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歌未阑:明代东北诗歌创作的兴替
2018-02-19赵宏沈天琦陈华
赵宏,沈天琦,陈华
(1.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30;2.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102206;3.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长春130033)
洪武二十年(1387),明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副将军,北征辽东。半年时间内,扫平辽东,次年败元主于捕鱼儿海(贝加尔湖)。自此,东北平定。此后,明王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特林为治所,管理范围西起额嫩河,东至库页岛,南到日本海,北达外兴安岭的东北北部地区。在东北南部的辽东地区设置辽东都司,以辽阳城为治所,统摄二十五卫、两州,统辖范围西到山海关,东至鸭绿江,南到旅顺口,北到开元。明代对东北尤其是辽东地区的经营,使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事业都有所发展。许多中原诗人为官辽东,留下了大量作品,而辽东本地作家如贺钦、冯裕等人的创作也颇为可观。
明人的东北吟咏,应自朱元璋始。在吕毖的《明朝小史》中,记载了《赐朝鲜秀才诗》一条:
帝赐朝鲜国秀才权近诗三首……其三《使经辽左》云:入境闻耕满野讴,罢兵耨种几经秋。楼悬边铎生铜绿,堠集烟薪化土丘。驿吏喜迎安远至,驿夫忻送稳长游。际天极地中华界,禾黍盈畴岁岁收[1]。
这条文献记录的三首诗中,第三首题作《高丽使经辽左》,写的是高丽使向朱元璋汇报的朝鲜贡使友好往来不绝如缕,边疆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景象。
一、从军征辽的诗史:唐之淳的塞外诗作
唐之淳(1350—1401),字愚士,号萍居道人,会稽人。生于元末,其父为大儒唐肃,唐愚士少有奇才,受到宋濂的称赏。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愚士诗》记载,建文初年,因为诏词臣修《鉴诫录》,方孝孺推荐唐之淳任翰林侍读,与方孝孺共领书局,同修书事;后卒于官,有《唐愚士诗》行世。四库馆臣认为,唐愚士曾在曹国公李景荣幕府,随李景隆于洪武二十年(1387)与傅友德、蓝玉、赵庸、邓镇等人北征。其诗作虽然存世不多,未经简汰金砾并存,而气格质实无元季纤秾之习,其塞外诸作山川物产尤足以资考核[2]。唐愚士这些塞外之作当中便有数首在东北的诗作。这些诗记录了诗人从军出关的所见所闻。如《营中口号》:
晓问前驱晚问营,槖驼牛马一时鸣。贪依水草宁辞远,恐湿旌旗却爱晴。灯火照山星万点,箭筹传令月三更。渔阳已尽辽阳到,早卜宁边息战争。
诗中描写了北征大军日夜兼程的行军过程:一路上牛马贪恋水草,大军却风雨兼程。军队行过处灯火万点,有如繁星,待到大军安营扎寨已经是三更时分了。这是诗人面对着水草丰美却正遭受战争蹂躏的东北大地发出的企盼边境早日安宁、战争早日平息的吟唱。
再如《马上》:
谷深风急帽檐斜,满眼寒云满面沙。骑马过山看不尽,更多芳树没人家。五月营门柳始华,新新草色旧人家。乡山万里谁相伴,惟有囊中日铸茶。
进入东北之后,人情风貌便与关内全然不同。这首写于马上的诗首联写的是诗人行军时的感受:走在山谷当中,山风猛烈,军帽的帽檐都吹歪斜了,可是放眼望去却仍是满眼的寒云,大军行处腾起黄沙,吹得满面皆是;第二、三联写的是景象:骑在马上走过一山又一山,山峦重叠看不尽,树木开始发芽可是却没有几处人家。东北天气寒冷,五月时,军营门口的柳树才刚刚发芽,新草青青处唯有几户旧时人家。面对着东北景色,末联诗人写的是乡情,这里距离家乡万里之遥,陪伴诗人的唯有从家乡带来的日铸茶。
又如《沙场曲》云:
沙场千里平如席,中有黄沙围古碛。一自承平二十年,汉家不种边城田。田荒地虚烟火歇,荒塚麒麟望秋月。今年五月汉兵来,气吞瀚海声如雷。声如雷,敌可却,壮士齐歌白翎雀。白翎雀,四海平,玉门无垒黄河清,男耕女织休甲兵。
诗人将渴望和平思念家乡的一己之思推而及人。这里的战场千里平原却无人耕作,只有荒塚鬼火诉说着战事的惨烈。“男耕女织休甲兵”,这恐怕是每一个身处战争的人发自内心的呼唤吧!
