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訚旧藏敦煌文献题跋辑录与研究

2017-03-24朱凤玉

敦煌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断代题跋

朱凤玉

内容摘要:散藏敦煌写卷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神秘而复杂的焦点区块。散藏写卷的收藏者,大多雅好文物,精于品鉴,擅长书法,笃于学术;散藏写卷的题跋,或历叙写卷收藏过程;或品评写卷书法字体,且偶加断代;或考论写卷内容,评论其价值。涉及之学术价值,不容小觑。

民国初年任职甘肃的陈訚,搜藏敦煌写卷颇多,特别以历代书法精品,且每有题跋,品评书迹,颇有可观,其后写卷均已散亡。今就余所得见14件写卷中存有陈訚题跋者,逐一辑录,析论其涉及的相关问题,提供敦煌写卷聚散研究、敦煌写卷辨伪研究及敦煌写卷断代研究之参考。

关键词:散藏敦煌写卷;题跋;陈訚;书法演变;断代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1-0074-13

一 前 言

敦煌写卷的发现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事情,但因时空背景等诸多因素,以致未能及时系统完整地保存,而流散世界各大图书馆,乃至公私收藏。清末民初散藏敦煌写卷收藏名家,如李盛铎、刘廷琛、李滂、何彦升、陈訚、张广建、许承尧、叶恭绰等,或为北京名士,或为甘肃官员,率为晚清科举出身,雅好文物,精于品鉴,擅长书法,笃于学术;对其收藏之写卷,往往撰有题跋。或历叙写卷收藏过程;或品评写卷书法字体,且偶加断代;或考论写卷内容,评论其价值。涉及敦煌学之内容与价值,不容小觑。本人有鉴于此,特研拟专题计划,并承科技部补助?譹?訛。计划执行中,曾以收藏家为个案研究,选取旧藏可观且多精品,并颇有题跋留存的许承尧为对象,辑录其旧藏敦煌写卷题跋,略加考述,并据以展开题跋内容的研究,分析归纳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先后撰写《散藏敦煌遗书所见题跋辑录与研究——以许承尧旧藏题跋为例》?譺?訛及《台湾地区散藏敦煌遗书所见题跋辑录与研究》?譻?訛。

撰写过程中,对于民国初年任职于甘肃,且曾代理甘肃省长一职的陈訚,亦多触及。陈氏在陇期间曾大力搜藏敦煌写卷,其中颇多精品,钤印收藏,甚或于藏卷前后,施以署签、题跋。或请同侪名家鉴赏评骘,书写题跋。内容视角多元,或论书法风格,或叙流传来历;或就纸张笔墨以论时代,或抄录诗词用以遣怀;或只言片语,或长篇巨论,自成特色。尤以品评书迹者为多。陈氏藏卷后多散亡,然以今公私收藏所见,其卷帙尚颇可观。今应邀参加“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纪念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爰就所见分别散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及杭州灵隐寺、浙江博物馆等写卷中存有陈訚题跋者,逐一辑录,归纳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略加析论,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二 陈訚的生平及其敦煌藏卷

(一)陈訚的生平

陈訚(1883—1952),字季侃,小名阿迦,浙江诸暨枫桥人。家学深厚,自幼颖悟,禀赋过人。父陈遹声(1846—1920)?譼?訛,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松江知府、川东道台等职,主修过《国朝三修诸暨县志》,文风骏迈雄健,著述颇多,与翁同龢、李慈铭等齐名[1-2]。季侃十三岁时,随父就学,“出入名门大族,侃侃而谈,有辩才,善诗赋”[1-2]。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人,获徐世昌收为弟子,出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民国成立后,废除清代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甘肃省划设为七道,民国六年(1917)陈訚出任甘肃兰山道道尹,民国九年(1920)十二月,新任省长蔡成勋未到任前,陈訚护理甘肃省省长?譽?訛。当时,护理甘肃督军陆洪涛将鸦片作为财源,因以20万元贿赂陈訚,请其解除种植鸦片之禁令,遭到陈訚拒绝。陆氏遂派兵包围省长公署,陈訚坚不妥协,陆氏最后只好撤兵。1921年10月,陈訚辞职后返回诸暨家乡。

民国十四年(1925)10月,直系将领浙江督军孙传芳组织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并任总司令,陈訚应其邀出任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26年,浙江省省长陈仪准备起义响应北伐军,事情败露,遭孙传芳拘禁,陈訚力保,方得获免。此后几年,陈訚致力地方事务,先后创办中兴煤矿、劳工小学等。

1937年对日抗战爆发后,陈訚避居乡里,同何燮侯等人在枫桥魏家坞创办忠义初级中学,并担任董事长。抗战胜利后,出任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浙江省通志馆编纂。1950年获马一浮推荐,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2年因病逝世于杭州。

(二)陈訚旧藏的敦煌写卷与流向

陈訚具有中国传统士人雅好书法精品之习尚,他出任甘肃兰山道道尹到任护理甘肃省省长期间,因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得到不少属下的献宝,同时又正值兰州地区民间文物市场散藏敦煌写卷充斥,买卖交易活动热络,他趁地利之便,不时出入书肆,多方网罗,更参与竞购,因而收藏的敦煌写卷数量颇为丰富。2003年姚培鋒撰《绍兴人与敦煌学》介绍叶昌炽、罗振玉以及陈季侃等三位对敦煌学初期有所贡献的绍兴籍文人、学者[3]。文中立有“陈季侃与敦煌遗书在浙江的流传”一节,曾根据浙江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忠良的估算,以为陈季侃通过别人赠送、自己购买等方式,其收藏敦煌遗书总数约达300余件?譹?訛。至于其流向,除“至少有17个敦煌卷子已归北京图书馆收藏”[4]外,另有一部分赠送给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5-7],其余一部分写卷被当作礼物,相互赠送,而流传于浙江地区。浙江博物馆1954年入藏的一批敦煌写卷中便有其旧藏,另有一部分藏于浙江图书馆及杭州灵隐寺。浙藏的这些写卷复印件,今均见载于2000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藏敦煌文献》大型图录中。

