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矛盾论》深入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18-02-20张云飞
文/张云飞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主要是《矛盾论》——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2015年1月23日,他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1]十九大召开前夕,恰逢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关于学哲学用哲学的重要指示,全党上下掀起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两论”的高潮。在十九大召开之前学习“两论”,为全党同志在十九大之后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一 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毛泽东同志认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2]掌握这一矛盾法则是避免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的非常重要的方法。综合分析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的第一部分区别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把变化的范围限制在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时归因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即地理和气候的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和外部的多种原因造成,但是这些原因我们不能等量齐观,有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有的原因则构成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一规定,毛泽东同志高度概括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
(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有的理论家根本否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起着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其代表人物在国外有伯恩施坦,在国内有胡适。伯恩施坦的折衷主义“因素论”和胡适的“秃头的历史观”共同指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具有宿命论倾向的经济决定论,他们否认在历史发展的多种模式中,否认总有一种模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的地位。与此相反,毛泽东同志认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主要矛盾,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做到这一点,各种问题就会呈现出“迎刃而解”的效果。如果不懂得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就“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4]
(三)根本矛盾保持不变,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根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着这一过程的本质。根本矛盾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一过程的本质也不会发生变化。根本矛盾不发生变化,这说明事物发展过程处于相对稳定的量变过程之中,但是这个量变过程也不是均质的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这就是整个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之所以在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其原因就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作为根本矛盾转化形式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我们在处理和解决事物矛盾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5]
(四)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新陈代谢的过程表现为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新旧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于是就会出现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的交替,新事物取得支配地位,旧事物的性质就转化为新事物的性质。我们需要结合《矛盾论》从不同层面来理解新陈代谢:第一层次,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例如一种社会制度转化为另一种社会制度,是由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的变化所造成的;第二层次,事物发展相对稳定过程中的新阶段代替旧阶段,是由作为根本矛盾转化形式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所造成的;第三层次,某一矛盾内部所包含的新旧两个方面之间的交替,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所造成的。把这三个层次联系起来看,最终的结果就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6]
二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隔36年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根据《矛盾论》的观点,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矛盾的性质和状态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一切矛盾着的东西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种互相转化的状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实际,“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7]另外,由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所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就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中去寻找,从我国基本国情的变化中去寻找。
(一)我国生产力水平由居于世界后列逐步进入世界前列
《矛盾论》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新陈代谢表现为一个联动的过程。事物发展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改变造成事物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的改变则造成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不管是事物的性质还是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原因均在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由此可见,具体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第一位的原因应该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也就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的报告可以反映出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跃迁过程,把报告对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描述进行纵向对比可以看到我国生产力水平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的起始点是农业,当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是“十分薄弱”。其后,1982年召开十二大,报告认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解决吃饭和建设问题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1987年召开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对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判断,即“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由“十分薄弱”“比较低”“世界后列”逐步发展到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1981年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由此,旧有的社会主要矛盾趋于瓦解,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二)人民的生活需要也由比较单一低级的形态向更加多元高级的形态转变
十九大报告中有三处涉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三处分别位于报告的开篇、中部和结尾,这表明我们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决心。报告共有五处涉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两处出现于报告第一部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述,一处出现于报告第三部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的论述,一处出现于报告第八部分关于民生建设的论述,最后一处出现于报告第九部分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论述,这说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在民生和生态领域)重点考虑的问题。由1981年社会主要矛盾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2017年社会主要矛盾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人民从比较单一低级的需要形态向更加多元高级的需要形态的转变。这正像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8]
(三)党和国家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由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
1981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由社会生活必需品供给不足的现实状况决定的,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017年的社会主要矛盾面对的基本国情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生产力的落后“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9]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马克思所说的“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体差别)依然存在,劳资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由数字鸿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正在加剧;2.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发达板块和欠发达板块在一国之内同时存在,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3.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10]
三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我们思考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性质与地位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矛盾论》的观点,根本矛盾规定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并伴随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主要原因是这个阶段的根本矛盾没有变;根本矛盾虽然没有变,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作为根本矛盾激化形式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部又呈现出阶段性来,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之所以如此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主要根据有两点,一点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另一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而言,八大和十三大的报告具有代表性。党的八大是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召开的,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该决议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矛盾的角度来界定国内的主要矛盾,判定国内主要矛盾之后,进一步指出:“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2]在党的历史上全面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代表大会是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实质上也隐含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与我国尚未达到完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生产力水平的现实状况相适应。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言,社会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14]由此亦可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就应该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贯穿这一阶段的始终,如果这一矛盾没有得到最终解决,那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不会发生变化。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结果
1956年,八大确认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随后,1957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错误判断,认为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纠正了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确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5]2017年,十九大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得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历史性判断,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党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一脉相承,都是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上的各种变化形式的正确认识。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最后一个社会主要矛盾
1987年,党的十三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三大报告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持续时间的判断是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具体来说就是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这个时间段内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确认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百年时间界限。十九大报告则细化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过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又把第二个一百年细化为两个十五年,即2020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上述论述可知,如果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持续百年的时间来计算,20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中叶正好是一百年,也就是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将会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按照十三大提出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准来看,结合十九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时间将会提前十五年,到2035年我国将会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管我国是在本世纪中叶,还是在2035年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最后一个社会主要矛盾将都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这一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不断推进。[17
注释:
[1]新华社:《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版。
[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6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2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2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4页。
[6]《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3、324页
[7]《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30页。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1页。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9页。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4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1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页。
[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25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1页。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