二、治理辽东的画图:辽东抚臣的诗作
明朝初年,朝廷曾利用卫所、都司制度对东北尤其是辽东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然而女真的崛起以及明朝对女真各部的区别对待,使之与女真的矛盾在成化以后逐渐凸显。有多位巡抚辽东的明代士人曾书写了此一时期的东北风土人情。
1.田野欢呼瞻使节:马文升抚辽诗作
马文升,字负图,号三峰居士,是历仕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的重臣。马文升一生重要的功业之一就是镇抚辽东。他于成化十二年(1476)受命到辽东整饬边备,此后更三次巡抚辽东,缓和了辽东局势,使得女真人心安定。马文升有诗集《马端肃公诗集》,又称《约斋集》。他在三抚辽东期间的诗歌,大约包括抒发忧国之情、感怀东北风物等内容。例如《至铁岭》写道:
野戍孤城残月夜,黄云白草夕阳秋。地连瀚海桑麻少,人近胡天骑射优。独有征夫劳更苦,时时瞭虏在山头。
铁岭卫是明王朝在东北设置的重要卫所,长期以来一直是繁华之地。但是诗人看到的却是孤城残月、黄云白草的景象,这怎么能不让诗人伤心。东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战争频仍的社会环境,导致这一地区一片荒凉。马文升笔下的东北,便时常是寒冷、荒芜、偏僻的。比如《予丙申年整饬兵备戊戌岁抚安东夷今复来巡抚三度至于开原瞬息已十经春矣感而书此以识岁月》云:
春暮尚寒风惨惨,河冰初泮水悠悠。信为塞北天边处,真是辽东地尽头。
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马文升秉持的天下观使他不可能歧视东北这片土地上尚未完全开化的人民,包括女真人在内,其代天子牧人之心也时常流露,比如《乙巳春二月行边至辽阳大雪纷纷是日随晴土脉就开正播种之期足为有秋之兆故书》《过盖州纪兴》等诗中所写的便是这种心态。
2.山巅可勒燕然书:张鼐抚辽诗作
张鼐(?—1510),字用和,济南历城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张鼐曾多次冒死进谏,不为宪宗所喜。弘治十五年(1502)八月,张鼐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当时辽东军政久驰,张鼐在辽东大力整顿马制、屯粮、户籍和赋役,使得辽东大治。在任内筑边墙自山海关迄开原叆阳堡凡千余里。辽抚自徐贯后,历张岫、张玉、陈瑶、韩重四人,多得罪去,至鼐称能。至弘治十八年(1505)末,张鼐离任。张鼐曾经游览医巫闾山,写下了《登医巫闾山绝顶挟一老僧以从放歌》一诗:
神州五岳神所居,辽西乃有医巫闾。长城不能断地脉,灵气盘结东扶余。翠屏万迭遮大漠,危峰千尺凌清虚。砂头西奔似骇浪,山势北曳同衣袽。石壁巉巉俯绝壑,泉流滴滴下深渠。鼍冈磈礧苦折屐,鸟道盘屈惊摧车。逶迤百折山之半,别开一洞栖猿狙。山楼突兀凿新磴,佛火荒凉依旧庐。攀崖披棘上绝顶,天风欲堕吹襟裾。何当一埽狼烟息,山巅可勒燕然书。
在诗作中,诗人将医巫闾山与中原的五岳并举,认为医巫闾山的灵秀之气并不因为长城隔绝就不为人所知。医巫闾山那翠屏万叠的雄姿伫立于大漠之东,千尺威峰高耸入云,山峦起伏如骇浪,山势绵延似衣袽。诗人行过石壁山泉,走过山峦鸟道,百折逶迤也不过攀登山之一半,等到攀登到山之绝顶,天风吹来,诗人不禁豪情万丈,期待着自己在辽东边地建功立业,一扫狼烟,最后能将功名刻写于山巅,就如窦宪勒石燕然一样。
