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转移视角下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作用

2014-09-25陈文沛

软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

陈文沛

摘要:基于组织学习、知识转移以及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独特视角,考察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作用。收集314家企业的样本数据,结果发现:获得式学习以知识转移为中介影响开放式创新;环境动态性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通过知识转移影响开放式创新。

关键词:获得式学习;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环境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C931;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7-0048-05

Effects of Acquisitive Learning on the Opening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

and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CHEN Wenp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from a survey of 314 enterpris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cquisitive learning, knowledge transfer and opening innovation are tested empirically. The full mediating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quisitive learning and opening innovation are proved. Environmental dynamism just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quisi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

Key words: acquisitive learning; opening innov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environmental dynamism

当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发展动态变化使得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组织边界,呈现开放式创新的格局[1]。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企业推动开放式创新以应对变化、挑战和竞争。开放式创新指企业打破组织边界,整合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资源,在创新的各阶段与相关者进行多方动态合作的创新模式[2],企业与外部进行知识和资源交换与共享是重点,从而解决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的难题[3]。

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以理论构建为主要内容,相关实证研究非常少[4]。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内外各种渠道获得知识和技术,这要求企业开展组织学习。获得式和实践式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5],其中获得式学习侧重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这与开放式创新要求打破组织边界与外部进行合作和知识共享相吻合。已有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对基础创新有正向显著影响[6],但是组织学习发挥作用受制于知识转移,后者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学习并对创新产生重要促进作用[7]。但知识转移在获得式学习和开放式创新中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还是空白。

本文依据314 家企业的一手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以下问题:获得式学习能否推动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在二者关系中是否起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是否在这些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

获得式学习指在组织外部获取知识和技术并将其内化为内部知识。获得式学习的研究集中于其先行变量和后果[5]。本文主要关注后果。李雪灵等发现,获得式学习有利于新企业创新性和先动性创业活动的进行[5]。Zhao等认为获得式学习能提高绩效[8]。目前尚无获得式学习影响创新的研究。

获得式学习可以较低成本获得诸多来自外界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扩张,从而推动开放式创新;获得式学习要求持续监控外部环境,及时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技术,特别是市场变化的信息,从而提升开放式创新的绩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

1.2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指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转移扩散并被内化吸收。获得式学习使企业从外部渠道获得知识,这些知识随之在企业中扩散并内化为企业知识。获得式学习也是进行知识转移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帮助企业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

1.3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1.3.1知识转移与开放式创新

知识利用在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知识整合也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10],知识转移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式,并对技术创新绩效有决定作用。通过知识转移,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基础得到积累。Leiponen发现,频繁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有更高的创新力,外部知识比内部知识的获得更有利于创新力的提升[11]。知识转移过程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为实现知识共享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有利于开放式创新,内部化可使新知识被员工吸收和消化并升华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从而推动开放式创新。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

1.3.2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获得式学习通过关系网络获取知识,有助于培养良好外部氛围,获得更多知识并进行转移。而知识转移是开放式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知识转移往往意味着企业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因此,获得式学习之所以会影响开放式创新,关键在于获得式学习有助于知识转移。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4:知识转移在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1.4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环境动态性一方面指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市场发展、技术的变化程度,另一方面指客户、竞争者、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及其战略的变化程度[12]。

1.4.1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环境动态性越强,产品、技术、市场需求变化速度越快,企业就有更强动机进行获得式学习实现知识转移以应对环境变化,即强环境动态性会支持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的正向影响。反之,进行获得式学习的动机将明显降低,削弱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5: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1.4.2环境动态性在知识转移与开放式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环境动态性越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开放式创新的创新知识是在内部的知识循环中产生,必然包含知识转移过程,同时打破企业边界,从外部获得知识,进入一次新的知识转移循环,即开放式创新。环境动态性增加了开放式创新对知识转移的依赖。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6:环境动态性在知识转移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2研究设计

2.1量表的形成

获得式学习的量表以Li和Zhao的研究[8,13]为基础。知识转移的度量以Davenport 和Prusak的研究[14]为基础。开放式创新参考蔡宁等的研究[15]。环境动态性量表从陈国权使用的量表[12]中选取。均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经相关学者专家的讨论、17位企管短训班学员的预测试以及97位在职MBA学员的小样本测试后,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正式问卷。

