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8-02-16王忠裕
王忠裕
【摘 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思考高中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应引领学生注重历史史料的收集、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探究历史的因果关系、学会多角度解释历史、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联系社会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历史解释;实践研究;高中历史教学
《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高中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这一重要素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历史史料的收集
历史解释必须要有丰富的史料作为支撑,如果没有一定的史料作为支撑,历史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也就起不到历史教学的成果。历史史料是极为丰富的,有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口述史料等等,史料的收集显然对于高中师生来说有一些难度,而且史料的收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但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地去学会收集史料,为历史解释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为例,师生可以共同去寻找史料,尤其是日军在中国所犯的罪行这一块内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或学校阅览室阅读抗日战争的相关文献资料,例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写的日记等等,因为图书馆有着极为丰富的材料。现在的网上资源也很丰富,历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阅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或者是浏览电子书。作为教师来说,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和刊物,及时收集最近的关于抗战的相关报道和重大历史事件,如公祭日等。师生利用节假日可以去抗战老兵的家里坐坐,了解抗日战争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特殊细节,这样一来,师生拥有了比较丰富的史料,历史解释的时候就有了解释的证据。
二、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
高中学生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高中学生正处于比较富于激情的阶段,常常表现出来的是内心的感受,会带着感情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容易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带有片面性和极端性,那就需要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的良好习惯。“历史解释是准确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研究方法”。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历史,学会全面辨证的看问题。
以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为例,很多学生会局限在他的苛捐杂税、修长城和阿房宫以及严酷的刑法等举措,因此,导致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往往是反面的,说他是一个残暴的君主。但是,这只是一小方面的内容,学生没有看到,正是秦始皇完成了祖国的大一统,而且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还有如果没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秦国也不可能成为强国,他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学生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要客观公正。
再以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孝文帝改革是积极正面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正体现了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的学习,是先进文明战胜了落后文明,学生当然认为其改革措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生们没有考虑到这种少数民族的全面学习背后隐藏的危机,北魏少数民族本来拥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即使要进行改革,也应该要保持原有的本色,不是每样措施都能直接照搬学习。因此,虽然孝文帝改革的先进性不言而喻,但是学生在评价时不能用进步性去掩盖它的不足。
三、探究历史的因果关系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解释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深度,才能真正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例,在讲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其原因,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争取主权的失败,更要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当时中国处于军阀的统治之下,就算不是由学生掀起,其他阶层也会付诸于行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迟早的事情。
再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为例,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中美两个大国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有其各自原因的,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会解释其中的真实原因,中美两国既看到了两国的分歧所在,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两国的根本利益,让学生认识到国与国能改善或破坏关系的深层次原因,中美两国都看到了对方与苏联关系的恶化和两国的敏感问题,所以回过头来再看结果就解释得通了。
四、学会多角度解释历史
历史问题往往和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历史分析角度不可能是单一的,应该是多角度的,历史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用多角度解释历史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拓展能力。
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例,历史教师在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时代特征时,应尽可能鼓励学生用多角度解释历史背景:既有思想上的控制原因,又有制度上的落后,君主专制的腐朽,甚至还有经济上的发展,促使当时进步思想的产生,只有多角度的全面解释,才能把历史解释得更深和更容易理解。
再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在分析到辛亥革命背景时,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为学生难以从多种角度去分析当时的时代特征,那么教师还是試着引导学生从人教版三本必修中去整合这个问题,从外部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内部近代经济的发展以及阶级队伍的扩大等角度出发,内外因相结合的多角度原因才是比较完整的原因,这样的解释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历史教师同样要有所作为,因为历史解释离不开语言表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能否把历史解释清楚,即使个别学生对历史学习比较感兴趣,甚至比较精通,但是如果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就无法正确地解释历史。
例如:人教版选修四涉及到对历史任务的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决定他们能否把历史人物的功过解释得明明白白。学生如果表达得好,历史人物的形象好像就在眼前,感觉十分逼真自然。
再如:江苏每年高考的历史材料题中有一道题是小论文试题,这种小论文试题考察的就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上的思考能力,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答案书写既要有逻辑感,又要有层次感,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决定着分数的高低。
六、联系社会的现实问题
有些历史问题可能一时无法解释得清楚,有时可能也不好表达出来,历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因为历史上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拉近与现实的距离,让历史不再陌生,用现实经验解决历史问题。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讲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让学生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等,也可以联系美国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提高关税,打贸易战,严重违背经济全球化潮流,必将遭到报应。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打开,并且拓展到现实生活,从而更好地解释好历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张胜平.基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复习课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