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溢出、知识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

2018-02-15王崇锋郭文婷晁艺璇孟星辰

科学与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

王崇锋 郭文婷 晁艺璇 孟星辰

摘要:基于知识流动范围的视角,将区域知识溢出与区域知识转移划分为本地知识溢出、外地知识溢出、本地知识转移与外地知识转移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使用2011年~2014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探究了上述四个维度的知识流动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在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就直接影响而言,提高四个维度的知识流动强度均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调节影响而言,区域技术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了本地知识溢出与本地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即当区域技术吸收能力较高时,提高本地知识溢出与转移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最后,针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路径与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知识流动范围;知识溢出;知识转移;技术吸收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獻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6.002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地位的不断提升,区域创新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即以创新战略引导区域进行知识合作交流从而推进区域创新建设。在对区域创新的研究中,知识流动被视为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1]。自Jaffe[2]研究发现知识流动与区域整体创新水平有关后,后人在此基础上针对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与机理进行了研究,已证明知识流动可以通过协调区域内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识别与应用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从而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3]。

对于知识流动,学界将其划分为知识溢出与知识转移两种方式[4],其中知识溢出强调无意识的知识流动,而知识转移则强调有意识的知识流动。针对无意识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多数学者肯定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5-6],认为知识溢出会对区域技术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但也有基于空间交易成本的研究认为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很低,甚至产生负向影响[7]。针对有意识的知识转移,研究发现知识转移可以通过科学合作、技术转移等有效的转移方式促进技术发展从而正向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8],但若不能建立有效的知识转移机制,知识转移便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减弱或产生抑制作用[9]。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少有研究考虑知识流动范围这一重要因素对知识溢出与转移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来自本地的知识更有可能符合区域内知识接受者的技术需求,外地知识带来的异质性更能激发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基于知识流动范围的视角,将知识溢出与知识转移划分为本地、外地知识溢出与本地、外地知识转移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上述四个维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以及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对上述影响过程的调节作用,并对省级政府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方式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知识流动可以被划分为本地知识流动与外地知识流动两种形态,二者会对区域创新产生不同影响。本地知识流动具备天然的地理、人文与政策优势,可以为区域创新提供适宜的知识环境,便于知识接受者吸收利用与其所处环境相近的知识,但易产生信息粘滞问题[10-11]。外地知识流动能够带来更多的异质性知识,带动区域实现突破式创新以提升创新绩效[12],然而由于地理和文化差异,知识接受者有效吸收利用外地知识的能力往往非常有限,信息处理成本上升。本文在区分本地和外地知识流动的基础上从本地、外地知识溢出和本地、外地知识转移四个维度提出了对区域创新的研究假设。

1.1   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溢出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识流动,可以通过人际沟通、逆向工程等隐性知识传播方式来实现[13]。从知识流动范围的角度分析,本地人际沟通所产生的隐形知识交流会促进知识流动并带来技术创新,且由于其知识接近性及政策便利性,这类知识对知识接受者而言更易获取和吸收,因而本地知识溢出越多、知识流动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接受者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带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外地知识溢出通常有一定的知识距离,但知识接受者能够从中获取更有竞争力的差异化知识、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更多的创新产出,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14]。故本文认为,本地和外地知识溢出均可对区域创新能力带来较大的提升作用。

H1: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1a:本地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1b:外地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1.2   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转移是知识创造者有意识地将知识传递给知识接受者并被接受者吸收利用的过程[15]。从知识流动范围来看,本地知识转移由于地理临近性及政策便利性,对接受者而言不仅更顺应其技术需求、易将科技成果如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16],而且有利于在转移双方之间建立信任机制、提升知识转移效率,进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外地知识转移会带来更大的知识距离,帮助区域内知识接受者获取互补知识以对接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相较自身研发技术,外地知识转移常通过市场交易、专利权转移等途径促进技术创新,帮助知识接受者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外部专利,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对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故本文认为,本地和外地知识转移均会对区域的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H2: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a:本地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b:外地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1.3   区域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对流动知识的识别与利用能力即吸收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区域不同的创新表现[17]。区域技术吸收能力通过影响对知识的识别、利用能力分别调节知识溢出、知识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具体而言,识别流动知识对无意识的知识溢出更为重要。吸收能力弱的区域识别流动知识的能力较差,难以注意到比自身发展水平先进许多的知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吸收能力的提升,区域越发有能力识别有用信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滞更短。因此无论是本地人际沟通产生的知识还是外地逆向工程带来的溢出,吸收能力较强的区域均可对其进行充分识别利用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对有意识的知识转移而言,吸收能力弱的地区常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将所获知识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而导致资源闲置,而吸收能力较强地区的知识接受者能成功利用转移所带来知识的几率较大[18],更有可能根据来自本地和外地知识转移提升自身研发水平,进而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2    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2.1   变量定义