(三)今所知见陈訚旧藏的敦煌写卷

自1900年敦煌文献发现以来,有关写卷的流散始终是大家关切的议题。藏经洞偶然的重见天日,当时发现者王道士及其后清廷派遣的押运人员究竟造成多少写卷的流失?散藏何方?这些确切数目与藏者,实在难以追寻。近年有学者尝试从各家敦煌图录中辑录出相关的收藏印、鉴赏印,撰写《敦煌遗书近现代鉴藏印章辑述》[8],希望能提供散藏写卷的有关信息。经调查所得,陈訚在已公布的敦煌藏卷上所使用的印记计有17款,分别是:“陈訚”、“陈訚之印”、“訚”、“陈訚度陇所得”、“陈訚偶得”、“陈訚晚福”、“古越陈訚”、“陈訚墨守”、“宝晋室主”、“禅晋揖善之室”、“字曰季侃”、“公亮长寿”、“藏有晋隋唐人写经”、“公亮”、“公亮眼福”、“季侃”、“侃叟”等。钤有这些印记的敦煌写卷计有17件。分别为国家图书馆藏7件(BD14528、BD14544、BD14560、BD14953、BD14996、BD15125、

BD15126)、上海图书馆藏4件(上图077、上图078、上图079、上图080)、上海博物馆藏3件(上博02、上博04、上博23)、浙江省藏2件(灵隐寺01、浙江省博物馆168)、故宫博物院藏1件(故宫新184190)。这些都钤有陈訚所用藏书印,可确定为陈訚旧藏的敦煌写卷。

另外,首都博物馆藏32.577号《佛说解百生怨家经》,虽仅一纸,然尾题《佛说解百生怨家经》后,有“陈訚”及“疑庵”(许承尧)朱印[9],也当是陈訚旧藏。

又国家图书馆藏BD15125(新1325)《法句经》卷上、浙江省藏浙敦029(浙博004)《太子慕魄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域文献遗珍》117《妙法连华经》等三件,虽未见有陈訚署签、题跋与藏书印记,但在其藏卷上许承尧的题跋中,均明明白白写着“季侃仁兄省长属题”,可见这些写卷当是陈訚旧藏无疑。总此而论,目前有明确证据确知为陈訚旧藏的敦煌写本,已有20件。其他尚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三 陈訚散藏敦煌文献题跋之辑录

余从以上所提及20件确证为陈訚旧藏敦煌写卷,逐一加以检视,发现其中存有陈訚的题跋总计有25則,写于14件写本,分别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杭州灵隐寺、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兹谨依写卷复印件分别移录其题跋如下。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卷有陈訚题跋的写卷计有五件,现依卷号先后为序,分别移录如下:

1. BD14528(新072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二。护首题签有“隋写《大方广佛华严经》陈訚永宝”并钤有“陈訚之印”阴文朱印。

玉池有“六朝烟云”四大字,后有二则陈訚题跋。第一则题跋4行,跋文如下:

藏经白纸多属晋魏人书,彼时/尚未知以黄蘗染纸也。此卷书/法近隋,仍当断为北魏人书。/陈訚并识。

下钤有“陈訚”阳文朱印。第二则题跋37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沙碛中发现石室。室有/碑记,封于宋太祖太平/兴国初元,距今千余岁。以/所藏历代写经考之,最古/者近二千年。所藏上至西/晋,下迄朱梁,纸书、绢画、/袈裟、彝器,粲然备具。/唐写佛经为独多,晋魏/六朝稍稀有矣。纸皆成/卷,束以绢带,完好如新。/诚天壤间瑰宝也,吾国/官民不知爱惜。丁未岁,法/国文学博士伯希和自新/畺驰诣石室,贿守藏道士,/检去精品数巨箧,英人、日/人继之,咸大获而归。余度/陇时,购求唐人精写者,已/极难得,而着有年代及晋/魏人书,则非以巨价求之巨/室,不可得也。苏子瞻云“纸/寿一千年”,今已突破先例。/盖敦煌流沙堆积如阜,高/燥逾恒,苟石室永,再更/千百年,犹当完好。一入人手,/则百十年间可沦夷以尽。证/之今日,藏经已希如星凤,/其后可知。犹忆在陇时,朋辈/与余竞购者,所藏皆已散亡,/余亦何能永保?但求爱护/有人,千百年珍物不致损/毁吾人之手。吾愿已毕。/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得者/宝诸?譹?訛。癸未春月/前护陇使者诸暨/陈季侃

写卷后拖尾有陈氏题跋20行,内容是抄录陶渊明《饮酒诗》,用以自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意/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甲申避难尚店,仅以/佛经小箧自随,笔亲/无存。客店无聊,因借秃/笔、求剩纸;写此自遣。

其后“陈訚”阳文朱印。

2. BD14560(新0760)《大菩萨藏经》卷三,存有陈訚题跋三则。

写卷玉池署有“贞观新译”四大字,后有陈訚题跋二则。

第一则题跋7行,跋文如下:

卷尾有贞观廿二年八月一/日苏士方写造题记,上方/有慈恩寺沙门玄奘译/名、许敬宗监阅及弘福/各寺沙门联署。盖系玄奘/奉敕翻译正本,而此从正本中/转写流传。实为希见珍品。