3.喜无烽火报甘泉:许宗鲁抚辽诗作
许宗鲁(1490—1560),字伯诚,又字东侯,号少华山人,陕西西安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许宗鲁在嘉靖三十年(1551)十月由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次年即被弹劾。许宗鲁诗名甚著,他游览医巫闾山写下了多首诗作,其中《谒北镇祠》写道:
名山秋望古三韩,戒晓斋心展壁坛。观阙海光摇远霁,塞垣风力殿馀寒。功齐五岳威灵久,品视三公礼数宽。一统华夷归镇静,明禋千载奉祠官。
医巫闾山相传早在舜时即已确定为五岳五镇之一。北镇祠即北镇庙,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四年(594),称“医巫闾山神祠”。北镇祠在历代多有扩建,元末被毁,于洪武三年(1370)重修,并于永乐和弘治年间又重修扩建,成为唯一保存下来的五镇山神庙。因而许宗鲁看到的北镇祠堂,应与今天的规模类似。诗中首先写的是医巫闾山的位置,然后写其风光,再写其功同五岳,最后写其一统华夷的特殊地位。
如果说颂山神的诗还缺少真情实感,那么这一首《秋晚闾山登眺》则明确写出了许宗鲁个人的情绪:
九月边城风未寒,名山与客共盘桓。经霜锦树真宜画,对酒黄花尚可餐。病体不胜浮大白,壮怀犹自岸危冠。晚来更上崔嵬石,始信人间行路难。
许宗鲁九月登高,趁着寒风还未到,正可以与医巫闾山共盘桓。山上风光正好,经霜的锦树正是五彩斑斓,虽然身体有恙,未能大杯喝酒,然而品酒的黄花却堪品尝。晚上登临,攀上崔嵬石,不禁心生感慨,感叹人间行路之艰难。
明王朝自正统元年(1436)开始,遣都御史巡抚辽东,后又令其暂理辽东军务,此后遂为定制。自首任辽东巡抚山东武定人李濬开始,至崇祯十五年(1642)陕西乾州人黎玉田止,共有辽东巡抚102位,这些巡抚大多是饱学之士,构成了辽东地区重要的诗人群体。除了前述几位之外,还有如曾巡按辽东的刘成德(写有《广宁怀古》和《过广宁温泉》等诗,广宁即今北镇)、刘讱(写有《按盖州有感》等诗)、郭登庸(写有《登望京楼有感》等诗)、杨行中(写有感慨丁令威事的《华表柱》等诗)、王珩(写有《过复州漫成》等诗,复州即今辽宁复县)、李贡(写有《广宁马市观夷人交易》《开原道中》《发开原北城》等诗作)、李承勋(有《开原郊外》等诗)、任洛(有《同总戎马恒斋诸君子登闾山》等诗)、温景葵(写有《金州观海》《开原道中》《广宁道中》《至日》《辽衢行》《永宁监道中即事》等诗)、周斯盛(写有《夜坐》《次海州》《盖州道中》《永宁监道中》《九日次广宁公署》《义州和韵》《阅开原城》等诗)、王之诰(有《罗汉洞》《过代子河》《高岭》《晾甲山》《雾雨山行》《过凤凰城》《江》《渡辽河坐新舫中》等诗)、李辅(有《凤凰城次西石公韵》《登千山寺》《过马耳山望朝鲜》《五十寨早行至复州拟古》《金州道中》《发广宁》《宁远道中》《杪秋永宁监道中》等诗)以及黄襄、苏志皋、钱鲸、胡汝辅、张铎、周叙、史褒善等人的诗作。此外,还有众多辽东的文人或因官位不显而未能留名,或因诗作早佚而不能传世,但他们无疑都对东北文化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流放东北的吟哦:流人诗作
在《辽东志》《全辽志》中,还有一些被贬流放到辽东的诗人诗作。例如嘉靖六年(1527)因为弥勒教领袖李福达一案而被流放辽东的程启充、徐文达与刘琦三人。