2.1.1被解释变量

发明专利数量因可以反映企业的研发能力而被视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19]。由于宏观区域层面的创新能力与微观企业层面的创新绩效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会通过影响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对区域内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区域内企业创新绩效代表区域创新能力,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数量来衡量区域企业的创新绩效。

2.1.2解释变量

(1)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强调了无意识的知识流动,并以隐性知识的流动为主要传递方式。区域层面的论文合著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表达和吸收,因而成为无意识的知识溢出的重要表征[20]。本文参考前人研究,使用论文合著的数量来衡量区域的知识溢出。本地和外地知识溢出分别由同省合著论文数量和省际与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来衡量。

(2)知识转移

专利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专利权转移的数量可以代表区域内技术转移能力的强弱,因此这种知识流动常作为知识转移的主要载体[21]。本文参考前人做法,使用专利权转移数量衡量区域知识转移,本地和外地知识转移分别由同省专利权转移数量和省际专利权流入数量来衡量。

2.1.3调节变量

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是衡量区域内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可通过影响区域内知识创新环境来影响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区域内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同企业发展水平有关,还同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所以区域中知识创造部门的竞争力如省域竞争力等也应被纳入考量[22]。本文从更加广阔的区域层面,采用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以求更全面地评价区域技术吸收能力。

2.1.4 控制变量

本文将人才投入、资本投入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人才投入产生的溢出效应通常与企业的吸收能力相关,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高[23];资本投入可通过促进知识的溢出与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正向影响[24];企业规模会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25]。本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R&D内部与外部经费投入、企业资产總计分别衡量人才投入、资本投入、企业规模。

2.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4年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数量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论文合著数量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人员投入、R&D内部与外部经费投入、企业资产总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报研究报告》,专利权转移与流入数量来源于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数据来源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

从表1所示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区域创新能力、本地和外地的知识溢出与转移及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均具有较高的离散性,有利于研究不同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差异。从表1所示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自变量本地和外地的知识溢出与转移同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3.2    回归分析

如表2所示,模型1包含本地知识溢出、控制变量,模型2包含外地知识溢出、控制变量,模型1和模型2检验了本地与外地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本地和外地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效应,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30,假设 1a 与假设1b得到支持。

模型3包含本地知识转移、控制变量,模型4包含外地知识转移与控制变量,模型3和模型4检验了本地外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本地与外地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效应,回归系数分别为0.32、0.13,假设2a 与假设2b得到验证。

如表3所示,模型5、6、7、8相较于模型1、2、3、4分别加入了本地、外地知识溢出及本地、外地知识转移同区域技术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回归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对本地知识溢出与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具有调节作用,当区域技术吸收能力较高时,本地知识溢出与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假设3a和假设3c得以验证。但根据模型6和模型8,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对外地知识溢出与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假设3b和假设3d未得到支持。

为了更直观地揭示区域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分别在图2(a)、(b)中画出了交互作用效果,其中斜率越大表示调节作用越显著。图2(a)为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对本地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图,在区域技术吸收能力较高的地区,本地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在吸收能力较低的地区这种正向作用变弱,表明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增强了本地知识溢出对区域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从而表现出正向调节本地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图2(b)为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对本地知识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图,在区域技术吸收能力较高的地区,本地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吸收能力较低的地区这种正向作用变弱,说明较高的区域技术吸收水平放大了本地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从而表现出正向调节本地知识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回顾知识流动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本地和外地的知识溢出与转移均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区域创新能力会对上述过程产生调节作用,最后以2011~2014年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上述关系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就直接影响而言,提高本地知识溢出和转移与外地知识溢出和转移四个维度的知识流动强度均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调节影响而言,区域技术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了本地知识和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即在高区域技术吸收能力下提高本地知识溢出和转移强度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与方式提出如下建议:

(1)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应重视知识溢出带来的流动知识,其中论文合著作为知识溢出的重要渠道应得到高度重视。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应当把高校建设视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促进省内外高校间合作、扶持产学研基地建设、合理规划研发投入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从高校溢出提供有力支持。

(2)加大知识转移强度也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由于各地科技发展状况相差很大,因此知识在区域间的流动更要依托政府搭建平台来对接知识转移双方以节省知识转移成本,创造有利于各类专利在本地及外地转移的条件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增强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通过统筹协调产业经济、营造良好的知识环境等方式引导知识接受者合理吸收来自本地及外地的知识流,并提供足量的研发支持来推动当地创新建设,通过增强区域技术吸收能力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本文的研究并未分行业进行研究,故技术距离没有被纳入考量。技术距离作为影响知识溢出的另一相关指标,可能会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此外,本文仅考虑了合著论文的数量,而没有对其质量如所发刊物影响因子、被引量进行量化,因而无法衡量合作质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本文将在后期研究中改进上述不足。

参考文献:

[1] AUDRETSCH D B,Feldman M P.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3):630﹣640.

[2] JAFFE A B.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5):957﹣970.

[3] 孙哲,周密,刘秉镰.复合邻近条件下大城市的区域吸收能力[J].科学学研究,2017,35(5):720﹣728.

[4] IBRAHIM S E,FALLAH M H.Knowledge Spillover and Innovation in Technological Clusters[C].Washington,D.C.IAMOT 2004 Conference,2004.

[5] 崔玉英,李程宇,李長青,等.我国省域科技创新关联与知识溢出效果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35﹣38.

[6] 李婧,何宜丽.基于空间相关视角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以省际数据为样本[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1):42﹣54.

[7] BODE E.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ized R&D Spillov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erman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1):43﹣64.

[8] 姜磊,季民河.城市化、区域创新集群与空间知识溢出——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实证[J].软科学,2011,25(12):86﹣90.

[9] 吴玉鸣.大学、企业研发与首都区域创新的局域空间计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24(3):398﹣404.

[10] PATEL P C,FERNHABER S A,MCDOUGALL-COVIN P P.Beating Competitors to International Markets:the Value of Geographically Balanced Networks for Innov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5):691-711.

[11] 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94,40(4):429-439.

[12] 王晓珍,邹鸿辉,高伟.产业政策有效性分析——来自风电企业产权性质及区域创新环境异质性的考量[J].科学学研究,2018,36(2):228﹣238.

[13] HARABI N.Channels of R&D Spillov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wiss Firms[J].Technovation,1997,17(11﹣12):627﹣635.

[14] 陈劲,梁靓,吴航.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产业集聚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3,31(4):623﹣629.

[15] SIMONIN B 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7):595﹣623.

[16] 尹西明,王毅,陈劲.高校创造的知识转移到哪去了——对我国高校专利许可的时空分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6):12﹣22.

[17] 李艳飞.创新联盟互动机制、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J].科学管理研究,2016(3):84﹣87.

[18] ESCRIBANO A,FOSFURI A,TRIB? J A.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9,38(1):96﹣105.

[19] 劉凤朝,默佳鑫,马荣康.高管团队海外背景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7,29(7):135﹣147.

[20] PONDS R.The Limit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1):76﹣94.

[21] 刘凤朝,马荣康.组织创新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制药技术领域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1,29(8):1240﹣1250.

[22] CASTELLACCI F,NATERA J M.The Dynamic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Pan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13,42(3):579﹣594.

[23] 王红云,王雪妮,赵彦云.中关村科学城企业创新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6,30(10):1﹣5.

[24] 缪洋.国际知识溢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技术创新关系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的数据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6):121﹣128.

[25] TSAI K H,WANG J C.Does R&D Performance Decline with Firm Size? A Re-examination in Terms ofElasticity[J].Research Policy,2005,34(6):966﹣976.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
社会网络视角下ERP项目实施中的知识转移绩效研究
知识转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升级研究
协同创新促进知识转移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
双渠道中知识转移的特点及其互补效应研究
知识转移视角下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