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蒙商大盛魁经营成功的原因
2018-02-16郝泽蒙李伟志
郝泽蒙,李伟志
(1.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2.集宁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内蒙古 集宁 012000)
“旅蒙商”这一称谓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历史没有遗忘他们,他们曾是草原上的行者,往返于蓝天白云之间,给广袤的草原添加了一些生机。直到清代“旅蒙商”这样的称谓才正式流传开来,他们是往返于内地和草原之间的商人或者商家,以汉人为主,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商人,如满族和回族等。他们从内地贩运一些蒙古上层封建王公和上层喇嘛需要的奢侈品,以及一些蒙古牧民需要的大量的日用品,用以物易物、折合现金和赊销等方式,进行不等价的交换,将所得到的牲畜和蒙古地区珍贵的产品如金沙、麝香等,收购之后转运往内地牟取高额的利润。旅蒙商又将所得的利润投资进行再生产,不断的累积资本,扩大经营的范围,几乎当时所有的商品都包含在他们的经营范围内。随着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资本积累的量逐年累月,与日俱增,达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程度,旅蒙商便垄断了蒙古草原上的贸易,并逐渐的参与到国际的商业活动中,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最终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在众多的旅蒙商人和商号之中,首屈一指的便是大盛魁商号,大盛魁鼎盛时期基本垄断了蒙古地区的商业生意,经营范围很大,所获得的利润更是让人惊叹,在众多的旅蒙商号和商人中,为何大盛魁可独占鳌头,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清王朝的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清早期1637年,皇太极派出100多名商人,由满洲贵族带领,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来到了草原边城、塞北重地归化,一方面笼络了当地的蒙古王公贵族,和当地的牧民,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开辟了早先的蒙古地区的市场,为以后旅蒙商人的发展留下了一些契机。康熙年间,蒙古葛尔丹部发生了叛乱,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间,率军三次亲自征讨了蒙古葛尔丹部,由于军队人数众多,加之作战时间长,军需供应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内地的商人参加了战征,随军为军队的供给提供服务,私下贩运商品与牧民交易。大盛魁的创始人之一的王相卿曾在清将军费扬古的部队中当过伙夫,干过杂役。他与另外两个创始人张杰、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赚的了第一桶金,得到一些利润后,进而创立了初期的大盛魁商号。此外,清王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对蒙古地区单纯的实行封锁与压制的愚民政策势必会遭到蒙古等地区各势力的反对,而影响其稳定的统治。但开放对蒙古地区的商业贸易,又担心会使蒙古地区进步加快,实力增强,而产生对抗中央王权的离心力。就是这样的政策,使得旅蒙商人得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从而有希望在日后要发展壮大。清王朝对旅蒙的商人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旅蒙商人需要领取“信票”①,上面写有商人的姓名、商品名称、起止时限等等,还有各种各样严格的规定,如严禁携带铁器,用白银放贷等。有指定的贸易场所,还要征收各种各样的税款,如触犯禁令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坐牢等。这样严格的律令,虽然没有禁止对蒙古地区的商业活动,但也造成了通商不畅,蒙古地区物质匮乏。这种严格的商业活动政策造成的物质匮乏的情况,也为后来旅蒙商人在蒙古地区的经营提前打下了“基础”。
清王朝征服葛尔丹后,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驻有许多的军队,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设立将军和参赞大臣,加强对外蒙及乌梁海和额鲁特的管理,乌里雅苏台成为清王朝统治外蒙的重心,大盛魁便继续为清军服务,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军需供应和日常生活用品都由大盛魁来办理,这让大盛魁初期经营势如劈竹,迅速发展。此外,清王朝的一条由来已久的规定,就是外蒙古的王公需要定期的进京纳贡轮流值班②。就是这一条规定,为大盛魁商号开了方便之门,王公贵族一路从蒙古地区跋涉而来,自然不是王公大人一人而来,相随定有家眷、管家、随从、仆人等,还要运输进京纳贡的货物,这定是一笔不小的花销,王公进京需要大量的现银,物质匮乏的蒙古地区筹集大量现银耗费时间,带大量的现银在长途的行进中也多有不便,大盛魁商号便利用了这样的机会,借机向王公贵族们进行放贷。