第二则题跋38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沙碛中发见石室。室有碑记,/封于宋太祖太平兴国初元,/距今千余岁。以藏经纪年考之,/且近二千年。所藏上起西晋,下/迄后梁,纸书、帛画,罗列备具。/唐人写经为最多,晋魏六朝/转更希有矣。纸皆成卷,束以/绢带,完好如新。诚天壤间瑰/宝也,吾国官民不甚爱惜。丁/未岁,法国文学博士伯希和闻/之,自新畺驰诣石室,贿守藏道士,/检去精品数巨箧,英人、日人继之,/咸大获而归。迨端陶斋赴欧攷/察宪政,见于伦敦博物院,诇知/其故。归而访求,则石室已空,仅/于处士家搜得佛经三千卷,贮/藏北平图书馆,今不知尚存否。/余度陇之岁,购求唐写精品,/已不易致,而着有年代及六朝/人书,则非以巨贾求之巨室,不/可得也。昔苏子瞻云“纸寿一/千年”,今兹发见突破先例。/盖敦煌戈壁积沙如阜,高/燥逾恒,苟石室永,虽再经/千年,犹当完好。一入人手,则百/十年内可沦胥以尽。证之今/日,藏经已如星凤,此后可知。犹忆/在陇,朋辈与余竞购者,访闻/所得多半散亡。余亦何能永/保?但念千古珍墨,藏无恙,/后之人应如何爱护,毋俾毁/损自我!风雨如晦,乱靡有已,/其能免兹浩劫否耶??譹?訛/甲申天中节/前护陇使者陈季侃

下有“陈訚”阳文朱印。

卷尾接出拖尾,有一则题跋35行,跋文如下:

《大菩萨藏经》题跋/余藏有唐开成四年侍御史刘/轲所撰《玄奘师塔铭》,叙述玄奘/事迹甚详。求经西域,出于玄奘/自动,并遭凉州都督李大亮/禁阻。偷渡瓠芦河,出流沙,至/伊吾,历廿四国,备尝艰险。最后/至印度,见戒日王。王甚威武,问/曰:“闻支那国有秦王破阵乐,/秦王何人也?”玄奘盛谈太宗/功德,王倾听肃然,因尽礼资/送。达于阗国,乞高昌胡商,附/表奏闻。大(太)宗侈其事,特敕西/京留守房玄龄,盛具仪卫,迎/至洛阳,见于仪鸾殿,备陈所/历,太宗大悦,敕于弘福寺翻/译梵文,御制《圣教序》,以张/其事。盖玄奘自动出国,适为/太宗宣传威德。太宗嘉其夸/扬盛美,故尽极礼敬,以示国/人,本意与佛无关。而适以造/成佛教西来辉煌盛典,则/玄奘法师之美也。贞观廿二/年六月,皇太子宣请法师/为慈恩寺上座,更造翻经/院。于是由弘福迁于慈恩,完/成功德。此经即于是年八月一日/写造。正如初写《黄庭》,想当纸/贵洛阳矣!余特据塔铭,以为/考证,则卷尾纪年及玄奘之/为慈恩寺沙门,若合符节,/岂非经典珍闻!而是经与铭/适均入余手,为尤可异也/甲申端阳后一日。/越州陈季侃

3. BD14953(新115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八。护守有题签“晋人写经,石室无上品”并钤有“陈訚偶得”阴文朱印。

写卷玉池有“隶楷蜕变”四大字,后有陈訚题跋二则。

第一则题跋12行,跋文如下:

石室写经不贵精而/贵古,精易求古希见/也。此卷书法奇古,许太/史承尧以其所藏署有/前凉年号者较之,如出/一手。欲以唐写精品相/易,余未之许。前凉奄有/敦煌之地,正当西晋五/胡乱华时,距今近二千年。/吾人得见隶楷之蜕变,/岂非一段奇事耶!/越州陈季侃

下有“陈訚”阳文朱印。

第二则卷尾题跋41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流沙中发见石室。室内所藏上自西晋,下迄朱梁……(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A式多同,以下省略)癸未春月前护陇使者陈季侃

下有“陈訚”阳文朱印。

4. BD14996(新119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护首有题签“唐写《波罗蜜经》墨迹,敦煌石室秘宝”。

写卷玉池署有“唐人墨妙”四大字,后有“陈訚题”。下有“藏有晋隋唐人写经”阴文朱印、“古越陈訚”阴文朱印,及“字曰季侃”阳文朱印。后有题跋22行,跋文如下:

有清光绪之季,敦煌发/见石室藏物至伙。上自/汉晋以迄后梁。纸书、帛/画,整洁如新。守官不知/爱护,外人之游历者乃闻/风麇集,捆载而去。故其/最精古者,转佚在英、法、日本/,罗叔蕴氏所著《流沙堕(坠)/简》一书,备述其由。石室所/藏,写经独多,年来散布/于海内士大夫家亦浸希/浸贵矣。余度陇时,唐经/佳者已难购致。今更十年/,不知若何?此卷系罗纹蜡/纸,书复朴茂,允推上品。吾友/徐君寄庼,见而欣赏,昔/贤谓:古物分藏得人,则其/传广。寄庼笃实君子也,/其后必能世守,敬以分赠/而述其来源如此。/庚午元宵节/越州陈訚记

后有钤“陈訚墨守”及“公亮长寿”阳文朱印二方。

5. BD15126(新1326)《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护首有题签横写“北魏大般涅槃经第十七卷,无上神品”。

写卷玉池署有“北朝正宗”四大字。后有“陈訚题”。后有第一则题跋37行,跋文云: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砂碛中发见石室。室有碑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识者宝诸(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B式多同,以下省)。癸未秋月/前护陇使者/陈季侃

第二则题跋4行,跋文云:

北魏人书,端重刚劲,深入显出。深则/入木三分;出则锋析毫尖。此卷笔/锋犀利,如新出于硎。魏经长卷,殊所/罕觏,尤宜珍重。季侃

(二)浙藏敦煌文献

浙藏敦煌文献有三件写卷中有陈訚题跋,兹依卷号先后为序,分别移录其题跋如下:

1. 浙藏025(原杭州灵隐寺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五

引首题签“唐人墨妙 诸暨陈訚偶得”,并钤有“陈訚”阳文朱印。

后有题跋38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砂碛中发见石室。室内所藏,上自西晋,下迄朱梁,(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B式多同,为省篇幅,以下省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得者珍诸。癸未春月陈季侃记

下钤有“陈訚”阳文朱印。卷尾有题跋30行,跋文如下:

背郭堂成荫白茆,/绿江路熟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啸/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做解/嘲。东坡诗。(接:当作杜甫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杜工部诗。

