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8-02-20杨兴林

新视野 2018年2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建设

文/杨兴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重大论断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拟在学习、汲取学术界讨论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就这一问题再述看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时代,首先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使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的时代。以生产力为标准,可以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也可以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可以将人类历史进程划分为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共产主义时代。同一个时代,依据不同的标准,也可以划分出若干小时代例如资本主义,依据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可以划分为幼年时代、青壮年时代没落时代。对于社会主义,依据其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点,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时代,如空想社会主义时代、传统社会主义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空想社会主义时代,从16世纪末产生,19世纪前半期达到高峰,它的产生和传播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料。传统社会主义时代,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说法,主要指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时代,这一时代有其巨大的历史功绩,也由于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党的建设等方面未能与时俱进,最终导致了苏东社会主义解体,教训极为沉痛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具体指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开辟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性质及时空范围上有三个重要定位:一是“新时代”突出的是社会主义发展,不是其他什么别的主义的发展,这是它的性质定位;二是“新时代”突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它的空间定位;三是“新时代”不是泛指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突出的重要阶段,这是它的时间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性质定位、空间定位、时间定位,是学习、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明确的重要问题。

第二个要明确的重要问题是,与上述划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使用的某个单一标准不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标准,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元要素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进入新时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原因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理论上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在实践方面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与党的十八大以前的整体情况相比,这一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点和发展性特征,这种很强的阶段性特点和发展性特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立论基础。

第三个要明确的重要问题是,“时代”与“时期”两个概念很多时候可以通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表述,而没有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的表述,有其深刻涵义。第一,避免用语重复、语义含混。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定位是开始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果现在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语言上明显重复,语义上极易发生含混,难以起到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作用。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的巨大深刻变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前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的深刻变化和发展,后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仅仅是一个具有巨大气势、震动人心的奋斗目标,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气势、震动人心的发展时代。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表述,显然比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表述更有气势、更能震动人心,因而也就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有利于激发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四个要明确的重要问题是,站在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站在将近17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鲜明地展现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所焕发出的强大生机和活力,也更加鲜明地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站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鲜明地拓展了“后发”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和形式,为广大“后发”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在保持自身主权和民族独立性的前提下,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这三个方面,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直接的关键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性特征,但其整个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却在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必然,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必然。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曾经长期占居世界历史发展的中心,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但是,自明中期开始却逐渐由于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加之一贯的重农抑商,严重压制了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科学新技术发展,在与西方文明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了发展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先机,以至于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毫无悬念地被战败,被迫与人签约、割地、赔款,一步一步地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一过程中,觉悟起来的中国仁人志士,先后组织、领导了各种形式的抗争,力图重整旧山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果都归于失败,即使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仍然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的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从此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屹立于当今世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受屈辱、受压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中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现了除港澳台以外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文化科学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国防高科技取得重大突破。诚然,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缺乏,也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了严重曲折,给党、给国家、给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无论成就还是失误,都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道路上探索的宝贵财富,巨大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都直接为后续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提供了前提,铺就了道路,沉痛的教训则为后续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警醒。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进而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任务和方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接续发展,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到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从基本解决温饱、整体实现小康,到使小康社会更加宽裕和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从“大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从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到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型国家战略等一个个重大战略、措施相继出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乘风破浪,取得了一个接一个巨大成就。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得到充分显现;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国内年生产总值跃升到近5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传统二元社会结构开始改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稳步发展,民生建设大幅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声音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活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和举世瞩目成就的获得,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厚基础和伟大历史前奏。

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又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的问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矛盾较多的问题;党的建设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的问题。面对国内外环境如此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为贯彻十八大精神,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七次中央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建设、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全面从严治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从而使新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

综观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4]这一“进入”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也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必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为这一“进入”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奠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为这一“进入”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开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这一“进入”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接续发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下了前所未有的精彩华章,体现了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卓越的战略胆识和善于把握历史机遇、解决历史问题、推动历史前进的卓越才能。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又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站在历史潮头,把握历史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必然,二者是有机的统一。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新气象新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但“进入”仅仅是开始,更为关键的是建设。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要求。以下简要阐述四个方面:

(一)新时代必须加强新的理论武装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新理论新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新理论新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指南。认真学习、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这一新理论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是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首要要求。认真学习,加强新的理论武装,关键是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在弄清一脉相承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和时代条件的创新发展,深入把握创新发展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自觉践之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加强新的理论武装,要特别注意在落实上下功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贯彻新思想、落实新思想,指导新实际,在更高的层次和要求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新辉煌,为此要特别注意防止理论学一套,实践另一套,嘴上说一套,行动另一套的虚假行为,以及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光说不练、只打雷不见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华而不实。

(二)新时代必须努力实现新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从十九大到21世纪中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从十九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个百年目标,再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只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才能更加深刻地表明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才真正享有更加安康幸福的生活,中华民族才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学社会主义才会在21世纪的中国大地上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展现出更加光辉灿烂的远景;中国也才能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人类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发展置身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内发展也存在着现实的、可以预料的及不可以预料的大量矛盾和问题,但无论怎样,都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牢牢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家发展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安排,各地区的发展战略设计、整体发展规划、基本工作部署,每个公民,特别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必须自觉地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来检验来评判。一个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的新时代才会真正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才会真正使我们的伟大祖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为人类社会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新时代必须着力解决新的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表现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民生保障需求水平日益增长,具体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5]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主政治参与意识、公平法治诉求、公共安全需求意识的日益增长。不平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大,收入分配差距显著,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尚未充分释放,市场竞争尚不充分,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种类很不充分,严重滞后于人民群众的需求。着力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基本路径仍然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立足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动摇,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发展的内涵、重点、方式、环境、条件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提出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通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推动各项事业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新时代必须呈现新的党风党貌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强政治保证。必须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仍然是长期的、严峻的、复杂的,因此党的自身建设不仅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而且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败斗争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固基石,新时代要呈现新的党的领导风貌,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每一个基层组织必须成为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坚实纽带,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凝聚人民群众的强力磁石。这是新时代党的领导必须展现的新的领导风貌的基本内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推进、实现伟大目标的强大政治保证。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8-9、15页。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0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