2.2研究样本

本研究于2012年3~6月,以重庆、上海、武汉3个地区的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问卷收集方法包括邮寄、培训班、电子邮件和人员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387份。剔除填答有严重缺漏以及答案呈现明显规律性的问卷。有效问卷314份,有效回收率为523% 。在有效样本企业中,来自重庆、上海和武汉的分别占3732%、3451%和2817%;产业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等多个行业。样本特征见表1。表1样本企业特征分布情况(N=314)

规模(员工数)经营年限所有制性质类型数量占比%类型数量占比%类型数量占比%100人以内662102~5年45143国有控股136433101~500人722295~10年65206民营78248501~1000人5116210~15年60191外商独资551751001~5000人6721315年以上144460中外合资411315000人以上58185其他4133研究结果

31信度与效度

主要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08,信度较好(见表2)。问卷设计参考相关文献,征求专家意见,保证了内容效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度较好,因子载荷均在05~095 之间,全部指标的t 值均达到较高的显著性水平(P<001),显示了较好的收敛效度(表2)。各变量的AVE均方根都大于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各维度间存在足够的区分效度。表2信度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因子测量项目载荷值因子测量项目载荷值获得式学习

Cronbachs

α= 0807从合作伙伴获得新技术0832从合作伙伴获得市场技能0764从合作伙伴获得管理技能0799获得关于技术发展的信息0801获得顾客需求信息0697获得政府信息0621获得市场环境信息0737知识转移

Cronbachs

α=0833为知识转移投入了大量人力0837投注大量资源保障来支持知识的搜索、

扩散和共享0747有明确的激励机制来推动激发搜寻和

共享知识/技巧0817为成员安排了学习计划0862环境动态性

Cronbachs

α= 0818竞争对手的行为变化快0804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快0721合作伙伴的行为变化快0836政府部门政策和要求变化快0728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变化快0833相关技术发展变化快0716相关行业发展变化快0789开放式创新

Cronbachs

α= 0875研发人员素质研发人员比例研发资产规模组织结构适应新的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流程开放式创新思维创新文化构建产品市场地位品牌价值外创新合作网络跨部门创新合作知识产权制度市场新产品ROS企业新产品ROS新产品开发成本专利数量市场新产品数量企业新产品数量0798072507670812080807040719080407690807080607340771078506870834069206800808χ2/df=2781,GFI =0 94,NFI = 0 92,CFI =095,RMSEA=006832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3为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表。获得式学习、知识转移以及环境动态性的得分率均大于60%。说明多数被调查企业认为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对企业非常重要,多数企业认为环境变化频繁。开放式创新得分率为58%, 大部分企业重视开放式创新。相关系数显示主要变量显著相关。这些结果初步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表3变量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表

均值标准差12341 获得式学习33222524512 知识转移1845238470443***13 开放式创新771461480353***0557***14 环境动态性3101745810127**0159**0322**133假设检验

参照林亚清等[16]学者的做法,用层级回归进行假设检验。

331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检验

变量居中化以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设置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经营年限和所有权性质。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模型1、模型3为基准模型,模型2表明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95,p<001),获得式学习可解释知识转移105%的变异,结果支持H2。模型4显示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17,p<001),额外的变异解释量增加了103%,H1得到支持。模型5显示,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33,p<001),能额外解释开放式创新95%的变异量,H3得到支持。模型6将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同时引入回归方程,知识转移的作用仍显著(β=0327,p<001),获得式学习的回归系数不显著(β=0054,p>005),表明知识转移在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各变量VIF均远小于10,说明多重共线性不严重,D-W统计量均在2附近,说明残差序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332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检验结果如表5。模型7表明获得式学习和环境动态性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0387(p<001)和0189(p<001),模型8加入交互项,交互项系数为0097(p<005),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H5成立。表4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检验

因变量:知识转移因变量:开放式创新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企业规模00440038002200190053-0033经营年限003500310017-0001-0221-0217企业性质001300110004000900120015获得式学习0395***0317***0054知识转移0433***0327***F27345955***17943174***3623***2877***R2036604710362046504570529⊿R20105**0103**0095***0167***VIF最大值175417861401148618971904D-W186518621858185418331946注:系数已标准化;**表示P<005,***表示P<001;截距未列示,下同