这种放贷不同于一般的高利贷,它是与封建特权阶级紧密结合的一种放贷形式,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上大盛魁较别家商号便有了特权。这也是大盛魁能基本垄断外蒙古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大盛魁与封建特权阶级的紧密联系,以及大盛魁在满足特权阶级需求方面的突出表现,清王朝向大盛魁商号颁发了“龙票”③,这不仅是经商执照,更是一种象征,一种专利的特许,不是所有的大型旅蒙商号都有这样的“龙票”只有极少数的几家商号才能持有,所以更显尊荣,这表示大盛魁这家商号是得到了特权阶层的肯定的,从而名声较以前更加响亮。嘉庆初年,大盛魁商号有了巨大的发展,业务不断扩大,清王朝将外蒙的税收包给了大盛魁,对大盛魁的经营来说如虎添翼。嘉庆年间,许多旅蒙商人犯禁而被取消贸易资格,大盛魁不但未受限制,反而用很便宜的价格收走了被处罚商户的货物。清王朝的一系列政策虽说只是对维护自身的统治来制定的,这一系列的政策,在无意和有意之间扶持着大盛魁商号。无论清王朝制定的政策出于哪个角度,这对大盛魁商号的经营来说都是有巨大的好处的。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基本免除了许多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了”。
2 大盛魁商号卓越的领导者和从业人员
大盛魁之所以几近垄断外蒙市场,除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还有自身应对外部变化的及时调节,这就需要一位精明能干的管理人员带领这间商号。大盛魁商号历史上有名的几位经理,都是个人能力极强、精明能干、有远见卓识。如乾隆末年的经理秦钺,他在领导大盛魁商号的时候对大盛魁商号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等许多的方面进行了整顿,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及时的适应了新的外部环境,秦钺个人还为自己和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北京的掌柜按照清朝的捐例,捐到了顶戴,这样一来大盛魁商号便有了特权阶级作为后台,为日后的经营带来了许多的方便。王延相是道光、咸丰年间的经理,一次,乌里雅苏台的坐庄的掌柜来信要求进货,总号备足货后准备发货,却发现所有的骆驼队的驼鞍和驼屉需要整修,别的驼场都未做准备,只有王延相的驼场准备好了大量的驼鞍和驼屉,不仅够装备自己的驼队,而且也能装备剩下的所有驼队,他被评为经理后又继续扩大在外蒙古地区放贷的业务,继续为大盛魁的发展筹划着。史振兴是同治和光绪年间的经理,他管理大盛魁时,为大盛魁投资增开许多小号,使进货方面的利润不至外流,像这样精明能干富有远见卓识的经理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陈述了,这些经理在大盛魁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各个方面将大盛魁推向了巅峰。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大盛魁经理、掌柜甚至包括学徒都被严格的束缚在规矩之中。如号内人员一律不许携带家眷,禁止嫖赌和吸食鸦片,号内人员不得互相借钱等,一旦犯禁,便开除出号,不再录用④。对于经理的人选,和顶身股的大小掌柜,都必须是大盛魁商号的学徒出身,不从外号聘用,也就保证了经理人选不会二心,对商号做出不利的事来。在学徒的培养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入号的学徒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对于年龄、体格、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大盛魁商号还实行严格的休假制度,对于学徒在号内学满十年才许第一次回家探亲四个月,第二次变为六年,第三次为三年⑤。这样长时间的学习与工作代价十分的巨大,但成就了学徒们非凡的业务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以经理的人选都是从学徒慢慢熬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身经百战。随着能力不断地提高,学徒有机会争取自己的利益就是顶股份,成为掌柜,成为“当权者”。在这样严格和紧密的规矩中培养了大批量的精英学徒,他们中间会有人成为掌柜和经理,对于大盛魁商号来说,大多普通的学徒是他们的廉价劳力,但也是商号的中坚力量。经过严格筛选和培养的经理、掌柜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和经历,成为了精明能干富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们会接过上一任经理或者掌柜的权力,将商号继续带领下去。独身一人的经理、掌柜和学徒们断绝了一切不良的嗜好,排除了令人分心的因素,心无杂念,一门心思的扎在商号的生意上,有这样的领导和从业人员,加之良好的外部环境,商号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
3 大盛魁商号独特的经营理念