/甲申枫里寇至,家室/荡然,避难于尚典晚/补山房。自春徂夏,客/居无聊,纸笔印砚都/已被劫,并无法自遣,/因借秃笔,就剩纸写/所忆古诗,以消永昼。/阮生《途穷》、屈子《天问》,/同兹慨叹。/诸暨陈訚

下钤“陈訚”阳文朱印。

2. 浙藏027(原浙江省博物馆002)《大智度论》卷第九十

玉池署“石室冠冕 陈季侃”,后有题跋38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砂碛中发见石室。室有碑记,(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B式多同,以下省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识者宝诸。壬午秋月前护陇使者陈訚记

后有题跋3行,跋文如下:

卷末有田丰题款,造词雅驯,书法/刚健婀娜,唐人无此风味。卷亦特长,/六朝精品也。季侃

卷末题跋22行,跋文云:

郭璞《游仙诗》

青谿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为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脩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陵霄外,/嚼橤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季侃

3. 浙藏193(原浙江省博物馆168)《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引首题签“唐写《妙法莲华经》精品”,下钤“陈訚偶得”阴文朱印。

玉池上署有“瘦硬通神”四大字。后有题跋4行,跋文云:

此卷书法,特为超妙。积健为雄,/劲折如发。尚有六朝沈着意味,/为褚河南嫡派。玩其使转处,非/石刻所得見也。季侃

下钤“陈訚”阴文朱印。后有题跋33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砂碛中发见石室。室有碑记,(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A式多同,以下省略)……风雨如晦,乱靡有已。其能免兹浩劫否耶?甲申端午前护陇使者陈季侃

下钤“陈訚”阳文朱印。

卷尾有题跋35行,跋文云: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風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黄州中秋》

/华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前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是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

/甲申寇至,家室荡/然,纸笔书物,并付/一劫,仅携唐经小/箧避难周君子豪/家。自春徂秋,客居/无聊,因借秃笔,就/剩纸写东坡词以/自遣,亦一奇也。陈季侃

下钤“陈訚”阳文朱印。

(三)上海图书馆藏4件

1. 上图077(81252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包首有陈訚题签:“隋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精品”,“经”字下有双行小字“昙咏供养,陈訚珍藏”。下钤“陈訚之印”阴文朱印。

引首有陈季侃用清初旧笺横署“六朝僧话”四大字,下有题跋10行,跋文如下:

此卷书法渊懿静/穆,波磔使转,纯系/元魏笔意,因纸为/罗纹横理定为隋。/写卷末有比丘昙/咏供养题款,当/时犹珍重如此,/况在千五百年以后/耶。(此纸系清初旧/笺,惜字不称)/越州陈季侃

2. 上图078(812525)《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二

包首有许承尧题签:“武周太玄真一本际经”,中间有双行小字“武周二年款”、“石室希见之品”。

引首有许承尧横署“鸣沙秘宝”四大字,后有题跋10行,跋文如下:

下方为武周长寿二年沙州神/泉观道士所造《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二敦煌莫高窟所出,/书法精整,由北朝蜕化之迹尚/可寻绎。考鸣沙写经,佛藏为多,/道藏较少,此经亦不见今道藏中。/罗叔言得其证实品卷第五,以/刊入《雪堂丛刻》。诧为秘籍,固/可贵也。壬戌正月为/季侃仁兄省长题 弟许承尧

后有题跋5行,跋文如下:

藏经以着有年代者为希/见之品,道经尤属难得。尾/款月日两字用则天皇后/创造文,殊可爱玩。/越州陈季侃

卷末有陈訚题跋三则,第一则题跋8行,跋文如下:

此卷盖出于千佛洞。据法国伯希和考/证唐神泉观被藏僧所毁,此类道经为/僧徒狼籍,弃置于千佛洞,利其纸质厚/韧,于其背面缮写佛经,吾所得千佛洞/道经,几无不若是。数量亦寡且皆残/阙,据此则此卷独未被藏僧涂写且/有年号题款弥足珍贵。季侃识/《伯希和访书记》录后。

第二则题跋37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砂碛中发见石室。室内所藏上自西晋,下迄朱梁,(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B式多同,以下省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得者宝诸。癸未春月/前护陇使者陈季侃记

第三则题跋16行,跋文如下:

法国伯希和《敦煌石室访书记》/吴江陆翔译。/千佛洞中之道经写本其流传渊源/于题志中考之,盖皆神泉观物也。据/写本《敦煌地志》:神泉观在沙州千佛/洞东北方四十里外。此类道经写本皆/极整洁,为西历五百八十年至七百五十/间墨迹,其后十年,藏僧侵占敦煌,道/士绝迹,观既被毁,此类道经为僧徒/狼籍,弃置于千佛洞。利其纸质厚韧,/于其背面缮写佛经。(唐代道佛两/教相攻甚烈)吾所/得千佛洞道经几无不如是,数量亦寡,/且皆残阙,然于学术上,却有重要关/系。吾所得有老子《道德经义疏》卷五/丁亥仲秋节录于葛岭山麓之小云/寄庐。季侃

后有7行题跋,跋文如下:

右记载在《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刊》第/九卷五号,为平湖钱君南扬所有。/时正与钱君同修《浙江省通志》,见/案头有是书,因得借阅节录,始/知石室道经之可贵,神泉观毁/余遗物之尤足珍也。(北平误/作北京)/季侃再识。

3. 上图079(812526)《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包首有题签:“唐写楞严经第六全卷 极品”。下钤“陈訚偶得”阴文朱印。引首有陈訚题跋三则,第一则题跋4行,跋文如下:

此卷笔法体势俨然颜柳,盖/中唐时盛行此体,亦犹初唐/时盛行右军书体。可辨时代/之先后,观兹益信。季侃

第二则题跋4行,跋文如下:

