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时代特征:美丽中国
2018-02-19刘德林
刘德林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标志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未来将呈现新面貌,人民将过上新生活——“美丽中国,美好生活”!
一、“新时代”的新起点——自我成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在“四个自信”基础上收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和治国理政能力的成长。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围绕“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热潮。
(一)“新时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建设一刻也离不开具体的实践,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成熟。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在理论深度、广度和高度的提升
改革开放接近40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发展环境今非昔比、大幅变化,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经过十八大以来五年治国理政的实践检验不断孕育而成的,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四个全面”“五位一体”,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阶段的发展思想和具体方略,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不断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不断得到深化,十八大以来党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全面从严治党、治国、治军,从作风建设抓起,建章立制,到全面依法治国,把治国理政推向纵深,从实践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
习近平指出:“‘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改革实践证明成功的科学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必然选择。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旧的矛盾的终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完成的,新的矛盾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解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二)“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成长
1.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能力的成长
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历经曲折坎坷,经过无数血雨腥风,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其中有坚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既有对党员干部的组织领导,也有对广大群众的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8900万党员,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党,显示出党的领导有方和组织有力。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已经形成血浓于水,宛似股肱的关系,人民群众自觉跟着党走,成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群众认可的标志。
2.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成长
抵御风险和应对风险能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历经锻炼逐渐成熟。党在执政的各个阶段遇到各种难题,都迎刃而解,充分说明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如经过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分裂势力破坏、汶川大地震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困扰,党通过坚强的勇气和沉着的应变,度过一次次危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开拓能力的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难题,必须因时而化因时制宜,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方针,顺利在发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举措,如“一国两制”的提出为解决香港回归提出了很好的方案,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和世界更好更快发展,探索人类未来幸福生活的乐园。
3.自我生长与自我净化能力的成长
“整理和发展党组织都是建立在教育基础上的。”[2](P144)党的灵魂建设深入骨髓,党始终重视理想信念建设,把思想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紧抓不懈。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党的生命力的保证,也是党进步性的体现。因此党对全体党员尤其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作风和制度建设如影随形。习近平曾说过“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3]为了加强作风建设,党中央先后开展了“三严三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四风”问题、“两学一做”等活动,使党员干部切实感受到作风建设的力度和强度。扎紧制度建设的笼子,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4]建章立制,切实规范领导干部权力的使用,同时确保人民群众监督权力的运用。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反腐倡廉“常抓”和“抓长”。切实做到了“不敢腐”“不想腐”和“不能腐”,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时刻处于恐惧法律的惩戒之中。自我净化信心满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对腐败分子从不手软,对自身问题从不回避。党对那些违法乱纪性质严重的党员干部果断给予开除党籍处理,毫不护短。尤其十八大以来,党反腐倡廉的力度空前,“打虎”“拍蝇”“猎狐”全面出击,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直视、敢于承认、敢于改正,体现了党的从容与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四个自信”,从“共同富裕”到“中国梦”、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担当和信心。
二、新时代的新景象——“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确立了“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成为十九大一道靓丽的图景。
(一)坚持生态发展和绿色发展是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贯彻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1.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家园
十九大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破坏,给人和自然的生存与发展制造了危机。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不仅是保护自然,也是保护人类自身。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自然环境是人的栖身之处。邓小平曾说过:“如果不把环境保护好,……即使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再快,市政建设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过啊! ”[5](P14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环境的健康、美丽也是人类重要的幸福。人的生存需要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满足,还有生存环境的改善,物质生活满足了,生存环境恶化了,这不是人类的幸福。保护环境就是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就是发展民生。习近平曾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创新发展方式,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才能协调发展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环境美丽、生态良好也是发展,也是财富。以资源换能源、以生态换生存的发展思路短时间内取得了成绩,却造成了长时间的劣迹。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片面追求经济成就,导致了自然生态不能承受之重。“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换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先污染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的发展理念最终使发展成果大打折扣,发展水平严重下降,发展目的背道而驰。
3.协调发展、永续发展是生存之道
以环境破坏为代价、以生态恶化为结果的发展违背了发展的初衷,也违背了自然生存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最终造成了“发展导致破坏,破坏阻碍发展”的死结,整个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的困境。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发展,不顾子孙后代的自宫式发展,贪得无厌地向自然索取,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失衡。“大自然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甘地语)短暂的发展和繁荣对人类和自然来说都是不幸的,永续的发展和永恒的幸福才是生存之道。
(二)把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目标和追求,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这决定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转变。
1.由物质需求向生活质量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告别了物质匮乏的阶段,转向环境依赖、生态依赖的阶段。基于这个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和趋势,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自然环境优劣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起源于自然,人的生活来自自然,依赖于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人类的无机身体,自然为了人类而生存。“自然界,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却是人的无机的身体。”[7](P95)
2.由经济建设向全面建设的转变
十八大以来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完善和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确保中国经济更加健康、有效、快速地发展,也确保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领域的健康、有效、快速发展,达到和谐发展,齐头并进。经济建设仍然是根本,但更注重各领域的均衡与和谐,是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多元复合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做出的战略决策。
3.由追求速度、数量建设向追求效率、质量建设转变
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现实是起点低、需求大,因此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数量是现实之需,也在情理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走出了困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经济竞争已经进入品质竞争、服务竞争、科技竞争等层面。转变发展方式也是自然环境的迫切之需,多年的掠夺式发展,造成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水资源污染、大气雾霾、山洪泥石流、荒漠化及沙尘暴等。转变发展方式也是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殷切期待,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人民群众急切希望改变生活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生存风险多、质量服务差的工作现状。美丽中国不仅是街道建筑服装配饰的外表,还有内心满足与惬意,更有自然环境的健康优美。
(三)把生态发展和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目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选择
