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系之形,旷达其心

2018-02-16孙静

文理导航 2018年34期
关键词:贬谪旷达黄州

孙静

【教学设想】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取了苏轼的四首脍炙人口备受推崇的诗词,汇为一个章节《“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笔者发现,这四首诗词除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创作于密州任上,其他三首诗词均创作于贬谪黄州期间。黄州期间是苏轼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正如叶嘉莹所言:“在他贬官黄州之后,达到了他自己之词作的质量的高峰。”贬谪黄州给苏轼的身心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是苏轼初步形成旷达人格的关键时期。他在逆境中追求从容与旷达,最终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随缘自适。

基于此,笔者以“黄州”为中心词,将《“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研读苏轼贬谪黄州的心路历程,把握黄州词的主导风格。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维角度,即黄州词的主导风格是什么、如何形成这样的主导风格、如何赏析此类诗文。课堂教學选择了四首黄州词(包括初中学段的一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以贬谪黄州的时间先后为序,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苏轼由“不适—求适—适”的心路历程,感受苏轼旷达自适、任天而动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由余悸犹存到随缘自适的心理历程。

2.通过鉴赏黄州词的形象、情感,了解苏轼黄州词旷达风格的表现。

3.学习苏轼困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鉴赏黄州词的形象、情感,了解苏轼黄州词旷达风格的表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案;教学课件

知人论诗,广泛阅读是基础。为此,课前教师大量研学了叶嘉莹、沈祖棻、唐圭璋、王步高等学者讲评苏轼词的文章和视频,精心打磨教学语言。推荐组织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黄州突围》,以求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词人生平和创作。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知人论词(摘录名家对苏轼其人其词的点评,让学生对苏轼贬谪黄州的前因有较为感性的理解。)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言中评苏轼: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实验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2.创作背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乌台诗案的始末已有了解,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简单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余秋雨《黄州突围》: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仕途所遭遇的最惨重的打击。“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在他贬官黄州之后,达到了其词作质量的高峰。

研读环节:

一、初贬黄州 惊惧苦闷

阅读《卜算子》,思考问题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题1:词中哪些字眼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

问题2: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下片作简要赏析。

解析:1.缺、疏,独、孤、恨、寒枝,寂寞、冷。

2.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随波逐流。表达了作者初贬黄州的孤寂处境和惊惧苦闷的心境。

二、躬耕东坡 求得安适

阅读《定风波》,思考问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问题:品读《定风波》,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词作简要赏析。

解析:竹杖芒鞋,顶风冲雨,吟啸徐行的词人形象,生动表现作者身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旷达心胸。

引援名家评论: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已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林语堂《苏东坡传》

教师总结:林语堂将其生活想象得太过美好了,我们不能全然否认他的内心仍存有苦痛和挣扎,但它们已不再占有全部空间,乐观、旷达成了苏轼在黄州的全新代表。

三、亲近自然 超然旷达

阅读《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思考问题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问题1:上片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问题2: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解析:1.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优美洁净 清旷幽静

2.兰溪西流,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表现出不肯叹老嗟卑、自强不息的精神。

引援名家评论:风光之美一半在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的人。苏轼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林语堂《苏东坡传》

四、延展阅读、探其表现

阅读《临江仙·夜归临皋》,思考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阅读《临江仙》,试从景色、形象、感受等角度赏析词人的旷达情怀。

解析:景象——夜阑风静縠纹平

形象——夜饮东坡 倚杖听江声 江海寄余生

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

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感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引: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教师总结:苏轼黄州词的旷达风格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刻画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②描绘清空明旷的景色;

③体味通达洒脱的哲理。

五、课堂总结

贬谪黄州,在困境中经历苦闷挣扎后,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词作“新天下耳目”,感动了后世大批读者。

六、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苏轼密州诗词和黄州诗词的异同,尝试写一篇诗词鉴赏论文。

猜你喜欢

贬谪旷达黄州
杨优秀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