此经可证知一名《中印度大道/场经》,由灌顶部录出别行,佛/藏典故,殊可珍贵。且首尾俱/完,所藏唐经,此为上乘。

第三则题跋39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砂碛中发见石室。室有碑记,(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B式多同,以下省略)……风雨如晦,乱靡有已,其能免兹浩劫否耶。/甲申天中节/前护陇使者陈季侃

(四)上海博物馆藏2件

1. 上博03(2416)《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引首有陈訚署“石室宝书”四大字,后署“越州陈訚”。

后有题跋35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砂碛中发见石室。室/有碑记,(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A式多同,以下省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之好古者宝诸。癸未春月六二叟陈季侃时避难晚补山房。

第二则题跋4行,跋文如下:

此卷遒劲隽秀,已开唐楷之/门,卷末有比丘道舒、清信尹/嘉礼两款,并有开皇九年、十年、/十一年校诵题识,至足珍贵。

2. 上博23(19714)《佛说佛名经》

包首有题签:“梁写绘佛名图经 庚申得于兰州”。引首有陈訚署“现众妙相”四大字,后署“陈訚偶得”。后有题跋29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砂碛中发见石室。室/有碑记,(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A式多同,以下省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藏者宝诸。癸未春月前护陇使者陈季侃

第二则题跋5行,跋文如下:

此卷为石室希见之品,紫光莲座/绮采缤纷,如入旃檀林中,结千佛道/场。吾人于千百年后发见古代色彩/藻绘如新,欢喜赞叹,得未曾有。/陈訚并识。

卷末有许承尧题跋25行,跋文如下:

敦煌乃瓜沙故都,昔通西域孔道。/城外鸣沙山沙肤石骨,以流沙乘/风升降,时时有声得名,因山为寺,/名三界寺,中多北朝刻像及画壁,/较伊阙云冈为早。其深处石室崩/豁于光绪庚子年,发见二大轮藏,卷/籍极富。最先为英法游士捆载去。/清学部乃遣人辇其写经入都,号/五千卷,然佳者寥寥,又皆割裂充/数,其留于武威、张掖、皋兰者不少,且/皆精整。予以民国二年至皋兰,适市/时遇人求售,值颇廉,因遂购访,先后/得二百卷。分类整理,乃知其中不止唐人/书,有元魏,有周、齐、隋,有五代,至赵宋太平/兴国止。最古者,有孙吴甘露年写。知此/室乃昔之图书馆,闭于宋初也。陈君季/侃至陇后予数年,时已渐罄,求索不易/矣。彼仍得元魏及初唐精书一二卷。此/朱梁写经,本不足贵,佳在有画像耳。/惟今北中(平)图书馆所藏,已不可问。予所/有亦散佚,幸存无多。则此近二千年之/宝墨,安可不珍视?且此物不能伪造,较/之隋唐、宋元之赝画,迥不同也。因/培心先生索题,忆及去尘,如温旧梦,/不觉絮絮。甲申冬,许承尧,时年七十一。

(五)北京故宫博物院

新184190《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品第卅一》

玉池署有:“开皇纪年”四大字,后有陈訚题跋三则,第一则题跋3行,跋文如下:

卷尾有优婆夷袁敬姿开皇/十七年题款。书法秀健,语亦雅/驯,至为名贵。陈訚偶得。

下钤“陈訚”阳文朱印。

第二则题跋38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经记

清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莫高窟砂碛中发见石室。室有碑记,(内容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与B式多同,以下省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得者宝诸。癸未春月前护陇使者陈季侃

下钤“陈訚”阳文朱印。

第三则题跋3行,跋文如下:

写经时代之先后,纸墨笔法望而可辨,/初无假于款识,而题有年代者,贾竖必/居为奇货,此恒例也。

卷末有第四则题跋23行,跋文如下: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俛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媮/且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感慨言。

/甲申避难尚店,周君子/豪家,仅以/佛经小箧自/随,书物荡然,纸笔无/存。自春徂秋,客居无/聊,因借秃笔,求剩纸,/写曹子建诗以遣烦忧,且为异日之思。/季侃

下钤“陈訚”阳文朱印。

四 陈訚散藏敦煌文献题跋的特色与价值

敦煌文献中颇多书法优美之写卷,尤其唐代正式的佛教写经与道教经典,无论纸张、装潢、书写文字均堪称艺术珍品,自来深获文物鉴赏家的青睐。早期文士对于敦煌写卷的收藏,大多撮意于此,经典的文本内容并非其所重,藏者大抵视之为字画文物,因此,雅好于藏卷上鉴赏品题,撰写题跋。上举存有陈訚题跋的14件写卷,正是此一传统文士风气的流露与呈现。14件写卷内容除《太玄真一本际经》为道教经典外,其余皆为佛教写经。陈氏对此14件写经均有短语题签、识语,并撰书题跋,其对珍藏的写经书法风格加以品题,包首题签不计,总共存有陈訚题跋25则。最早写于壬戌年(1922),其他则为抗战期间,避难时所题写。分别是壬午年(1942)、癸未年(1943)及甲申年(1944),而以癸未年题跋为最多。

其中十三件有长篇的《敦煌石室藏经记》记叙写卷流散、收购情形及乱世散亡之无奈等。其他题跋则大多为简短题识,品评书迹;卷末还有不少抄录的曹子建、郭璞、陶渊明、杜甫、苏东坡等古代名家的诗词。其形式或短文,或长篇;其作用或评论,或记叙,或慨叹,或遣怀。雖为随意任性之抒发,然于敦煌写卷之书法风格,或论述笔墨断代,或考述写卷内容,乃至敦煌文献散藏流布之情况,凡此种种,从敦煌学史的研究视角观之,亦有其可参考之价值。以下谨据上举各藏卷之题跋,举其大端,析论如下:

(一)品评写经可供书法史研究之参考

陈季侃生平喜爱收藏古物,酷爱晋唐写卷。在甘肃时,收集晋魏隋唐写经既精且丰,其所藏多醉心于敦煌写卷书法精品,而题跋亦以写卷书法之视角赏玩出之居多。且从收藏的经卷中挑选书法精品,足为各时代书法风格特色具标杆者,于卷轴玉池亲手以四字识语概括,以大字题签,彰显此件写经的特色。如“隶楷蜕变”、“六朝僧话”、“六朝烟云”、“北朝正宗”、“石室冠冕”、“石室宝书”、“开皇纪年”、“瘦硬通神”等,其中颇有评骘书法风格者,题签后更有针对此写经书法鉴赏品作出简明论说。见解中肯,颇见学养与见识,可供敦煌书法研究及书法史研究之参考。如:BD1495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八。写卷玉池有“隶楷蜕变”四大字,后并有题跋云:“石室写经不贵精而贵古,精易求古希见也。此卷书法奇古,许太史承尧以其所藏署有前凉年号者较之,如出一手。欲以唐写精品相易,余未之许。前凉奄有敦煌之地,正当西晋五胡乱华时,距今近二千年。吾人得见隶楷之蜕变,岂非一段奇事耶!”

北魏是北朝拓跋珪建立的政权,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后改姓元故又称元魏。魏楷,又称魏碑,是指广泛存于南北朝时期,尤以北魏为主的各种刻石记铭(如墓志、造像记、碑刻等)中的一種楷书书体,它是楷书再一次兴起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壮美书风,与南方秀丽温婉、典雅优美的书风呈双峰对峙。陈訚收藏了不少北朝时期的写经,且多撰有题跋,论述书法风格。如BD15126《大般涅槃经》陈訚题跋有云:“北魏人书,端重刚劲,深入显出。深则入木三分;出则锋析毫尖。此卷笔锋犀利,如新出于硎。”又浙藏027(原浙江省博物馆002)《大智度论》题跋有云:“卷末有田丰题款,造词雅驯,书法刚健婀娜,唐人无此风味。卷亦特长,六朝精品也。”

楷书演变从魏晋到隋唐,经历了隶楷(隶意楷书)、魏楷(魏碑楷书)、隋唐成熟正楷三个发展阶段。过去由于唐前写本传世甚少,魏晋隋唐名家真迹几近失传,多半仰赖碑刻、拓本。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数以万计的敦煌经卷公诸于世,其中大量魏晋隋唐的写卷,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史料,以大量的实际书法真迹遗存提供了中国书法从隶书到楷书发展演变过程的最佳实证。

楷书成熟的隋唐时期,盛唐、中唐为楷书的全盛时期。陈訚在上博03《大般涅槃经》的题跋有云:“此卷遒劲隽秀,已开唐楷之门,卷末有比丘道舒、清信尹嘉礼两款,并有开皇九年、十年、十一年校诵题识,至足珍贵。”又故宫博物院新184190《大方广佛华严经》陈訚题跋有云:“卷尾有优婆夷袁敬姿开皇十七年题款。书法秀健,语亦雅驯,至为名贵。”他不仅关注隋代楷书遒劲隽秀之风,下开唐楷之门;同时还论述唐代楷书在盛唐、中唐流行书风的不同。如浙藏193(原浙江省博物馆168)《妙法莲华经》陈訚于玉池上署有“瘦硬通神”四大字。后有题跋云:“此卷书法,特为超妙。积健为雄,劲折如发。尚有六朝沈着意味,为褚河南嫡派。玩其使转处,非石刻所得见也。”

按:唐代楷书名家褚遂良,其书法风格疏瘦劲炼。宋朱长文(1039—1098)《续书断》卷上《妙品》评其书云:“其书多法,或学钟公之体,而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至章草之间,婉美华丽,皆妙品之尤者也。”南宋董逌《广川书跋》卷七“褚河南圣教序”也云:“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河南岂所谓瘦硬通神者耶!”上图079《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题跋有:“此卷笔法体势俨然颜柳,盖中唐时盛行。此体亦犹初唐时盛行右军书体。可辨时代之先后,观兹益信。”

(二)论述笔墨纸张具写卷断代参考之价值

断代是敦煌研究的基础,不论是敦煌文献,还是石窟壁画,断代都是最为重要的基准点。敦煌文献的断代面向有二:一为写作年代,一为抄写年代,二者互有关联。写作年代可作为断定抄写年代的上限;抄写年代则可作为写作年代的下限。由于敦煌写卷书写年代跨越度长达七八百年,加上大多为残卷断片,既缺标题,又大多无题记年代可资判断。年代不明,文献内容之考述与研究则不易明确。因此,断代研究成为敦煌文献学之核心基础,断代的方法与关注点,随着写卷的陆续公布,学者在叙录、考述敦煌写卷的研究过程中,便基于各自写本的情况,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写卷的断代工作。总结前贤论述,涉及敦煌文献断代的方法,主要有从题记纪年、名物、历史事件等内容来进行断代;或从书法、避讳字、武后新字、俗字等字形;或从纸质和形制等外在形态来断代?譹?訛。

1940年代陈訚的题跋中,便偶有涉及写卷断代的见解与看法。如故宫博物院新184190《大方广佛华严经》陈訚的题跋中有云:“写经时代之先后,纸墨笔法望而可辨,初无假于款识,而题有年代者贾竖必居为奇货,此恒例也。”换言之,断代除了题记年代外,主要有二大关注点即“书法”与“纸张”。陈訚题跋除了上文“其品评写经可供书法史研究之参考”一节中提及书法风格从隶楷、魏楷到隋唐正楷的判断外,如上图079《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题跋有:“此卷笔法体势俨然颜柳,盖中唐时盛行此体。亦犹初唐时盛行右军书体。可辨时代之先后,观兹益信。”意识到写卷书法,从笔法体势可辨时代之先后;甚至还明确地指出初唐时盛行右军书体,中唐时盛行颜柳体,凡此均可作为断代之参考。

东晋到北宋以前约六百年期间是中国写本时期,不同时期的纸张材质、颜色、厚薄、帘纹、纸幅长宽各有特色。东晋六朝写卷的纸张材质多用麻纸;隋唐时,除麻纸外,还使用楮皮纸与桑麻纸;五代时期,则以麻纸居多。就现存敦煌写卷使用的纸张来考察,其质量以8世纪以前制造的最佳,安史之乱后,纸质较差;吐蕃占领至于归义军时期的纸张,更为粗糙,不易书写。因此,考察纸张也就成为判断写本年代的参考指标之一。