表5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因变量:知识转移因变量:开放式创新模型7模型8模型9模型10模型11模型12模型13企业规模00270042-0003006600640056-0015经营年限0004-003900130032-0071-00850038企业性质00160024-0028-0031-008100010051获得式学习0387***0365***0328***003500400108**0078环境动态性0189***0183***0138***0208***0192***0211***0101**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0097**0095**0069知识转移0308***0301***0299***知识转移×环境动态性0019F529***853***1178***2369***3587***1239***3642R2026103901720295029801010233⊿R20129***0123**00030132***VIF最大值1789180115751621177514861671D-W1921197219071899182419241941H6提出,环境动态性越强,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程度越强。这是被调节的中介效用。参考刘东等[17]的方法,先检验中介效应再检验调节效应。模型7显示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87,p<001);模型9显示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28,p<001);模型10显示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08,p<001),可见知识转移中介效应显著。模型11将开放式创新对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知识转移以及知识转移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进行回归,知识转移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不显著(β=0019,p>005)。环境动态性在知识转移和开放式创新的关系中不起调节作用,H6不成立。

由于H4和H5均得到支持,本文进一步研究环境动态性是否为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即考察获得式学习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是否会通过知识转移来影响开放式创新。此时,先检验调节效应再检验中介效应。首先检验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及其交互项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如模型12所示,交互项回归系数显著(β=0095,p<005);其次,模型8显示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及其交互项对知识转移有显著影响,交互项系数为0097(p<005);最后考察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以及二者的交互项在加入知识转移后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模型13显示,知识转移的系数仍然显著(β=0299,p<0001),而获得式学习与环境动态性交互项回归系数不再显著(β=0069,p>005),这说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知识转移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

环境动态性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即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还会进一步通过知识转移来影响开放式创新。但环境动态性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环境动态性不会明显影响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的正向作用。

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如图1所示,可形象地说明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无论环境动态性是高还是低,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高环境动态性样本组的直线斜率要远远大于低环境动态性的对照组。这说明在环境动态性较高的情况下,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这进一步验证了H5。

4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获得式学习、知识转移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检验环境动态性的作用。结果发现:获得式学习推动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仅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目前还处于模仿阶段,要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式学习非常必要。本文首次检验了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了知识转移、环境动态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第一,考察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获得式学习对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第二,知识转移对开展开放式创新发挥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外部知识获取对开放式创新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视角拓展了相关研究;第三,将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理论相结合,检验知识转移在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获得式学习影响开放式创新的过程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最后,验证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中的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越强,获得式学习的实施效果越好,处于高速动态变化中的企业必须重视获得式学习。

研究结果对企业管理实践有如下启示:第一,企业要高度重视并主动进行获得式学习来推动开放式创新。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组织学习,对于如何从外部获取知识来推动开放式创新不够重视,本文发现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有显著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必须内外并举并进行知识转移。第二,企业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以利于获得式学习,对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中国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获得式学习在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并营造获得式学习的氛围。最后,企业应时刻关注环境动态性的影响。如果环境高速动态变化,获得式学习就更为必要,企业主动有效地将外部知识和技术内化为技术创新人员的知识,开放式创新才能实现。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研究的外部效度可能存在问题;第二,问卷调查仅在重庆、上海、武汉三地实施,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这三个城市是否能作为中国西部、东部和中部的代表尚可推敲;最后,本研究采用截面数据,获得式学习、知识转移发挥作用以及产生效果需要时间,如果能采用纵向跟踪研究将更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采取两年以上的纵向跟踪研究;二是增加样本城市;三是尽可能采取概率抽样。并对中外企业获得式学习和创新进行比较研究。另外,还可以考虑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中其他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影响,以丰富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葛秋萍,辜胜祖 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 科研管理,2011,32(5): 43-48.

[2]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3]彭正龙,王海花,王晓灵. 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研究—基于资源共享度[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4): 35-41.

[4]张峰. 开放式创新实证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5): 52-58.

[5]李雪灵,韩自然,董保宝. 获得式学习与新企业创业[J]. 管理世界,2013,235(4): 94-105.

[6]朱兵,王文平,王为东等. 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 软科学,2010,24(1): 65-71.

[7]卫武,张鹏程,刘明霞. 不同主体层次中组织的知识转移二维结构:前因变量与企业绩效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 108-120.

[8]Zhao Y.,Li Y.,Lee 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2): 293-317.

[9]周文光,黄瑞华. 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利用过程研究[J]. 软科学,2012,145(1): 10-14.