程启充(?—1537),字以道、初亭,别号南溪,四川乐山人。程启充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为官以直言能谏著称。于嘉靖六年(1527)充军辽东,在辽东戍边十年,直到嘉靖十六年(1537)才遇大赦,终老乡里。
徐文华,字用先,号东崖,与程启充为同科进士。两人性情亦相近,徐文华为官也是直言能谏,与程启充同列“嘉定四谏”。
刘琦,字廷珍,号北郭,陕西洛川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刘琦也以敢言著称,在嘉靖六年(1527)三人均因弹劾武定侯郭勋庇护白莲教民李福达,被郭勋、张璁等诬陷,包括他们三人在内的众多官员均被治罪。此案在嘉靖朝与大礼议纠缠在一起,成为一朝大案,清人谷应泰撰有《明史纪事本末》一书对李福达之案进行了详细记录。程启充、徐文华、刘琦三人在东北流放十年,曾参与续修《辽东志》,有功于东北的文化建设,他们留下的众多歌咏东北风物的作品是东北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笔。
例如,程启充所作的《下香岩寺》一诗:
危途畏侧足,高处更回头。行路难如此,何时卧故丘。
程启充来自蜀地,对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有着切身体会的;然而面对着千山香岩寺的险峻,诗人也不禁胆寒,不仅不敢侧足,更不敢回头张望,心中的感叹只能是行路竟然如此之难!诗作以触觉、视觉来写心理感受,虽不写景物,已令人对千山之险有如身临其境。
千山的另一名胜是温泉,有无数的诗人曾为之歌咏,如程启充与徐文华曾同咏《千山温泉》,程启充写道:
温泉虚石窦,蒸沸欲飞汗。世已讥同浴,人今若索瘢。热中吾岂敢,洁己意何难。既济时观物,沧浪歌未阑。
在诗中,诗人先写温泉的景象:从石窦中涌出的温泉热气蒸腾,然而诗人这时却想起了渔父的《沧浪歌》。诗作意味深长,不仅是写温泉之景,更是写诗人之情。
徐文华则如此写《千山温泉》:
石罅源泉涌,方池莹欲流。不缘阴火烈,那得沸汤浮。造化元相煽,熏蒸岂自由。吾方厌尘垢,洗濯故淹留。
徐文华诗同样先写温泉从石缝中涌出、在方池当中满盈欲溢的景象。然后解释说这温泉乃是阴火焚烧,所以沸腾。但是诗人的重点却不在写景,而是写不自由的状态和厌尘垢的心理,以及洗濯的急迫心情。
按照《明诗综》《辽东志》《全辽志》等记载,贬谪辽东并在辽东留下诗作的关内诗人及其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流放铁岭卫的陈循(写有《东行百咏集句》《铁岭八景》等诗作)与流放前屯卫的叶应骢(写有《前屯八景》等诗作)等。此外,还有随宦或从幕等原因游历东北的诗人及其作品也值得珍视。
四、东北文人的诗歌
由于明代在辽东的有效统治,辽东科举大兴,文人辈出。据统计,明代辽东籍进士共有72人,他们大多学有所成,在文化上有突出贡献。其中,陈鉴、丘霁、贺钦、王春、冯裕、傅钥、徐景嵩、冯惟重、冯惟讷、齐宗道、范鏓、张云霖、冯琦13人有著述传世[3],并以贺钦、冯裕家族的文学成就最高。
1.寂寞幽园一树花:贺钦的诗歌
贺钦(1437—1510),字克恭,号医闾山人,世称医闾先生,辽东广宁后屯卫义州(今辽宁省义县)人。贺钦祖籍浙江宁波定海,永乐年间,其父贺孟员从军戍守辽东,遂定居义州。贺钦是明代东北地区仅有的可称为大儒的文士,其《医闾先生集》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东北文人别集。