陈訚藏卷的题跋中也偶有提及纸张颜色与染蘗的时代分野,如BD14528(新0728)《大方广佛华严经》写卷的题跋中有云:“藏经白纸多属晋魏人书,彼时尚未知以黄蘗染纸也。此卷书法近隋,仍当断为北魏人书。”又上图07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陈訚题跋有云:“此卷书法渊懿静穆,波磔使转,纯系元魏笔意,因纸为罗纹横理定为隋。”

(三)提供写卷流散实况之史料

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由于文化知识有限,不知道这些写本珍贵的学术价值,因此,在写卷发现之初,将一些精美的绢画和完整的写经,分送给敦煌县衙门中的要人以及当时地方名流,士绅们又转相赠送。敦煌写本就这样开始在早期的西北地区流散,也造成敦煌文献聚散的复杂情形。

陈訚在1942年、1943年、1944年对日抗战避难期间,对其宝爱之敦煌文物尤多感触,因此,每每于其旧藏写卷题跋后题写《敦煌石室藏经记》,说明敦煌石室藏经发现流散及其竞相收购之始末,兼以表达其保护珍贵文物的决心与愿望。

以上所录中国国家图书馆、杭州灵隐寺、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存有陈氏题跋的14件写本,除了上图07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外,其余13件题跋均有《敦煌石室藏经记》,其中BD1499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题跋较为简单,显然是《敦煌石室藏经记》的节略,其他各件的《敦煌石室藏经记》除了少数有个别文字差异外,内容可说几乎多同。盖其敦煌写卷题跋之通则。内容旨在记述敦煌写卷发现、流散之情形,并提及在甘肃地区好古之士竞相收购之情况以及散亡之无奈。

其次,以为端方赴欧考察,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得见英藏敦煌文物,归而访求,时石室已空,仅于民间搜得佛经三千卷,贮藏北平图书馆。然有关端方此段记述恐有误,端方(1861—1911)1899年,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并代理陕西巡抚。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和光绪帝出逃陕西。端方因接驾有功,调任河南布政使,旋升任湖北巡抚,光绪二十八年(1902),代理湖广总督,三十年(1904),代任两江总督。之后,他调任湖南巡抚。在历任上述封疆大吏期间,端方鼓励学子出洋留学,被誉为开明人士,“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端方为早期英法等国尚未撷取敦煌写卷前,少数几位接触到敦煌文物者。不过光绪三十一年(1905)12月端方奉派率团出使西方考察宪政,于次年(1906)8月回国。英国斯坦因第一次到敦煌莫高窟获取敦煌文物,其时间在1907年5月。端方欧洲考察,英国尚未获取敦煌文献,不可能于英国博物院获见敦煌写卷。又清廷敦煌劫余实为罗振玉从伯希和处知敦煌藏经洞发现消息,乃于1910年提请清学电令陕甘部收集残余,运回北京,归藏北京图书馆。再者,写卷也非三千卷,当时押运回经计数为8679号。卷数也不合。

再者,陈訚记述“度陇之岁,购求唐写精品,已不易致,而着有年代及六朝人书,则非以贾求之巨室,不可得也。”按:许承尧民国二年(1913)受聘前往甘肃担任甘凉(今甘肃张掖)道尹,前后在西北任官长达十年,由于精于书法,酷爱敦煌晋魏隋唐写经,曾斥资收贮,所得甚丰,在其旧藏敦煌写经的题跋中,许氏每每叙及当时敦煌写经在甘肃流散的情况,颇有助于敦煌写卷初期流散之研究。如:许承尧1940年赠唐式遵的敦煌卷子《救疾经》题跋中有:“光绪庚子年,寺之复壁忽圯,发现内窟中,藏晋魏隋唐迄北宋写经写书卷轴极多,盈二锯轮,并氍毹疖诸物。卷中纪年至太平兴国止,以是推知此壁盖扃闭于北宋初也。法人伯希和游历过此,喜出望外,择其精异者捆载而去。英人踵至,亦有所得。于是敦煌石室之名,流播五洲。为清学部所闻,檄取其余,储之图书馆。然阅时既久,多所散佚,甘凉兰州,时复见之。余游陇时,数岁顿尽,今于西陲求片楮不可得矣。”上海博物馆藏23号《佛说佛名经》题跋云:“其深处石室崩豁于光绪庚子年,发见二大轮藏,卷籍极富。最先为英法游士捆载去。清学部乃遣人辇其写经入都,号五千卷,然佳者寥寥,又皆割裂充数,其留于武威、张掖、皋兰者不少,且皆精整。予以民国二年至皋兰,适市时遇人求售,值颇廉,因遂购访,先后得二百卷。分类整理,乃知其中不止唐人书,有元魏,有周、齐、隋,有五代,至赵宋太平兴国止。最古者,有孙吴甘露年写。知此室乃昔之图书馆,闭于于宋初也。陈君季侃,至陇后予数年,时已渐罄,求索不易矣。”

许氏民国二年任职甘肃,于兰州时遇人求售,多所购访,价格颇廉。民国六年(1917)陈訚任甘肃兰山道道尹,民国九年(1920),护理甘肃省省长。他至甘肃的时间比许承尧晚5年,当时甘肃流散的敦煌写卷,坊间已渐售罄,求索已越来越不容易。

(四)相互品题藏卷之风尚

陈訚所得敦煌写卷每每请许承尧为之题跋或题签,甚至有同卷前后相互品题之情形,展现传统文人对藏品相互品题的风尚。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5125(新1325)《法句经》卷上,扉页上有许承尧题跋:

