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智慧”

2018-02-19刘智伟

学术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特色世界

刘智伟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应对与世界的交互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着更直接的借鉴意义。它主要表现为,始终面向世界审视自己做出正确决策,坚持在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在自身发展同时积极为世界做出贡献。

一、面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视视角

在正确认识世界、在世界中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来寻求发展、实现发展。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全面、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

(一)面向世界做国家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不断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准确把握世界局势密不可分。

1.准确判断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决策

对内改革,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对外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自觉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我们正是从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中得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2](P127)的结论,才能在国家综合国力、国防实力总体较弱的背景下坚决地把工作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也正是看到了世界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把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奋力发展生产,加快推进经济建设。之后,即使国际社会出现一些新情况,乃至局部、阶段性的“紧张”,我们也都能在总体上准确把握世界局势,做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的科学判断,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2.敏感把握新趋势,抓紧发展机遇

从国际社会的新变化中把握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把握重大历史机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基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做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牢牢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从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面对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的发展趋势,中国立足科技前沿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国际先进水平乃至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井喷”现象,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占优势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面对诸如国际金融危机等类似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动荡可能对我国的冲击,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应对,有效避免了国际社会种种不利因素对我们的冲击,在其他国家深陷困境不能自拔的时候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赶超。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开始进入引领世界的阶段,“全球视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社会的普遍要求,“开放”已成为中国发展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科学技术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经济产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都普遍提出了“国际标准”“世界先进”[1]的要求。

(二)置身世界全面把握国情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3](P633)认清中国国情,也是认清一切建设、改革问题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不断发展,同样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准确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既包括自身发展阶段的准确认识,也包括自身世界方位的准确定位。

1.准确定性世界方位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强调是“第三世界国家”,这既是基于自身国力的判断,也是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远站在世界公平正义立场上的庄严宣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在国情判断上,我们在对自身发展阶段进行准确定位的同时,也明确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准确把握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方位,从内外两个视角全面把握了中国国情。对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所处位置的准确定位,保障了中国以自己实力相称的身份开展外交、国际活动,为国家发展营造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当然,“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判断,丝毫不影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分量,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极”,不能小看自己,充分展示了我们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

2.及时把握国际地位变化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方位由中国国家性质、综合国力综合决定。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发展,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引发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发生相应的、局部性变化。随着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及时把握各领域国际地位的变化,也是认识自身国情的一部分。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审视视角也由曾经的纵向自我比较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侧重横向国际比较为主,越来越注重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党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五年发展成就时,就提到了相关领域国际地位的变化,并指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1]从国际地位变化的角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既极大地增强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极大地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宽广的世界眼光也将带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宽广的发展格局。

(三)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

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自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荣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发展目标是世界强国目标的具体化,并通过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来实现目标。

1.确立引领时代的发展目标

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就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尽管那时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之初,当时发展水平依旧很低,我们也没有将一般意义上的摆脱国家和人民的困境作为奋斗目标,而是确立了面向未来的跻身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到21世纪中叶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自解决温饱,实现基本小康继而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奋斗以来,中国的发展从总体上讲就不再是简单地解决从无到有的贫困问题,而是为了自身更加强大而努力了。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之初,成为世界强国是我们的远大理想,而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它已是中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现实任务。

2.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步骤

宏伟目标要靠现实奋斗实现,其中方法是否得当是关键。十九大确立的“两个阶段”发展战略,将宏大奋斗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既保证了中国能脚踏实地地不断进步,而不至于超越实际,又始终朝着伟大目标迈进,而不至于迷失方向。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又极大增强国人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更饱满热情为下一阶段目标奋进。类似的战略步骤还有很多,仅举两例:“两个大局”的实施,既扭转了普遍贫穷的局面,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又契合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这一重要价值目标;在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又面临信息化任务时,实行“两条腿走路”,同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在赶上时代的同时,也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还通过制定五年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有条不紊地推进。

总之,正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准确把握世界局势与趋势,准确定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方位,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与步骤,开辟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1]

二、融入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融入世界,实现自己发展的。在对外开放方面,通过渐进有序的开放、互利共赢战略,并不断优化格局,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并进行创新,不断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并实现引领世界;积极防范并维护国家安全,成功避免了潜在的风险。

(一)不断深化对外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之路之所以走得比较成功,主要在于:渐进开放,确保中国的有序开放;互利共赢,减少了因开放所带来的冲突与围堵;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使得中国的对外开放的质量不断提高。

1.走渐进有序开放之路

中国渐进有序的开放道路,有效保障了中国在对外发放中始终保持国家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具体而言,是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实践探索,增强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领域,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由沿海到内陆的全方位开放;在经济开放的同时,逐渐加大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同各国的文化交往交流;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由起初的引进技术加工贸易为主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品牌、技术走出国门,大进大出的新格局。渐进有序的开放之路,始终保持了中国在开放过程中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有效避免了有的国家在对外开放时国门贸然洞开,对相关风险考虑不周应对不当造成的失序、混乱。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体现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广、不断完善的特点。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就是一例,先在上海试验,后逐步增加试点,并扩展实施范围。

2.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在对外开放初期,我国通过税收、土地、利率等方面的让利优惠,有效吸引境外投资和先进技术,解决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增强我国经济的活力和实力。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普遍好转和经济实力的明显提升,我们开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实现自己发展的同时,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以减少利益纠纷和冲突;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主张并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有效减少了在融入世界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国际阻力。在加大“走出去”力度的同时,中国不断优化国内投资环境和便利化水平,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继续保持吸引外资来华投资的积极性。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1]

