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实践与发展构想
2018-02-20郭英杰贾晓萌安娟王薇薇
郭英杰 贾晓萌 安娟 王薇薇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央企开始国际化战略的部署和实施。而人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落地和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有效地培养、培训国际化人才,成为央企海外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石化国际化人才培训工作始终服务于集团公司战略发展,服务于集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紧贴业务发展,突出质量和特色。
1 中国石化国际化业务发展历程
中国石化的国际化业务始于上世纪90年代,历经二十余年,实现了国际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是中国石化“走出去”的学习探索期。国际化业务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工程建设劳务输出及国内合资合作项目。1990年左右,公司引进外资,开展了上海金菲、小扬巴等境内合资项目。1992年,中标科威特阿哈迈迪炼厂修复项目,迈出了境外炼化工程承包第一步。1993年,成立联合石化,开始原油国际贸易。1996年,中原油田外派苏丹第一支石油工程队伍。这一时期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各分子公司进行外派。
2001年到2007年,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业务规模扩张,国际化步伐迅速加快,并提出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股份公司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上市,实现股权全球化。2001年,成立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统筹境外上游投资。2003年,成立国际石油工程公司,主要作为石油工程服务对外窗口。2007年,成立炼化工程公司,协调海外炼化工程项目推进。这一时期末,各板块境外业务覆盖4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员工总数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人才队伍,海外项目员工多以中方外派为主,开始有少量东道国和第三国雇员。
2008年到2012年,国际化战略开始位列六大战略之一,海外业务全面推进,提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海外油气资产快速增长,形成六大战略油气区;2012年石油工程板块重组,石油工程开始规模化经营;同年炼化工程板块重组,境外市场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末,公司各板块境外业务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员工总数4万余人,基本形成了外派员工、当地员工、国际员工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2013年至今,公司正式提出开放合作战略,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公司强调海外业务的提质增效和海外机构的优化设置,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截至2017年底,境外业务已遍及7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近1/3收入和资产来自境外,境外员工总数约5.6万人,当地员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总部成立国际合作部,进一步统筹中国石化各板块国际化业务,实现优势资源整合、区域协同发展。
2 中国石化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化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国际化人才培训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摸索了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经验与实践策略。
2.1 紧贴战略统筹培训
从组织机构看,中国石化国际合作部总体统筹国际化业务,人事部统筹重点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各直属企业规划自身人才培养,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承担国际化人才培训工作,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并在沙特阿拉伯达曼地区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分别成立了海外培训中心。
从培训发展历程看,国际化人才培训始终紧贴企业国际化战略,服务于业务发展和人才需求。
2000年之前,国际化人才集中培训较少,人员大多直线上岗,依靠实践锻炼人才。
图1 紧贴战略发展国际化人才培训
如图1所示,2001年至2007年,紧贴“走出去”战略并随着海外业务的规模扩张,中国石化下发了《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开始大力开展国际化培训,大规模培养预备外派人员,旨在“补白板”。这一时期,国际化人才培训规模大(英语长班约培训300人/年,专题班高峰期约培训1000人—1200人/年),培训时间较长(多数为国内4—6个月、国外3—6个月),培训主要依托“国内英语培训+国外专业培训”或“国内专业培训”。