鸣沙奇宝 季侃仁兄省长属。歙县许承尧题。此敦煌石室写经之最古者,朴茂渊懿,直逼汉分。所见数千卷,无出其右。余藏奇古者三卷,无写时题识。以日本人所得元康六年写之《诸佛集要经》证,知为晋人所作,而较此不如。此卷亦不着年代,要当在羲、献以前。真可谓宇内鸿宝矣。

浙江省藏浙敦029(浙博004)《太子慕魄经》,首纸钤有许承尧题跋:

鸣沙秘宝 隋开皇九年皇后造《太子慕魄经》,考敦煌石室所出写经,以隋为最精。书法至隋,集南北之大成,别有一种冲和廉穆态度,迥非唐人可及。此卷出自椒房,尤为异宝。季侃仁兄省长属题,弟许承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域文献遗珍》117《妙法莲华经》,有许承尧题跋:

下方为唐显庆五年沙门重迁造《妙法莲华经》,敦煌莫高窟所出。楮质良好,书法精密。初变隋人之冲和雅澹,而为廉悍劲折。于虞、褚外,别辟途径。决为士大夫书,非經生手笔。所见有萧大严居士写经及上元官造经,差可方驾。虽非满卷,亦可宝也。壬戌(1922)春孟,季侃仁兄省长属题,歙县许承尧。

上图078(812525)《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二,包首有许承尧题签:“武周太玄真一本际经”,中间有双行小字“武周二年款”“石室希见之品”。

引首有许承尧横署“鸣沙秘宝”四大字,下有题跋:

下方为武周长寿二年沙州神/泉观道士所造《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二敦煌莫高窟所出,/书法精整,由北朝蜕化之迹尚/可寻绎。考鸣沙写经,佛藏为多,/道藏较少,此经亦不见今道藏中。/罗叔言得其《证实品》卷第五,以刊入《雪堂丛刻》。诧为秘籍,固/可贵也。壬戌正月为/季侃仁兄省长题,弟许承尧。

后有题跋5行,跋文如下:

藏经以着有年代者为希/见之品,道经尤属难得。尾/款月日两字用则天皇后/创造文,殊可爱玩。/越州陈季侃

卷末有陈訚题跋三则,第一则题跋8行,跋文如下:

此卷盖出于千佛洞。据法国伯希和攷/证唐神泉观被藏僧所毁,此类道经为/僧徒狼籍,弃置于千佛洞,利其纸质厚/韧,于其背面缮写佛经,吾所得千佛洞/道经,几无不若是。数量亦寡且皆残/阙,据此则此卷独未被藏僧涂写且/有年号题款弥足珍贵。季侃识/《伯希和访书记》录后。

第三则题跋16行,跋文如下:

法国伯希和《敦煌石室访书记》/吴江陆翔译/千佛洞中之道经写本其流传渊源/于题志中考之,盖皆神泉观物也。据/写本《敦煌地志》:神泉观在沙州千佛/洞东北方四十里外。此类道经写本皆/极整洁,为历五百八十年至七百五十/间墨迹,其后十年,藏僧侵占敦煌,道/士绝迹,观既被毁,此类道经为僧徒/狼籍,弃置于千佛洞。利其纸质厚韧,/于其背面缮写佛经。(唐代道佛两/教相攻甚烈。)吾所/得千佛洞道经几无不如是,数量亦寡,/且皆残阙,然于学术上,却有重要关/系。吾所得有老子《道德经义疏》卷五/丁亥仲秋节录于葛岭山麓之小云/寄庐。季侃

后有7行题跋,跋文如下:

右记载在《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刊》第/九卷五号,为平湖钱君南扬所有。/时正与钱君同修《浙江省通志》,见/案头有是书,因得借阅,节录,始/知石室道经之可贵,神泉观毁/余遗物之尤足珍也。(北平误/作北京)/季侃再识。

五 结 语

敦煌写卷之价值,学界咸以为主要有三大面向:一为文物,一为文献,一为文字。散藏敦煌写卷,为文人雅士所收藏,其主要视之为文物,如同传统书画一般,将之视为古董文物加以珍藏赏玩,或视为书法精品加以鉴赏。因此,他所撰写之题跋也多半属于暇日展玩,或与当时文士唱和之品题。散藏敦煌写卷题跋,甚至数人连跋,洋洋洒洒,蔚为可观。分别从各个不同视角题识,或言文字内容、或言书法风格、或言笔墨纸张,无论长篇词组,不乏可资研究参考之讯息。

陈訚是敦煌写卷主要的私人收藏家之一,因得时间与地利之便,加以个人学养、书法素养与文化内涵深邃。因此,他所搜罗访购之敦煌写卷,所撰写之题跋,内容除聚焦在书法史论外,其他方面也颇有涉及,有助于敦煌文献聚散及写卷断代研究之参考。诸如此类之题跋,若能以收藏家为主要线索,逐一搜集,全面网罗,在辑录笺释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的析论,进而展开宏观的統整与探究,期望能在传统敦煌写卷研究下,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延伸至写卷流散下所附加之题跋文献,开阔敦煌学研究发展之新视野。

参考文献:

[1]绍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绍兴市志:卷1:“沿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绍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绍兴市志:卷44:“人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姚培锋.绍兴人与敦煌学[J].敦煌学辑刊,2003(1):127-135.

[4]黄征,程惠新.劫尘遗珠:敦煌遗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5]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吴织,胡群耘.上海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J].敦煌研究,1986(2):93-107.

[7]吴织,胡群耘.上海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续)[J].敦煌研究,1986(3):89-101.

[8]陈红彦,林世田.敦煌遗书近现代鉴藏印章辑述:上[J].文献,2007(2):34-35.

[9]余欣,荣新江,王素.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G]//首都博物馆馆刊:第18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166-174.

猜你喜欢

断代题跋
百年来古戏台断代问题研究
三代铜爵的断代与辨伪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陕西省图书馆藏四种罗振常题跋本书志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著的宋玉书写——从断代文学史到文学通史的考察
纳西东巴文分域与断代研究中一些瓶颈问题的思考
突厥语文献的纪年形式和断代方法
叶德辉《述学》题跋五种探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