3.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

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始终立足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相较于对外开放之初,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或正在发生以下几个转变,即由以出口加工型为主的出口型经济向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由以适应国际经济规则、融入全球经济为主向更加注重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和引领力转变,由一般性地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引进节能环保高新技术领域外资转变,由以前注重开放广度和深度向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开放格局转变。党的十九大在对外开放格局方面提出新要求,即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随着开放格局的优化,中国对外开放质量和层次将有新的提高。

(二)学习借鉴有益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4](P101~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与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学习世界有益经验分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注重学习借鉴的一面。

1.全面学习有益成果

一是学先进科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之初,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的就业,繁荣了中国经济,而且较快地缩小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差距。二是学习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正是这方面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避免了其他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实现了“弯道超车”。认识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P387)突破了把社会性质与经济体制挂钩的传统观念,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从世界政党的兴衰交替中看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加强这方面工作,使我们党始终立于时代潮头。汲取一些国家因未能解决阶段性问题而长期徘徊乃至动乱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及早部署,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功避开了一些国家未能走出的种种“陷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借鉴其他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经验,及时将经济发展动力由出口拉动转到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在学习中借鉴创新

坚持学习而不照搬,在借鉴中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中国自知而不自卑,注重学习其他国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但始终强调学习但不照搬,始终注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主要而言,在理论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形成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制度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在文化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人民的胜利前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以学习作为摆脱落后的权宜之计,而是将其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理念,强调“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5](P91)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1]

(三)注重维护国家安全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的不是风平浪静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暗礁、险滩,乃至有风暴的世界。正是高度警惕并积极防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成功避过一个又一个暗礁、险滩,成功应对风暴,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由一个贫穷的社会主义中国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华丽转身。

1.高度警惕国家安全风险

新中国成立之时,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向中国进行渗透,企图分化中国的图谋就十分重视维护国家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发展过程中,始终就对外开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国家安全风险保持着高度警惕。中国共产党及时看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并通过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管理,成功抵御了西方资产阶级丑恶现象在中国的蔓延。针对境外敌对势力向我国渗透的风险,中国及时把握其活动动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边境管理,切断渗透渠道,同时加强和周边国家合作,加强打击力度,从源头治理。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高度警惕地区经济、全球经济波动的潜在风险,及早预防,有效防止外部经济波动对国家经济的冲击。

2.积极维护国家安全

积极防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路径。中国通过开展对外合作,尤其是妥善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为国家安全创造总体有利的周边环境。基于国家安全内容的不断拓展,中国不断深化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确立维护国家安全和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顶层运作机制,并积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机制。中国积极推进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保障。中国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力量建设,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中国注重解决好各领域有关国家安全的因素,全方位维护国家安全。中国积极开展国家安全问题的国际对话,促进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际合作。

三、引领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为世界做更多贡献。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开辟之初,主要是要了解世界,适应世界,融入世界,那么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世界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凸显,引领世界的角色越来越明显: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

(一)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并身体力行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积极努力,直接参与维护世界和平,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的风采。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就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始终强调不会走西方国家“欲强必霸”“强后必霸”的老路,以实际行动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致力于和平解决各种争端和分歧。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不觊觎他国利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寻求“代理人”,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为了和平而和平,决不以放弃正当权益,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和平”。中国坚持借助一切国际场合和外交场合阐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理解和信任。中国强调和平发展道路是时代要求,在自己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呼吁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2.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强调“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7]历史发展规律,主张摈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中国历来反对在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上一味示强施压,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和平解决,并为之努力协调积极争取。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敌人,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积极为因战争、内乱、灾难等生活困难的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维和行动。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为化解地区冲突、维护地区稳定,保障世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仅如此,中国还在冲突地区开展撤侨工作时,及时对其他国家受难同胞施以援手,赢得世界广泛赞誉。

(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不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1.通过自身发展直接贡献世界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8]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不仅靠自己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吃饭问题,而且生活水平还有了很大提高并不断改善,用事实消除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担忧。不仅如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过去五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中国道路的成功对其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则是中国对世界更重要的贡献。它将激励更多发展中国家成功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有效缩小南北差距,改善世界经济格局。

2.为世界更好发展积极努力

中国深知,自己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为国际发展做贡献。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搞“零和博弈”,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倡导并追求互利合作共赢、共享机遇、共创繁荣的“包容性增长”,愿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机遇。[9]中国发起了得到许多国家积极响应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已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方面初见成效。中国积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积极向其他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兴建基础设施,派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培养人才,甚至无偿转让科技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必将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现今国际秩序的主要创立者、参与者,中国无意挑战、打破现有国际秩序,而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

1.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主张推动各国在国际事务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事务、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分享国际事务治理成果。中国坚持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坚定支持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

2.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积极、全面参与各种国际事务,秉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各类挑战,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顺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已把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气候治理、助力国际减贫等问题上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强调,在国际治理上的主张与努力,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要让国际机制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对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是极大的鼓舞,鼓舞他们自觉地面向世界全面准确地审视自己,做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决策;鼓舞他们积极有序、不断深入地对外开放,成功融入世界,赶上世界发展潮流;鼓舞他们在实现自己发展的同时,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将更加关注集中体现着“中国智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4]参见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02).

[7]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002).

[8]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4-08-23(002).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特色世界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完美的特色党建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