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之道
——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的考察

2018-02-20史献芝王永贵

学海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话语权话语

史献芝 王永贵

内容提要 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审慎地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恰切之道,既是一个凸显的理论和实践议题,也是一个关涉国家未来命运的重大时代命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凸显和多元社会思潮共时性涌现的客观现实,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构,是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考察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所必须抓住的基本要点。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项目号:2018SJZDI01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项目号:15ZDA00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社会矛盾的生成机理和化解机制研究”(项目号:15BKS049)和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主题。原因很简单:一个国家只有成功建构起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才有可能在有效整合和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前提下,保持持续发展并最终走向强盛。所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具有决定国家发展的兴盛状态甚至未来命运的极端重要性。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软实力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话语权的竞争。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释放出来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愈强,其话语权也就愈大,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随之会变强;反之,话语权愈小,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定会渐次式微。“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做指导,那么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因缺乏动力和方向而杂乱无序。”①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纷争,它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政治价值、政治原则和共同理想能否“得到社会上大多人的普遍承认、普遍支持、普遍尊重。”②

秉承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意识,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审慎地探索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之道,以有效地整合社会价值观念、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成为一个日渐凸显的理论与实践议题。

文献的简要回顾与梳理

近年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涵和建构路径的研究进路主要展现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涵

曹天航等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控制、引导和规范社会话语的权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并依据其影响力将其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理论观点传播于社会,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及政治合法性。”③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对‘他者’的权力,也就是意识形态通过话语体系的方式对人们形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④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依据自身地位,拥有控制、引导或规范社会,以致足以为社会立言的权利,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理论观点有资格、有能力主导、领导、指导社会的问题。”⑤

可以看出,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内涵的探讨大多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性描述。当然,这种一般性和抽象性的描述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在本质,但却有意无意地忽视或遮蔽了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客观事实,故此,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内涵的特殊性。

(二)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

第一,在微观层面上对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路径的问题研究。有学者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要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体系向实践形态转化;澄清思想误区和实践难题;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视外部威胁和不利局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抓住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宣传思想工作强大合力。”⑥龙治刚指出,“变革‘元叙事’的话语方式,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以及培育有机知识分子、打造人才队伍”⑦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着力点。吴荣生则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坚持话语的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从人民大众的话语需求出发,正确处理大众话语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传统话语的关系,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的维度,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群众基础。”⑧

第二,在宏观层面上,就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的探讨。甄红菊认为,“意识形态视域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应当与讲好中国故事相结合,应当培育有理论造诣和传播能力的主体力量,同时也要研究面向重点群体、重要场域的开放性路径。”⑨刘燕平等学者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应处理好大众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内在一致性关系,促进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积极转化,合理借鉴传统话语中的‘营养元素’,使‘大众话语’‘大众的话语’科学互动。”⑩还有学者指出,“理论与实践结构,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适时转换;传统与现代结合,优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内练与外修结合,强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保障机制”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切入点。

就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几乎都是从整体上来探讨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这样的研究思路当然有着充足的理据,但从具体受众的视角看,往往忽视了群体认知差异这一客观现实。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价值偏好、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存在差异的社会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知方式上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甚至是根本性的差异。因此,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从顶层进行总体性布局和整体性设计的同时,还必须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谋划与之认知习惯相契合的恰切之道。否则,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效度将被稀释。因此基于普通社会公众的视角来考察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恰切之道,就凸显出了颇有创新味道的研究理路。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涵

福柯指出,“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两样东西:权力和话语(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隐含的;不相应地构建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权力关系造就了一种知识体系,而知识则扩大和强化了这种权力的效应。”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也就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特定话语的言说等方式对民众进行劝说、宣传和教育,“从而发展出实实在在的新人类”。按照福柯和葛兰西的辩护逻辑看,话语绝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一种简单、纯粹的语言交往互动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承载着特定的价值意蕴并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的权力,即话语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话语本身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质言之,在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必然掌握着话语叙事范式和策略的选择权与决定权。简单地说,所谓话语权,也就是特定的行为主体通过特定的话语叙事范式来潜在影响并试图改变“他者”思想和行为选择的一种隐性的能力或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涵应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与把握:一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舆论具有强大的控制权、管理权和主导权,是党和国家制定、执行重大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学术界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唯一指导思想;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普遍支持、普遍认同和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方法和观点并内化为一种价值自觉。对普通社会公众而言,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质,在根柢上是作为建构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理论工作者,依凭某种精巧的装置和特定的传播、教化等方式,使普通社会公众能够自觉认同、接受和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方法和观点,并内化为一种社会实践生活的价值自觉。

