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下乡”活动:武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2018-02-20刘懿
●刘 懿
20 17年2月,武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提出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的武汉模式。“新青年下乡”活动以大学生成长为本,是加强大学生国情社情民情教育、融入城市育人的新载体。活动实施以来,切实架起青年了解和热爱武汉的桥梁,开创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和发掘武汉百万大学生“资源红利”的新局面,成为武汉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引领大学生亲近武汉、心仪武汉的有力抓手。
一、武汉高校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乡村课堂
当地贤能为大学生授课。高校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与街道所辖社区(村)建立对口联系单位。在社区大礼堂,村老年活动室,田间地垄开设“乡村课堂”。邀请当地知名的老教师、离退休干部、老党员、退役老兵等乡村贤能为下乡学生授课,主要讲授当地的民俗风情、红色故事、党的历史、基本劳作知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增进了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更加坚定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大学生为当地群众授课。针对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与下乡学生学科背景,下乡学生每周在社区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免费为当地儿童开设画画、音乐,英语等课程班。在社区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白天开设妇女剪纸、化妆、服饰搭配、医疗卫生常识等课程;晚上开设广场舞、交谊舞、通俗唱法等文娱课程。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传播与普及日常相关知识。
(二)探索双导师制
建立双导师制度。在校内,各专业教师根据专业培养情况与下乡地区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传授给下乡学生,并通过参与当地实际项目的设计、运营、管理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外,通过聘请道德模范、乡贤做人生导师,返乡能人做创业导师,街道书记做成长导师,村社书记做生活导师,大学生村官做团学导师,以一小组一导师为原则,开展实际工作。下乡大学生在双导师的引领下,参与政府的日常工作,社区与村委的日常管理与治理,扶贫项目的落实等工作,既为当地政府、企业,社区(村)做一些基本工作,又能熟悉并活学活用,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激发了更大的学习热情。
(三)构建“一村一班级”街道协同的发展模式
搭建“校院+街道+社区(村)活动实践基地”思政和实践教育平台,形成“集中活动+常态服务”运行模式,建立“一村一班级”的协同发展模式。“一村一班级”制能够让学生在固定的地域更好地开展连续性活动。同时也能以街道为大单位,协调各社区(村)的资源,整合大学生的优势,集中开展各种活动。例:姚集街,对口学生有音乐教育、城乡规划等专业。平时各班学生与对口社区(村)开展日常活动,在重大节日、周末以及暑假期间,街道集中整合部分资源与大学生共同开展文艺汇演、社区网格化、暑期托管班等工作,让群众更加了解与知晓大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协同作战的能力,达到优势互补。
二、“新青年下乡”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思政课堂改革发展
“新青年下乡”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党课团课讲出“象牙塔”,开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老党员家中和田间地头,通过“双联双建双促”“同吃同住同劳动”“百人百里垄上行”等主题活动,聚焦思想引领,春风化雨、入脑入心。定期开展党团革命、民情村史等乡村课堂的主题教育,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党和国家发展建设历程,看待国情社情民情更加具体客观,把握历史潮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亮理想的灯、前行的路。以系列活动为载体,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改革了思政课堂,帮助学生用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牢记使命,增长才干。
(二)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新青年下乡”活动以专业为依托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艺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五大行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理论育农: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骨干学员和学生党员为主体,在各社区(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宣传教育话动。组织广大群众更加深入学习国家的“三农”政策,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科技支农:依托学科背景组建专业服务团,与农民群众一同在田间地头开展生产实践。开展先进农技推广、科学种植、科普宣传等服务活动。推动“互联网+品牌农业”发展,创办农产品电商平台,用专业知识把产品卖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文艺乐农:依托音乐专业学生和大学生艺术团等文艺社团,在端午、中秋、建党日、国庆等重大节日节点,开展大型文艺晚会。在暑期集中组织广场舞、腰鼓、交谊舞等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爱心助农:以农村留守青少年、残疾人和农村老年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假期托管、课业辅导、心理铺导、素质拓展、医疗卫生教育等活动,用力所能及的爱心去填补农村急需。生态兴农:围绕推进“四水共治”用化学与环境工程专业背景,深入田间地垄取样分析、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用园林园艺专业等开展增绿护绿、美化乡村等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国家政策与知识,在实践中拓宽国情社情民情视野。
(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思想,助力成长成才
当前部分学生对我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程度不高,他们拥有极高的热情,但却往往陷入幻想和空想,愿望与实际相距甚远。存在着贪图享乐、轻视劳动、盲目追求个人自由,排斥管理和纪律约束等误区。“新青年下乡”活动通过开展寻找优秀校友、寻找优秀企业家、与革命前辈面对面交流等活动,通过体验成长经历、创业过程,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及发展历程,磨练大学生意志,帮助树立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思想,克服“空想主义”;帮助树立尊重劳动、实干兴邦的思想,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借鉴,让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农村的建设与治理,在实践中去看、去听、去学,去悟、去做、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发展方向。从而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在理想中与实际中不断修正自我认识,及时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锻炼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大学生就业思想的转变
当前大学生个性意识较强,而且各类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仅有学业交流,而忽略了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新青年下乡”的大学生们都住在(社区)村党员服务中心、乡镇中小学宿舍或农民家中,白天下地劳动、走村入户地进行社会调研,更需要各自在不同的岗位各尽所能、与其他人协同作战,完成团队的任务。“新青年下乡”活动是走出“小校园”融入“大校园”的实践活动,不再以个人学业考试成绩论英雄,在环环相扣的各项实践中,大学生都需要相互沟通、理解与支持,这样既锻炼了个人的处事能力,又提高了与人共事的人际交往能力,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一组一课题研究的模式,学生自行组建调研小分队,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活力,还能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学有所有,乐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