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路径下视听翻译研究
2018-02-20杨勇
摘要:多模态研究已成为近二十年来跨学科性的热门研究话题,但以其理论框架或相应成果介入视听翻译,特别是具体性实践研究较少。2015年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英国)出版的《环球视野下的视听翻译》兼具把握业界研究动态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述—评”为目的,先概要综述视听翻译研究现状,然后根据《环球视野下的视听翻译》框架,从视听翻译质量、翻译受众、专业实践三个维度评介。
关键词:视听翻译 多模态 多模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81-02
多模态(multimodality)本身具有跨学科性,除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外,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内也属热门研究话题(杨勇,2016),因此,学术研究中给予多模态某种工作定义,逻辑上具有合理性(许勉君,2017),不然则有“想当然”之嫌(张德禄,2012)。本文所论多模态,专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理论框架主要基于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多模态信息交际学(multimod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各种模态,如言语、图像、视频、音频等,视为信息交际、意义构建的资源(resource)。抛开翻译定义、理论框架、视角或路径、目的、译者创造等多样性之交合与分歧不论,笔者以为,单以翻译过程为本体,则何种观照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皆应满足两大硬性要求:其一,翻译须“达义”;其二,翻译语篇“源”与“目标”二分法。于此,翻译源语篇概念外延应由言语文字拓展为多模态表征。而根据各种交际模态的物理属性,有“静态”与“动态”之分,其中所谓“动态”模态,则如动态图像、视听资源等。照此,源语篇应涵盖静态多模态与动态多模态表征两类。以电影字幕翻译为例,不应仅关注文字符号的“达义”,还应考虑包括文字符号在内的多模态协同与互补。按此分析,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属多模态翻译(multimodal translation)研究子范畴。
一、视听翻译研究现状
(一)国内
为管窥国内研究现状,以“视听翻译”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内检索,时间截止日期为2018年10月20日,结果获得36篇期刊文献;然后把文献来源期刊精细化,限定于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外国语”类和2017—2018年CSSCI来源期刊“语言学”类,结果获得18篇期刊文献。通过中国期刊网附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对上述18篇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以2014—2018近五年看,2014与2015年均为1篇,2016年4篇,2017年6篇,而目前为止的2018年2篇;通过“文献互引网络分析”,居前五位的关键词(由高到低顺序)分别是字幕翻译(29次)、影视翻译(14次)、视听翻译(13次)、知识图谱(9次)、Citespace(8次)。整体来看,国内对于视听翻译研究一是成果数量相对偏少;二是研究主题相对集中,拓展范围狭窄;三是多视角、多路径下的实证与实操性研究匮乏。
(二)国外
Taylor(2016)指出,以2009年世界知名出版社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的《多模态分析:劳特利奇手册》一书为例,该编著投稿者均为多模态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而以其撰文内容来看,并未触及引领性的“多模态翻译”,包括多模态路径下的视听翻译研究。多模态分析多以语言学为根基或倾向,少数学者恰以此为动机,尝试探讨视听翻译的多模态路径,如“多模态转录”(Thibault,2006)主要研究电影语篇中多模态的整合是如何帮助字幕员,在面对时间限制的情形下,作出重要决策何“去”(discard)何“留”(retain)。
二、《环球视野下的视听翻译》评介
2015年由世界知名出版社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Palgrave Macmillan,UK)出版了汇集多国知名学者撰稿的论文集《环球视野下的视听翻译》,依其框架,主要由三大维度构成:视听翻译质量、翻译受众、专业实践。
(一)视听翻译质量
众多学者认为,客观地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极具挑战性。视听翻译中,技术与符号维度的相关性和局限性本质,以及其他影响翻译过程的因素,都极大阻碍了对翻译质量的深度评估。Pablo Romero-Fresco与Juan Martinez在《现场字幕的准确率:NER模型》一文中指出,尽管当前对于翻译过程中的许多参数予以考虑,如字幕速度、延迟、文本位置、受众接受度等,语言精确度和与源文本的紧密性仍是视听材料或音像制品广播者与监管者的首要考虑。在没有考虑字幕翻译的受众语言及国别前提下,两位作者提出NER(number; edition error; recognition error)模型,用以评估现场字幕的精确性。这种新的模型不仅解决了前任模型的不足,最关键之处在于通过区分不同类型或程度的翻译错误(严重、中等和微型),做到了以受众为中心。两位作者以不同语言的再述性现场字幕(respoken live subtitles)为例,展示了该模型的实操与易操性,并讨论了该模型在行业内迅速成功的动机与原因。