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挑战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空间结构中,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首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势态。当下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呈现出一种更加隐蔽、更加激烈、更加多元的复杂势态。一些不理解甚至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或是丧失马克思主义信仰,生硬地套用西方话语来机械地解释中国现实;或是用所谓的西方价值标准来否定和掩盖历史发展的具体性和特殊性,以试图否定党的领导,等等。其次,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西方国家凭借网络信息技术的先发优势和话语霸权,将西方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糅合到相关的话语叙事中,大肆诋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性,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挤压与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公信力。再次,多元社会思潮的涌现。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共时性涌现。譬如:以“普世价值”面貌示人的新自由主义,将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故意曲解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直接展演。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号,通过所谓的还原历史、重写历史等,企图诱导普通社会公众怀疑和虚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

故此,夯实普通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效度,提高普通社会公众的理性辨析能力,认清那些企图以所谓的“普世价值”取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以做到自觉批判和抵制各种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社会思潮,就彰显出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路径: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的考察

要有效地回应和审慎地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必须用彻底的理论来赢得、掌握与说服普通社会公众。一般而言,在话语权力关系网络中,普通社会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权力关系的弱者”,并且不善于通过抽象的理论演绎和逻辑推理方式来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立场和观点。相反,基于日常生活的功利谋划,他们更习惯于通过亲身的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来认知、理解、评价和测量马克思主义。因此,就普通社会公众来说,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需要在深刻洞察普通社会公众认知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审慎地谋划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精巧机制或装置。

(一)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

科学性、抽象性、理论性、系统性和严谨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与普通社会公众所熟悉的直观化、多元化、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之间显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内在张力。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也是“以实践始以实践终。”因此,在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场景中,党和广大理论工作者,首先要谦卑地弯下腰身,走出“书斋”和“会场”,秉承问题导向意识,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科学地分析和把握普通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和认知规律,与普通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一种有效互动的话语关系网络。其次,要依据普通社会公众的认知习惯,把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和理论话语创造性地转化为普通社会公众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和易于把握的话语范式。党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和理论话语凝练成既富有中国特色,又能映射普通社会大众生活实际和解释时代问题与社会热点的“接地气、亲大众”的新概念、新范畴。再次,要牢牢把准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时代质感。“共产党员如果要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显而易见,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的通俗性话语来凝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通过设置生动形象和轻松幽默的舆论议题来打造富有鲜明时代质感的大众话语体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话语叙事方式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时代特质,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关节点。

(二)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为普通社会公众及时地答疑解惑,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说服”普通社会公众的重要关节点。

实践中,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向普通社会公众阐明问题的内在实质。深入探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势态,洞察社会问题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势态,对普通社会公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以及变动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关系进行科学全面透彻的哲学分析,并以简洁明晰的叙事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勾勒出问题的内在实质,及时地为普通社会公众答疑解惑和讲清楚“为什么”。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普通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及时出台包容性的解决方案和政策。马克思主义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普通社会公众所认同、支持和接受,取决定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普通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因此,聚焦普通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普通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方能达到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目的。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揭露各种错误论点的实质与危害,强化普通社会公众明辨是非的能力。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时代性问题的现实批判力,强化普通社会公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渐次养成一种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价值自觉。

(三)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构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绝不是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灌输”,而更多的是普通社会公众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自愿认同的结果。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看,普通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意味着在心理上的归属感和价值行为选择的趋同性,它是一种意识范畴,也是一种实践范畴。

对普通社会公众而言,马克思主义要想获得“智识道德的领导权”,首先,要加强宏观层面的制度化设计,建立健全常态化、立体化的教化体系,打破传统的“官方舆论—把关人—大众媒介—受众”的话语传播结构。在“人人都是通讯社”的自媒体时代,必须实现多元教育主体的协同教化;同时,要注重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普通社会公众的日常实践生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通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其次,优化网络舆论生态,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要高度重视自媒体领域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走势,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善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激发正能量,“科学地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再次,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钮互渗。坚持以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根本指向,打造立体多元的现代传媒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宣传内容、议题设置、热点解读、释疑解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理性分析和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实现普通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自愿认同。

结 语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一个“人造物”,实践中能不能精准地探寻到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良方,主要还是受制于党和广大理论工作者能否将各种客观因素和自我主观努力巧妙结合起来的能力。这也是标识我们能否成功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来考察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恰切之道,唯有秉承问题导向的研究意识,敏锐地洞察普通社会公众的认知习惯,超越那种脱离社会实践的理论迷思,方是我们所必须抓住的基本要点和努力的基本方向。

①王永贵等:《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②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③曹天航、黄明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江苏高教》2015年第1期。

④谢晓娟、刘世昱:《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国家视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⑤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⑥张杨乐:《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考辨及其实践路向》,《南京师大学报》2016年第10期。

⑦龙治刚:《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⑧吴荣生:《大众话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新维度》,《理论学刊》2016年第3期。

⑨甄红菊:《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探析—基于意识形态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2期。

⑩刘燕平、陆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巩固与提升》,《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话语权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