贺钦《医闾先生集》共九卷,前三卷为门人弟子记录的贺钦言行,卷四为贺钦所撰文章与墓志,卷五至卷七主要为贺钦与亲友的书札,卷八为奏稿,卷九为诗稿,共记载了65首诗作。
贺钦诗作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自警自勉类诗歌。作为明代东北地区的大儒,贺钦时刻注意修身之道,提倡为己之学。他有多首《自警》诗,如:
战竞防失足,顷刻莫驰心。勿谓人谁见,当知帝汝临。
贺钦中年辞官乡居,此后在家乡开馆授徒,教育子弟,躬行圣教。因此,读书育人是贺钦诗作中的又一重要内容。比如其《述怀》所言:
壮岁辞青琐,还山坐白云。天时看代谢,世事断知闻。菽水奉慈母,诗书教后昆。未能忘鄙陋,尝献野人芹。
贺钦诗作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类是与友朋的酬赠唱和之作。贺钦出身东北,中年后乡居东北不再出仕,但对友情却极其珍视。比如其同年进士罗一峰去世后,贺钦曾写下《挽同年罗一峰》一诗:
二十年前同及第,数千里外叹离群。谁知竟作终天诀,空对丹青泣暮云。
贺钦与罗一峰一别多年,遽然听闻友人去世消息,面对友人墨迹,诗人不禁悲从中来。贺钦与友人的交往,是建立在共同志趣上的;与友人的交流,是建立在共同学术追求上的,这同诗人与一般官僚往来的应酬之作明显不同。
贺钦诗作中,还有一类是题画赏景之作。这类作品易流于浅白,但贺钦诗作却能在浅白中表露出理趣,如《题看山图》云:
问尔看山人,山中坐几春。定知方寸里,无处着纤尘。
贺钦之子贺士谘受父亲影响,一心向学,无意科举,中举人后即不再谋求仕进。贺钦诗作也清丽可观,《全辽志》存有贺士谘诗一首,即《题乳峰滴翠》:
滴翠从来景色奇,乳峰名目自何时。啼饥赤子今多少,借问山灵知不知。
2.冯氏衣冠共芳华:冯氏家族诗歌
以戍籍隶东北的文人家族还有自冯裕开始世代以文学著称的冯氏家族。冯氏家族籍贯为山东临朐,先祖冯才兴仕元为万户侯,明洪武二年(1369),山东三户当中即徙一人远戍辽东,冯长兴长子冯思忠赴辽东广宁左卫十三站五家屯戍边,遂入军籍,为辽东人。在辽东,冯思忠生子冯福通,冯福通入赘广宁右屯卫吴氏,生四子,唯长子冯春生子冯振,冯裕即为冯振之子。
冯裕(1479—1545),字伯顺,号闾山。冯裕自幼父母双亡,由其叔祖母池氏抚育成人。冯裕少年时即聪明好学,十七岁入广宁卫学。其时,贺钦已经辞官家居,冯裕听说贺钦是理学名家,便往义州拜贺钦为师,接受了贺钦的指导,尤其喜好程朱理学,稍有所得必反求诸己。冯裕受贺钦躬行实践思想影响颇深,不仅对儒家思想穷究深研,而且躬行践履,在孝亲、忠君、自我修养等方面有着高度的自觉,这为其家族文化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弘治十七年(1504),冯裕举于乡,并于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正德四年(1509)任松江府华亭县知事,后历任安徽萧县知县、晋州知州、南京户部员外郎。嘉靖六年(1527),冯裕从南京前往甘肃平凉任知府,经过青州时,到临朐祭祖,并复籍临朐,留下两个儿子惟健、惟讷在临朐侍奉母亲,带着惟重、惟敏到甘肃赴任。次年调任贵州石阡知府。嘉靖十二年(1533)任贵州按察司副使,次年致仕回山东临朐。冯裕一生不邀宠负君、不媚人负己、不谋身负人,为官耿直清廉、仁政爱民,为官三十年,仍旧家徒四壁。退隐之后,冯裕吟诗讲学,与石存礼、蓝田、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和杨应奎八人,于青州北郭禅林寺结海岱诗社唱和,冯裕曾孙冯琦编成《海岱会集》传世,其中冯裕有诗128首。由于冯裕的倡导,在明清两代,临朐冯氏终成以科举和文学知名的文化世家。或许是冯裕在辽东时家境贫寒,无力诗艺,也或许是冯氏后人对居辽东隶军籍的往事并不觉得光彩,冯裕基本没有写作与辽东相关的诗歌。