2008年至2012年,紧贴国际化战略并随着海外业务的全面推进,中国石化下发了《关于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核心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基础人才全面培养。国际化人才培训开始分层分类、突出重点,着重为员工“补短板”。这一时期,举办了国际化领导人员班、领军人才班、急缺人才班、储备人员班、外籍员工班等。
2013年至今,紧贴开放合作战略并随着海外业务的提升优化,中国石化提出国际化人才队伍需要优化结构、突出精干高效。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高端急需紧缺、实岗实务实战、素质能力复合。国际化人才培训开始形成体系,并力求贴近实战,旨在“塑精英”。这一时期,举办了实务英语、项目管理实务、案例研讨、项目经理能力提升、“一带一路”等系列培训项目。
2.2 分层分类构建体系
一是建立外派人员培训体系(图2)。培训体系覆盖国际化领导人员、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储备人才四个层级,油气业务、炼化业务、工程服务、国际贸易四个业务板块,管理、商务、技术三个专业类别。截至目前,在这一体系下学院已实施培训项目近500期,培训外派人员近2万人次。
图2 外派人员培训体系
国际化领导人员培训重点围绕理想信念、核心能力(包括战略思维、团队领导、分析决策、危机应对)、国际化视野。国际化领军人才培训按不同业务板块分别开展,重点围绕理想信念、核心能力(包括跨国经营管理能力、海外项目管理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商务沟通能力)、板块业务知识。国际化骨干人才培训按不同业务板块、不同专业类别分别开展,重点围绕外语技能、专业知识(管理、商务或技术)、综合素质、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国际化储备人才培训重点围绕外语技能、业务知识、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
二是开创外籍员工培训领域。学院开创了外籍员工培训的新路径,主要围绕了解中国石化和促进文化融合,采取三种运营模式。一是中国石化重点选调,即从全球各板块重点选调关键岗位优秀境外员工来华培训。二是海外区域选送,即依托某一海外区域公司作为培训地和组织方,辐射周边主要业务国家区域,由周边区域内海外分子公司选送境外员工,学院外派团队开展培训。三是海外定点送培,即针对某一海外分子公司定制化需求,学院派出团队培训海外分子公司当地员工。
2.3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一方面,立足实战,打造培训系列。为适应不同类型国际化业务和人才培训需求,学院以“立足实战、注重实效”为原则,系列式地开发项目,初步打造了国际化培训品牌。
一是项目经理能力提升系列,以复合能力提升为培训目标,集中培训2—3个月,训后跟踪4个月学用转化,分别针对上游板块、石油工程板块、炼化工程板块海外项目经理开发了培训项目;二是实务英语系列,通过2周培训聚焦快速提升海外特定工作情境下的语言实战能力,目前已开发商务电子邮件写作、商务陈述与表达、商务会谈、HSE等主题;三是项目管理实务系列,通过1—2周培训聚焦解决项目管理某一专项问题并提升能力,目前已开发风险管控、招投标、法律合同、财税、EPC项目执行等主题;四是案例研讨系列,通过1-2周培训聚焦专项主题,复盘并研讨典型案例,分析海外经营管理得失成败,实现企业经验传承并提升学员专项问题解决能力,目前已开发跨文化沟通与管理、对外沟通争议处理、合同执行等主题;五是“一带一路”系列,通过1—2周培训围绕区域性关键问题学习知识、开拓视野,探索各板块区域协同策略,目前已开发中东北非、俄罗斯中亚、东南亚南亚三大业务区域培训主题。
另一方面,总结沉淀,构建特色模式。学院在实践中总结沉淀了具有企业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三种模式。
其一,“五步法”——能力提升培训模式(图3)。这一模式通过5项关键步骤的培训设计和实施,实现学员能力的有效提升。该模式普遍应用于项目经理能力提升系列下的多个培训项目。
①定义,即通过调研分析界定能力项、能力短板,进而产出能力提升培训方案;②驱动,即通过训前作业、训初测评、教练访谈等做法,引导学员认知自我、建立目标,进而提升学习动力;③赋能,即训中通过培训设计和实施,使学员有效学习、吸收新知识和新经验;④重构,即通过训中演练和训后实践,促使学员将新知与旧知相融合,重构形成新的理论框架,产生新对策、新行动;⑤升华,即在实践和行动的基础上,组织学员通过反思、复盘促动心智模式的变化,最终实现能力提升。
图3 “五步法”能力提升培训模式
图4 “162”经验传承培训模式
其二,“162”——经验传承培训模式(图4)。这一模式具体体现为“1项核心内容、6个关键步骤、2种推广途径”,通过培训萃取、复盘、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成功或失败案例,传承经验、形成对策,进而指导未来实践。该模式普遍应用于国际化经营案例研讨班系列下的多个培训项目。
1项核心内容,是指企业内部产生的“知识经验”。6个关键步骤,是指通过萃取经验、复盘案例、界定问题、传递知识、引导对策、提炼规律6个主要步骤的设计与实施,使知识经验在学员中流动、传播、复制、深化,实现知识经验的学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指导未来实践的原则或制度。2种推广途径,一是为学员赋能,使其掌握知识经验的传承方法与工具;二是指导学员训后实践并检验,进而使经验传承法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影响力。
其三,“知察悟行”——价值触动培训模式(图5)。这一模式建构了“知、察、悟、行”的培训设计路径,旨在使学员通过培训获得理性认知和感性觉察,进而实现价值触动并引发行动改变。该模式应用于外籍员工培训和海外项目经理思想政治轮训等以“文化价值触动”为导向的培训项目。
图5 “知察悟行”价值触动培训模式
知,即通过知识性的课堂培训,赋予学员理性学习框架,建构学员的基本理论认知。察,即通过现场教学、实地参观、交流访谈、体验式教学、环境营造等,使学员亲身体验、观察、感受,触发感性觉察和情感变化。悟,即通过研讨、反思使学员将知与察相整合,进而内化、共鸣、重构,催化价值触动,并输出建设性结论和行动计划。行,即通过训末催化、训后跟踪,促使学员将思考结论付诸实践,深化价值触动并引发行动改变。
