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诸多“变化”的分析与思考
2018-02-20赵书昭宋新宇
文/赵书昭 杜 杨 宋新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重要论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党36年来首次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全新的、科学的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整体认识
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正确解读,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不是颠覆性的,也不是完全替代式的,而是在旧矛盾基础上的渐变式转化
从新旧主要矛盾的表述上来看,主要矛盾中“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构架没有变。矛盾的双方当中,需求方的主体依然是人民,但“人民的需要”的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物质文化”层面上升到了“美好生活”层面。供给方依然是“社会供给”或者“社会发展”,但是在内容上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矛盾之间的颠覆和替代,而是在旧有矛盾基础上一种渐变式的变化,是一种从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供需矛盾的转变。[2]对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全党一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3]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非对抗性的,但转化成对抗性矛盾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主要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的,具有非对抗性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恰恰说明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既是对改革开放前30年艰苦奠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改革开放后40年艰苦奋斗成绩的肯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后,我们开启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也是凝聚全党全民族之力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征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自身矛盾的过程。当然,非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不当,比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人民无法获得持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甚至要产生剥夺感和痛苦感,那么社会主要矛盾就有转化成对抗性矛盾的风险,党的事业就会面临危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4]因此,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被眼前的成就迷蔽双眼,要认清未来30年新征程中的艰难险阻,有充分的预判,做充足的准备,以期顺利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业。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们的新任务、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是十九大报告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理论亮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迎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科学判断,我国的发展战略才能提速和提质,党的基本路线才能在坚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九大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说明了我们党既能掌握宏观,又能洞悉微观,既能关照整体,又能着眼局部,既坚持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又能把握新的阶段性变化。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熟练运用,体现了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超高水平。同时,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5因此,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会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等全力落实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去,突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二 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诸多“变化”的分析
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发生的诸多“变化”,认真梳理好这些已然发生的“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些“变化”主要包括:
(一)人民需要从两维到多维,从平面到立体,从突出重点到平衡充分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三次科学判断,分别是党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而这三次科学判断无一不以“人民的需要”为首要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要体现的就是“人民的需要”和“社会的供给”之间的矛盾。首先,从新旧主要矛盾的表述来看,“人民的需求”经历了一个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的变化,这是一个从两维到多维、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人民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温饱问题,当然也有精神产品的匮乏问题,因此物质和文化就构成了人民需求的两个基本维度。物质文化产品的供给越匮乏,人民对其需求就越迫切,如果一旦获得满足,人民就会感到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然而,当社会生产水平切实提高、物质文化供给相对充足时,它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就会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的态势。这时,人民对民主法治、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美丽环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在需要就会日益强烈。只有上述这些问题获得较好的解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其次,人民需要的变化必然联动社会供给的变化,因此社会供给也经历了一个从突出“社会生产”这个重点到平衡充分发展的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既包括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也包括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所以,我们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大搞GDP崇拜,牺牲了生态环境和资源。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惰性,延缓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进度,过度的投资也压缩了民生建设的投入,造成了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后,党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二)人民生活从量到质,从多到好,从基本满足型到注重品质型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要解决的就是物质文化相对匮乏的问题,从匮乏到充裕,就是要解决一个从少到多的量的问题。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当量的增长已然不能满足人民需要时,那么质的要求就会成为必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了从量到质,从多到好,从基本满足型到注重品质型的转变。也就是说,人民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丰富健康;不仅要穿得暖,还要穿得品位时尚;不仅要有陋室蜗居,更要有广厦栖身;不仅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还要有健康高尚的精神追求;不仅要有更高的收入,还要有更加稳定的就业;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服务,还要有安居乐业的安全环境以及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有金山银山,还要有绿水青山。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要实现从量的满足到质的满足的跨越,实现从多到好的跨越,让人民享受品质生活。
(三)经济发展从快到好,从多到省,从追求发展速度到追求效益和质量的变化
社会产生力的落后是一种绝对性质的、触及底线的落后。近代中国之所以受尽欺凌、积贫积弱,其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因此,我们党一直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始终牵住改变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牛鼻子”。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奋斗,我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社会生产落后的问题,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并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并瞄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正在以高昂的姿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在这个赶超的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片面追求经济体量的问题,特别是讲求“快”而忽略了“好”,讲求“多”而忽略了“省”,因此导致了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不能够实现转变的局面。这种片面发展模式造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以,在新的主要矛盾下,就要突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向科技创新要效益要质量,向先进的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向高素质人才要效益要质量。
(四)分配机制从集中到均匀,从选择性到普惠性,从强调效率到提倡公平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做到同时、同等的富裕起来,必须经历一个富有先后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在资源、政策和服务等各项分配从集中到均匀,从有选择性到普惠性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要实现从强调生产效率到提出分配公平的转变。实际上,我们的发展为何出现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呢?这自然有先天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在政策、资源和服务的分配机制上。比如,农村是改革的发祥地,但是改革的主战场却在城市,改革的红利也更多地向城市倾斜。沿海地区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必然最先最充分地享受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城乡、区域、行业、人群等诸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就造成了各项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平衡发展自然带来不充分发展。面对这种分配上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唯有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采取“扶贫扶弱”的战略,努力实现各项资源分配的均匀化、普惠化和基本服务的均等化,真正让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十几亿人民。