[10]惠青,邹艳.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 软科学,2010,123(3): 8-13.

[11]Leiponen,A.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The Case of Finnish Business Service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5,12(2): 185-204.

[12]陈国权,王晓辉. 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1): 52-59.

[13]Li Y.,Zhang C.,Liu 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s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The Evidence from China[J].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0,57(1): 63-77.

[14]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5]蔡宁,闫春. 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测度: 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 科学学研究,2013,31(3): 469-480.

[16]林亚清,赵曙明. 政治网络战略、制度支持与战略柔性—恶性竞争的调节作用[J]. 管理世界,2013,235(4): 82-93.

[17]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53-590.

(责任编辑:何彬)

由于H4和H5均得到支持,本文进一步研究环境动态性是否为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即考察获得式学习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是否会通过知识转移来影响开放式创新。此时,先检验调节效应再检验中介效应。首先检验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及其交互项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如模型12所示,交互项回归系数显著(β=0095,p<005);其次,模型8显示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及其交互项对知识转移有显著影响,交互项系数为0097(p<005);最后考察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以及二者的交互项在加入知识转移后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模型13显示,知识转移的系数仍然显著(β=0299,p<0001),而获得式学习与环境动态性交互项回归系数不再显著(β=0069,p>005),这说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知识转移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

环境动态性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即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还会进一步通过知识转移来影响开放式创新。但环境动态性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环境动态性不会明显影响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的正向作用。

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如图1所示,可形象地说明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无论环境动态性是高还是低,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高环境动态性样本组的直线斜率要远远大于低环境动态性的对照组。这说明在环境动态性较高的情况下,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这进一步验证了H5。

4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获得式学习、知识转移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检验环境动态性的作用。结果发现:获得式学习推动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仅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目前还处于模仿阶段,要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式学习非常必要。本文首次检验了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了知识转移、环境动态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第一,考察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获得式学习对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第二,知识转移对开展开放式创新发挥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外部知识获取对开放式创新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视角拓展了相关研究;第三,将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理论相结合,检验知识转移在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获得式学习影响开放式创新的过程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最后,验证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中的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越强,获得式学习的实施效果越好,处于高速动态变化中的企业必须重视获得式学习。

研究结果对企业管理实践有如下启示:第一,企业要高度重视并主动进行获得式学习来推动开放式创新。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组织学习,对于如何从外部获取知识来推动开放式创新不够重视,本文发现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有显著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必须内外并举并进行知识转移。第二,企业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以利于获得式学习,对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中国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获得式学习在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并营造获得式学习的氛围。最后,企业应时刻关注环境动态性的影响。如果环境高速动态变化,获得式学习就更为必要,企业主动有效地将外部知识和技术内化为技术创新人员的知识,开放式创新才能实现。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研究的外部效度可能存在问题;第二,问卷调查仅在重庆、上海、武汉三地实施,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这三个城市是否能作为中国西部、东部和中部的代表尚可推敲;最后,本研究采用截面数据,获得式学习、知识转移发挥作用以及产生效果需要时间,如果能采用纵向跟踪研究将更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采取两年以上的纵向跟踪研究;二是增加样本城市;三是尽可能采取概率抽样。并对中外企业获得式学习和创新进行比较研究。另外,还可以考虑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中其他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影响,以丰富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葛秋萍,辜胜祖 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 科研管理,2011,32(5): 43-48.

[2]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3]彭正龙,王海花,王晓灵. 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研究—基于资源共享度[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4): 35-41.

[4]张峰. 开放式创新实证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5): 52-58.

[5]李雪灵,韩自然,董保宝. 获得式学习与新企业创业[J]. 管理世界,2013,235(4): 94-105.

[6]朱兵,王文平,王为东等. 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 软科学,2010,24(1): 65-71.

[7]卫武,张鹏程,刘明霞. 不同主体层次中组织的知识转移二维结构:前因变量与企业绩效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 108-120.

[8]Zhao Y.,Li Y.,Lee 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2): 293-317.

[9]周文光,黄瑞华. 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利用过程研究[J]. 软科学,2012,145(1): 10-14.

[10]惠青,邹艳.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 软科学,2010,123(3): 8-13.

[11]Leiponen,A.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The Case of Finnish Business Service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5,12(2): 185-204.

[12]陈国权,王晓辉. 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1): 52-59.