1.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新时代的长征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积贫积弱的历史事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当家做主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不断努力终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向美好生活迈进。美丽健康的生态环境是新时代一切工作的起点。现实任务任重道远,历史环境时空转换,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资源,成为新时代的长征。当今之时,中国正向着更为伟大的目标迈进,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当历史发展进步到今天,带领中国人民昂首阔步奔向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活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长征,新时代的长征。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生态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现实选择
生态理论、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共识,是人类永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自然环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舞台。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顶住经济发展下行的压力,倡导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和勇气。中国要成为新时代的领导者,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央,就必须以实际行动树立国际影响和国际威望。坚持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的可持续之路,降低能源消耗,节能减排,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
3.生态理论也是政党和政治建设理论的基础
习近平强调说:“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5]加强党的政治生态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理论基础。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8]从广义来说,政治生态理论把整个政治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并且注重这个有机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系统性”“互动性”“关联性”。党内政治是一个政治生态系统,党内政治与国家政治也构成一个政治生态系统,因此用生态理论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党领导国家建设的一个新思维和新方向,是时代的趋势,也是党的创新所在。
三、新时代的新理想——“美好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本性和天性。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也是随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不断提高的,从最初的保护自身安全到满足基本的衣食需要,再逐步发展为满足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P79)人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之后,人对自身需求的不满足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形成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
(一)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的使命和责任
十九大报告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必须首先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进而在温饱的基础上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求得翻身解放,过上幸福的生活。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矢志不移,为人民美好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从一个革命的政党成为长期执政的政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6]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艰难前行。
2.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首位,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3.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光荣职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对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痛定思痛,也是对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向往。中国共产党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任重道远,责巨行艰,这个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动力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党也必须不断保持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和永无止境,更促使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历史。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全面的,迫使党不断创造更高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
在解决物质温饱问题以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对物质质量、服务态度以及高科技的附加值及文化生活享受等越来越重视,党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以创造更高、更优、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政治权益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也随着经济基础的提高而扩大,要求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满足更多的政治需要和政治保障。随着自我的解放和自我的成长,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和全面发展成为每个人的期待,迫切要求党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发展需求。
2.从党自身的使命来说,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为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全国人民富起来、伟大中国强起来的卓越成就,当前正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幸福生活好起来的目标前进,这是人民的重托,光荣的使命,历史的必然。党也乐于接受这个使命,也具有承担这个使命的能力和智慧。这个光荣艰巨的使命促使党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现状,使党进步为更有战斗性、更具创新性、更为科学性的组织。
3.从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更高理想和目标的指引
中国共产党从不沉醉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也从不满足于已经创造的成就,对现实的不断挑战和对未来的不断追求是党保持鲜活生机的秘诀。习近平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缺少它就会得软骨病”。党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目标调动自身发展的积极性,提高理论创新的开拓性,强化党员干部队伍能力的适应性和挑战性,使党永远保持理论创新紧迫性和组织战斗的坚韧性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则。
(三)追求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1.社会主义与乌托邦有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思想渊源于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者莫尔的《乌托邦》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的开端,卡尔·考茨基1887年出版的《莫尔及其乌托邦》一书开篇就提到这样的话“在通向社会主义的入口处,站着两个伟大的人物,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莫尔和闵采尔”。[10](P250)也有学者认为“《乌托邦》成为社会主义的开端序曲,莫尔也成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代表人物”。[11]社会主义天然带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成为意识形态以后,经过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现实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并且经过科学社会主义者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步找到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道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一直令人憧憬。“共产主义将是人类社会长期奋斗的目标,将是比社会主义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12]
2.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为了人、解放人、发展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要求。我们党来源于人民、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致力于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012年习近平在河北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从执政的第一天开始就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直到1978年才找到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才逐渐变好。
3.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于艰难困苦之中,对贫穷落后有切肤之痛
长期艰苦斗争的环境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毛泽东就曾教导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深知贫穷落后是阻碍人民发展进步的桎梏,也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习近平曾说“对于贫困,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13]正是由于这种对贫困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工作特别重视。五年来,我国扶贫、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6]习近平总书记仍然牵挂贫困人口的生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扶贫工作,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共产主义理想是远大的,且是需要一步步奋斗的。正如中国梦的实现是等不来的,习近平号召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共产主义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历史进步终点,历史本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终点,“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14](P270)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前景的规划,也是把人类乌托邦的追求付诸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应用和超越。
[1]习近平.在新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N].人民日报,2008-03-02(01).
[2]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01).
[4]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01).
[5]童怀平,李成关.邓小平八次南巡纪实(卷六)[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H·诺维克:科学的未来和生态问题[J].哲学问题,1975,(0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Karl K.Thomas More and his Utopia [M].New York:Internation Publisher ,1927.
[11]许耀桐.莫尔与社会主义——纪念《乌托邦》发表500周年[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
[12]高放.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的观察与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6,(9).
[13]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17(01).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