大盛魁商号作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商号,其经营范围十分广阔,主要有“印票”业务的经营、日用百货的经营、牲畜业务的经营、皮毛、药材的经营等。大盛魁经营的基本地区和最初设柜的地区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柜的店员不同于普通商号的店员,他们在柜上住过三年以后学会蒙古语,了解了蒙古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礼仪禁忌等,早期店员骑骆驼进入草原,串蒙古包送货上门,归化城和乌里雅苏台及科布多通商后,内地的货物便经旅蒙商之手不断的运往外蒙,货物的种类和规模也不断的增加和扩大,最终达到“上至绸缎,下至葱蒜”的规模。由于往来外蒙的掌柜店员深入了解了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在日用百货方面有意的做出自己的品牌,如茶和烟是蒙古人民生活日用的必需品,大盛魁就做出了具有品牌效应的优秀产品,如“三九”砖茶和“祥生烟”⑥。销量较大的日用商品还有铁器、铜器、蒙靴、马鞍、木碗、药包、白糖、糕点等。大盛魁的日用商品要求质量保证,力求符合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皮毛、药材业务是将从外蒙地区交换或收购来的皮毛、药材和其它产品,运回到规划城,再销往全国各地。前几项的业务中可以看出大盛魁的经营者们并不是一味的倒买倒卖,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收购,生产外蒙地区需要的货物,并且将从外蒙获得商品集中销售,节约了成本,同时也扩大了市场。以上所述的几种业务已经为大盛魁商号赚取了巨额的利润。但成为支撑大盛魁商号经济支柱的业务却是“印票”业务的经营。“印票”在大盛魁的商业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印票”是蒙古王公或扎萨克,代表一个部落或一个旗,向高利贷者如大盛魁,出具的一种盖有王公或旗署印信的借据⑦。因为这样的借据上面盖有官方的印章,所以也称作“印票”,而放“印票”帐第一种形式是,为外蒙王公进京纳贡和进京值班期间的各项费用。商号会派专人来支应王公们的费用,就像王公们的随从一样,商号的人员会帮助进京的王公办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支应各种花销,对于王公们的花销,大盛魁的“特派人员”基本都能满足,王公贵族也愿意和大盛魁建立这样的借贷关系,而其他商号则不愿意接受现银的借贷,由于大盛魁满足王公贵族的要求,蒙古王公在一些事情上也帮助和支持大盛魁,就这样大盛魁和封建特权阶级的关系又进一步加强。放印票的第二种形式就是赊销货物,大盛魁先将每个部、旗和蒙古王公们所需的用品赊给他们,在约定还贷的日期集中计算。仅赊贷货物一项同样为大盛魁牟利许多。大盛魁用高价售货,用高息计算,用低价收购牲畜。在一次的交易中得到了三次的利润,其得利甚多由此便可见一般。既然放“印票”是一种高利息的贷款,那便有还款的时候,每当收“印票”的时候大盛魁在各部和旗收账的时候,只收羊马牲畜不收别的。如前面所说高价售货,高息计算,低价收购牲畜,大盛魁用较少的资本的投入换来了几倍的产出可见其经营策略具有独到之处。
大盛魁商号之所以能收购全国的货物销往外蒙且业务涉及十分广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是难以为继的,大盛魁之所以能叱咤旅蒙商之中,也在于大盛魁的“公积金”制度,大盛魁顶生意的人每年分得的红利不许当年提清,须延期三帐。除延期红利外,还有从顶生意人的红利中提存,如一千两银子的红利,按四百两提存,非至出号或死亡不得支取⑧。诸如此般还有很多。由于大盛魁多年的积累,公积金的量很大即便损失十万两银子或者超出预算,也不会因为资金断裂而无法正常的进行商业的活动,这一点是大盛魁经历二百多年风雨依然挺立的关键所在。
以上三点,是大盛魁商号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经营成功的主要原因。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一个曾经盛极一时著名的大盛魁商号也随着往事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中国输入商品和资本,中国的民族资本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打击,大盛魁也不例外,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宣布独立,大盛魁在外蒙古的债权也随着外蒙古的独立化为了乌有,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大盛魁一直坚持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清理债务过后,宣告歇业,苦心经营二百多年的知名商号停止了所有的业务,慢慢的变成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但大盛魁商号对沟通外蒙与内地的联系,为当时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① 《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2页
② 《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68页
③ 《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80页
④ 《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34页
⑤ 《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35页
⑥ 《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87页
⑦ 《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65页
⑧ 《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