冯裕共生五子,其中幼子惟直早夭,惟健、惟重、惟敏、惟讷四子皆有才名,时人称为“临朐四冯”。冯惟健(1501—1553),字汝强,号陂门,又号冶泉。冯惟健少有才名,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但是在此之后七次会试不第,始终没有中进士,之后冯惟健便放弃科举,专心于文艺,其诗文创作被认为在兄弟之中居于首位,有《陂门集》存世。而在父子五人中,唯有冯惟健留有数首有关辽东的诗歌,如《登观音阁》云:
天削孤峰峻,医闾最上头。穷岩还曲径,悬石更危楼。雪瀑千林润,松门六月秋。夜来卧禅榻,天汉掌中流。
观音阁是医巫闾山名胜,游人多至,有众多诗人赋诗吟咏。诗人写道,这孤立挺拔在天地之间的山峰是由天工削成,六月登临,夜宿禅榻,就仿佛银河都尽收掌中一般了。
《沈阳道中》云:
绝塞驰孤骑,空怀壮士忧。风生鸭绿险,铃急虎营秋。草色横沙碛,云山渺戍楼。近闻经国议,开拓旧边州。
诗人虽然是一介文士,但却心怀天下。他孤身只骑驰骋在沈阳道中,看着东北的草色与云山、沙碛和戍楼,想到国家已经决定开拓边疆,诗人应该是欣慰的。
由于诗作较少,无法窥知冯惟健在辽的具体生活情境,也无从考察其诗作风貌与品格。只是从这些诗中,已不难见出其对东北山河的热爱,尤其难得的是诗人对国家开疆拓土的责任感,这或许与其家族世代为军户戍边的传统有关。
明代其他东北籍诗人见诸史册的还有以下几位:嘉靖监生韩承训,《全辽志》收录其诗作《辽阳八景》和《送孙中丞还京二首》。知州刘德芳、通判马应龙、行人张云霖三人,《吊郑贞女》载于《全辽志》。生员秦桐,作有《锦州八景》,分别写紫荆清晓、虹螺晚照、乳峰滴翠、松山浅黛、玉泉新霁、石堂松雪、凌河烟雨、瀛波皓月八景。员外郎文三畏,有《题笔架山》。生员张尧辅,有《宁远道中秋日志感》。训导张升,有《医闾山赋》及悼念流人辛浩的诗作[4]。
值得注意的是,明王朝与朝鲜交好,李氏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对明王朝恪尽事大之礼,贡使往来不绝如缕,而辽东是朝鲜使臣往来北京的重要路径之一。明三百余年间,朝鲜贡献不绝,途经辽东的朝鲜使臣也留下了不少关于辽东的佳作,集中保存在《朝天录》中。这些朝鲜诗人叙述辽东风光以及他们与中国人友情的诗作也是明代东北诗歌演进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吕毖:《明朝小史》,《玄览堂丛书》(初辑第9册),台北:中正书局1981年版,第113-114页。
[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10页。
[3] 郭培贵、于秀丽:《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1期。
[4] 黄松筠:《论明代辽东流人文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