事实上,基于不同的需求与预期,不同受众对翻译质量的感知完全不同,包括视听翻译材料或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音频转录受度研究与口译质量评估‘异体受精:转录者声音的功能》一文中,Emilla等三位作者研究了音频转录应用者的预期。该文对于应用者的先验性喜好与取材于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特定音频转录场景下的实际质量评估进行了区分和对比分析。采用跨学科研究路径,以口译质量评估中的实证研究方法为根基,该文认为,受众研究中的焦点是音频转录者声音的非言语质量,特别是声音响度(vocal sonority)及其情感相关性。以此为核心主题,该文作者质疑了“音频转录者的中性声音能最好地服务于受众兴趣”研究假设,该假设在音频转录相关的研究文献及官方指导纲领中亦常有争论。该文研究表明,在特定情景语境下(context of situation),質量预期与实际质量评估并不匹配,音频转录应用者更倾向于非中性的声音质量。
(二)视听翻译受众
第二部分以“受众定位”为主题,突显了受众概评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及为满足多元受众而如何提供解决方案的挑战。以“再配音”为例,Serenella Zanotti讨论了受众基本感知与反应,然后以意大利个案研究为主要目标。尽管有学者已经关注视听翻译中的再翻译,相对而言,再配音依然是未经深入探索却颇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Zanotti收集的语料表明,再配音是一种常见性翻译实践,有些电影可能需要历经多达三次不同语境下的配音。该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验证所谓的再翻译假设和研究再配音的过程与效果、再配音的变化类型及可操的翻译标准。尽管探知这些变化、决定与标准,确认各类施动者角色等非常困难,该文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最终产品还是提出了发省见解。对于受众反应,该研究指出,由于再翻译的低质量,或者不同版本配音演员的变化,再配音通常不为受众重视。在这方面,受众的喜好决定了何时进行再配音,“迫使发行者重新调整他们的市场营销策略”。再配音以目标受众的动态需求而兴起,但现代技术的高端变革为既定产品的不同感知提供了可能性。正如Zanotti指出,现在包括原配音及新配音的DVD和蓝光数字产品愈发多见,在给予受众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更加值得深入研究。
(三)视听翻译实践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视听翻译者专业实践及工作条件,并就不同文化和语境提出探究性洞见。Arista Szu-Yu Kuo以字幕翻译者的视角详细回顾了世界范围内字幕行业的发展,就字幕翻译者的工作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对全球性字幕专业实践予以启迪。尽管调查问卷的回收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代表,但对于其他国家字幕翻译者的工作环境也进行了原创性、有价值的调查。该文研究触及了字幕翻译的一些关键方面,如期限、速率、软件应用和协商权力等。Kuo研究的一项关键发现在于,由于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内部,字幕翻译专业实践的不同,对这些相关方面得出一般性、普世性结论相当困难。就字幕速率而言,该文阐释了实质性的争议,以调查问卷的回应者报道来看,几乎可视为一种环球普遍存在的字幕行业现象。此次调查还发现,近年来字幕易损性似有攀升之势。
在专业翻译实践过程中,影响字幕质量的其他一些因素在第三部分也得以思考。Kristijian Nikolic探讨了模板(template)在字幕翻译行业应用的动因,并详细论述了这种字幕翻译方法的不同术语应用。不仅字幕翻译者及字幕公司视角下的优势与不足得以讨论,字幕质量、速率、字幕明确性的客户意识及不同语言文化下的分歧也有考量。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例,该文还展示了一些字幕翻译软件的不足,及反对通过应用由有经验的字幕翻译者设定的字幕翻译模板背后的动机。
三、结论
本卷论文集从其结构安排来看,不仅质量、受众、实践三大维度紧密相联,且章节之间的主题也是一脉相随,即上一章节结论时提出的主题,下一章节会继承性探讨;或者主题虽有重复,但阐释视角截然不同。与2014年世界知名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视听翻译:理论、方法与研究问题》一书相比,本卷论文集的切入点既集中又宽泛。言其集中,是指本卷更多关注于视听翻译专业实践中的实证与实操问题;言其宽泛,是指当前视听翻译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均有涉及,主题广,介入视角或研究路径多样化,多模态路径下的视听翻译实践研究多有深入讨论。多模态语篇分析已触及视听产品中多符号资源的交互重要性,部分学者业已跨越屏幕文本纯言语符号的翻译局限,但仍需指出的是,学者们对于多模态交互的重要性之意识远未化为视听翻译领域内的专业实践,视听翻译的研究仍聚焦于书面或剧本文本,多模态表征的译文文本意义仍未“前景化”(foregrounded)。于此分析,《环球视野下的视听翻译》兼具把握业界前沿动态与实践指导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勇.“耦合”观照之一:多媒体外语教学[J].现代交际,2016(7):6-8.
[2]许勉君.中国多模态翻译研究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3):40-46.
[3]张德禄.论多模态话语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12(1):9-15.
[4]Taylor Christopher.The multimodal approach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J].Target,2016(2):222-236.
[5]Perez Gonzalez,Luis.Audiovisual Translation:Theories,Methods and Issues[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14.
[6]Rocio Banos Pinero & Jorge Diaz Cintas.Audiovisual Translation:The Global Context[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5.
責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