帖中少见法书题跋。

刻帖的发展时至明代,同刻书迹及其题跋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无论是官刻帖还是私刻帖,均有充分的体现。如刻于嘉靖元年的《真赏斋帖》其卷上所刻钟繇《荐季直表》后并刻有元、明多人题跋。此帖后诸家题跋在明人著录中多有记述。《真赏斋帖》在刊刻钟繇《荐季直表》后陆、郑、袁、李、吴诸家的题跋均刊刻其中。刻帖中刊刻法书题跋在这一时段的其他刻帖,如《停云馆帖》《快雪堂帖》《秋碧堂帖》等刻帖中,也编刻较多题跋。刻帖兼刻题跋在《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是帖刊刻书迹135件,题跋竟多达200余条,真可谓泱泱大观。《三希堂法帖》所收书迹题跋中除乾隆皇帝的法书题跋外,还包括历代书家的题跋、鉴藏家的题跋,所选题跋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从唐宋到明清均有体现。如王大令《送梨帖》后刻有柳公权题跋,欧阳询《张翰帖》后刻有一段无名款印记的瘦金体跋语,范仲淹《道服赞》后刻有文同题跋。在《三希堂法帖》中南宋诸家题跋屡见不鲜,而元、明、清诸家题跋更达上百条之多。若仅从题跋的角度看,《三希堂法帖》几乎囊括了宋、元、明、清诸代名家书迹。我们认为,刻帖兼刻法书题跋的意义在于以刻帖形式呈现书迹刊刻时的真实存在状态,刊刻题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历代流传有绪。此外,在书法家、鉴藏家的刻帖中刊刻题跋的现象尤为明显,此举也能够更大限度地展现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兰亭续[J].帖文物,1964(2):10.

[2]中國法帖全集[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容庚.丛帖[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社,1986.

[4]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7.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题跋
论袁宏道题跋文创作的尊体与破体
《六君子图》题跋与画面意境的关系
金农的绘画语言为现当代中国画创作带来的思考
陈訚旧藏敦煌文献题跋辑录与研究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洪武九年自刻本《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题跋与过录文字考释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从题跋看湖南近代私家藏书之盛
晚明黄道周绘画题跋诗文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