2.4 营造线上学习生态
学院从四个方面,营造了企业国际化人才培训的线上学习生态。一是依托中国石化网络学院线上学习平台,上线了约800门国际化经营和外语学习相关课程,并设立了英语学习专区,方便全体员工学习、交流。二是建立并运营“SINOPEC英语学习加油站”微信公众号,每周定期发布趣味、实用的英语学习内容。三是为企业定制O2O商务英语培训项目,实施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运营。四是采用慕课方式,开发并实施了多期国际化经营商务英语专题培训,主题覆盖商务写作、会谈、演讲、礼仪等。线上学习生态的营造,降低了培训成本,扩大了培训的受益面,也提升了国际化培训的影响力。
2.5 筑牢基础支撑培训
在做强培训的同时,学院通过建设“三个体系”和“一个中心”筑牢培训基础工作,为培训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立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师资库、课程库、教材库、基地网、合作网的建设,开发并积累了一大批国际化培训资源。二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培训质量文化,发布了《质量管理手册》,将培训方案的三次转化、三级评审写入制度,严格监控培训质量评估,保障了国际化培训运营的高标准。三是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依托线上学习资源中心,沉淀知识经验、共享学习成果。四是发展测评中心职能,开发了中国石化英语水平测试及相应的试题标准和管理办法,试题库已形成规模,并开始探索国际化人才素质能力测评,为人才的选拔和长效培养提供依据。
3 中国石化国际化人才培训发展构想
3.1 发展要求
当前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契机下,中国石化深度推进开放合作战略,统筹部署国际化经营业务,打造各业务板块海外区域性协同。在这一新的发展布局下,公司提出了“人才强企”工程、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振兴步伐的新要求。
结合这一要求,人才培训工作:一要探索分层分类补齐国际化人才短板,强化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意识,提升国际化决策水平。对上游投资、工程服务业务,要培训有国际化水平的海外项目经理和技术、商务、法律等专业人才,提升投资运营和风险防控能力;对国际贸易、对外合作业务,要稳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训密度;对天然气、炼化、销售业务,要积极培训一批国际化储备性人才。二要在国际化人才培训中突出政治标准,以“精技术、熟规则、懂商务、通外语、善管理”为基本条件,拓展人才测评工作,整合学员数据库,建立国际化人才库。三要构建国际化人才长效培训模式,营造良好的培训生态,扩展系统内外培训资源,配合建设海外培养基地,着力提升国际化人才海外实岗实战能力。
3.2 发展思路
中国石化国际化人才培训的总体发展目标:高度嵌入国际化人才发展链条,以培训助推国际化战略落地,实现国际化业务价值创造,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央企国际化人才培训品牌。
学院作为中国石化国际化人才培训工作的主要实施方,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于打造“四个中心、两个阵地”,即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心、国际化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化人才测评中心、国际化经营知识管理中心;国际化人才思想教育阵地、国际化经营文化传承与融合阵地(图6)。
图6 国际化人才培训发展定位
3.3 发展路径
为实现以上发展目标及定位,国际化人才培训工作可规划为“11421”的总体发展路径(图7)。
图7 “11421”的国际化人才培训发展路径
服务1个中心,即中国石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化人才培训应以服务于公司国际化战略为引领,推动战略落地,支持战略发展,并提供必要人才保障。
打造1个体系,即科学、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以体系为核心,统筹多层次、多板块、多类别、多区域的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现培训的整体性和区分度,有重点、分步骤地规划和推进培训工作。
建设4类资源,即国际化经营案例库、国际化培训师资库、国际化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和国际化人才发展线上服务平台。案例库和师资库是知识传递、经验传承的重要保证,也是培训开展的必要资源,需要边建设、边优化,形成相应规模。现场教学基地和线上服务平台是适应未来学习方式、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开展培训的必由之路。
拓展2项职能,即国际化人才测评职能和国际化人才发展研究职能。人才测评和人才发展研究是高度嵌入国际化人才发展链条的重要抓手。以测评为培训把脉,以研究为培训指路,实现培训工作的深度发展。
推动形成1种环境,集国内国外、系统内外、主办方、业务部门、用人单位、学院等各方于一力,营造正向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生态圈。以生态圈建设促进培训工作的借势、共赢,构建人才成长、培训创效的大环境。
以上工作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将共同推动国际化培训的持续发展,使培训真正嵌入人才管理,使“选、培、用”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企业战略落地、价值创造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