(五)社会建设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从硬件建设到内涵建设的变化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劳动者素质水平以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已经从以前的追跑者变成了现在的并跑者,在部分领域甚至已经是领跑者。我国在高铁、高速、桥梁、机场、重大军工项目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说明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硬件实力。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后,我们就必须实现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从硬件建设到内涵建设的转变。因为,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只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实现人民享受美好生活这个目的,就需要着眼于内在,着眼于细节,着眼于未来。比如,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对生活细节的周到设计和维护,对未来的非对称投入均亟待加强。总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建设的及时跟进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培育,只有把强大的科技实力转化为人民的现实福利,把国家发展的成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未来,才能有助于我们解决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最终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六)生活方式从低端到高端,从感官娱乐到精神快乐,从奢侈导向到健康节约导向的变化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需要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实现根本解决,但单单依靠生产力发展又不足以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还需要合理调节分配政策,还要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在现有分配条件下,建立积极向上、健康节约的生活方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起码说明我们已经整体上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的经济体量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尚未完全富裕起来的时候,一种超越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的奢侈型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在悄然流行,并严重影响了青年一代。这种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部分群众片面地过度地追求高端的物质享受和低级的精神享受比如,在物质生活方面,营养的过剩带来了各种肥胖和疾病,每年消耗我国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也给千万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浪费现象惊人,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3000万人食用一年。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崇尚奢侈消费,追求大牌名牌,滋生了拜金主义和攀比风气,毒化了社会环境。追求低级的精神享受和感官刺激,KTV、酒吧、高级会所、网络游戏,商业广告中的丰乳肥臀长腿,充斥着铜臭气、脂粉气与荷尔蒙,为黄赌毒黑提供了温床和土壤。实际上,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低级的精神享受,恰是一种低端的生活方式,算不上真正的高端生活。很多党的领导干部正是因为抵挡不住这种诱惑,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正如习总书记所讲,“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奢侈生活上做减法,在品质生活上做加法,培育健康节约的消费方式,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实际上,我们应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有益思想把儒家所提倡的“一箪食一瓢饮”的极简生活方式进行转化和创新,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简约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也必须在世界上建立起与西方消费主义不同的更积极、更健康、更节约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 对新的主要矛盾中诸多“变化”的哲学思考
上述诸多“变化”是我们党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客观依据,有些变化已然发生,有些变化正在发生,有些变化即将发生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追溯其哲学根源,体悟其理论力量,有利于我们真正将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解放思想的胆识和与时俱进的品格的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辩证唯物论者,是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解放思想的胆识和与时俱进的品质高度统一起来的政党。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而且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工作路线的前提和保障。党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均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是有理有据的,是建立在广泛的、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不是主观臆断。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代替旧的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新发展,体现了敢于打破僵化、反对墨守成规、勇于解放思想的胆识。同时,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长期追踪式的调查研究,时时掌握最新的动态和变化,并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既能紧跟时代,又能引领时代,既能登高望远,又能居安思危,显示了我们党勇于创新、永不僵化的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当然,坚持实事求是永远在路上,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党在1957年之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逐渐偏离了党的八大的精神,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阶级斗争,曾给党的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一定要吸取教训,实事求是地、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未来的走向。
(二)坚持矛盾的观点,始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认识和分析事物
中国共产党最善于把握也最善于运用矛盾的规律,在认识世界上始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改造世界上始终保持伟大的斗争精神。问题意识就是矛盾意识,正视问题就是尊重矛盾。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两类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之上,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高度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学说作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支柱。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准确判断矛盾。党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大均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的判断,尤其是后两次,对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同时,我们党也善于准确判断矛盾的性质,比如毛泽东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但是,如果解决得不好,也有转化成对抗性矛盾的可能。再次,我们党善于研究矛盾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6]总之,我们党要时刻关注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着力研究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大、对社会发展影响最突出的问题。
(三)坚持质量互变规律,准确把握量变过程中阶段性质变的重要关节点
事物的运动发展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质、量、度的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已经发生转化,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并没有变化。虽然我国已经逐渐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是我们党的科学判断,而我们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最终走出初级阶段的历史节点。在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许多阶段性的质变,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阶段性质变的历史节点。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量变过程当中阶段性质变的关节点,因势利导,及时根据新时代的到来而调整发展战略和制定新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四)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坚守中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党的十九大当中最大的理论创新成果。然而,任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在原有理论成果基础之上的继承和发展、坚守和创新。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最闪耀的理论亮点,但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旧表述的比较来看,其基本构架仍然是“人民需要”和“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不是颠覆性的,也不是替代性的,而是渐变性的。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坚守和创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光辉理论成果,并且这个理论成果依然要不断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
(五)坚持实践的观点,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要立足于践行“四个伟大”
任何理论创新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党和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四个伟大”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最好诠释。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统统属于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范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本身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果和成就。没有改革后40年的艰苦奋斗,没有改革前30年的艰苦奠基,没有我们党始终带领人民不停步、不歇脚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就不会促成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也不会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形成之后,我们依然要依靠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而这一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是要一步一个脚印,集全党之力、全民族之力、数代人之力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六)坚持人民群众史观,始终将人民放在中心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党的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一如既往的爱戴、拥护和支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肩负民族复兴伟业和追求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政党,我们党缘何能够行深致远?答案只有人民,是人民迫切的需要、人民殷切的期待、人民积极的参与、人民鼎力的支持,才会有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因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永远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党的领袖、党和人民高度统一起来,这种观点早已超越了建立在利害观基础之上的“舟水之论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只要真正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至上,我们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2]陈晋:《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北京日报》2017年11月13日。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2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1页。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1页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