[13]Li Y.,Zhang C.,Liu 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s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The Evidence from China[J].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0,57(1): 63-77.

[14]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5]蔡宁,闫春. 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测度: 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 科学学研究,2013,31(3): 469-480.

[16]林亚清,赵曙明. 政治网络战略、制度支持与战略柔性—恶性竞争的调节作用[J]. 管理世界,2013,235(4): 82-93.

[17]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53-590.

(责任编辑:何彬)

由于H4和H5均得到支持,本文进一步研究环境动态性是否为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即考察获得式学习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是否会通过知识转移来影响开放式创新。此时,先检验调节效应再检验中介效应。首先检验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及其交互项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如模型12所示,交互项回归系数显著(β=0095,p<005);其次,模型8显示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及其交互项对知识转移有显著影响,交互项系数为0097(p<005);最后考察获得式学习、环境动态性以及二者的交互项在加入知识转移后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模型13显示,知识转移的系数仍然显著(β=0299,p<0001),而获得式学习与环境动态性交互项回归系数不再显著(β=0069,p>005),这说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知识转移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

环境动态性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即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还会进一步通过知识转移来影响开放式创新。但环境动态性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环境动态性不会明显影响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的正向作用。

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如图1所示,可形象地说明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无论环境动态性是高还是低,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高环境动态性样本组的直线斜率要远远大于低环境动态性的对照组。这说明在环境动态性较高的情况下,获得式学习对知识转移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这进一步验证了H5。

4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获得式学习、知识转移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检验环境动态性的作用。结果发现:获得式学习推动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仅在获得式学习和知识转移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目前还处于模仿阶段,要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式学习非常必要。本文首次检验了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了知识转移、环境动态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第一,考察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获得式学习对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第二,知识转移对开展开放式创新发挥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外部知识获取对开放式创新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视角拓展了相关研究;第三,将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理论相结合,检验知识转移在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获得式学习影响开放式创新的过程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最后,验证环境动态性在获得式学习与知识转移中的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越强,获得式学习的实施效果越好,处于高速动态变化中的企业必须重视获得式学习。

研究结果对企业管理实践有如下启示:第一,企业要高度重视并主动进行获得式学习来推动开放式创新。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组织学习,对于如何从外部获取知识来推动开放式创新不够重视,本文发现知识转移对开放式创新有显著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必须内外并举并进行知识转移。第二,企业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以利于获得式学习,对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中国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获得式学习在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并营造获得式学习的氛围。最后,企业应时刻关注环境动态性的影响。如果环境高速动态变化,获得式学习就更为必要,企业主动有效地将外部知识和技术内化为技术创新人员的知识,开放式创新才能实现。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研究的外部效度可能存在问题;第二,问卷调查仅在重庆、上海、武汉三地实施,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这三个城市是否能作为中国西部、东部和中部的代表尚可推敲;最后,本研究采用截面数据,获得式学习、知识转移发挥作用以及产生效果需要时间,如果能采用纵向跟踪研究将更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采取两年以上的纵向跟踪研究;二是增加样本城市;三是尽可能采取概率抽样。并对中外企业获得式学习和创新进行比较研究。另外,还可以考虑获得式学习与开放式创新中其他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影响,以丰富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葛秋萍,辜胜祖 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 科研管理,2011,32(5): 43-48.

[2]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3]彭正龙,王海花,王晓灵. 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研究—基于资源共享度[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4): 35-41.

[4]张峰. 开放式创新实证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5): 52-58.

[5]李雪灵,韩自然,董保宝. 获得式学习与新企业创业[J]. 管理世界,2013,235(4): 94-105.

[6]朱兵,王文平,王为东等. 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 软科学,2010,24(1): 65-71.

[7]卫武,张鹏程,刘明霞. 不同主体层次中组织的知识转移二维结构:前因变量与企业绩效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 108-120.

[8]Zhao Y.,Li Y.,Lee 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2): 293-317.

[9]周文光,黄瑞华. 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利用过程研究[J]. 软科学,2012,145(1): 10-14.

[10]惠青,邹艳.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 软科学,2010,123(3): 8-13.

[11]Leiponen,A.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The Case of Finnish Business Service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5,12(2): 185-204.

[12]陈国权,王晓辉. 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1): 52-59.

[13]Li Y.,Zhang C.,Liu 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s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The Evidence from China[J].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0,57(1): 63-77.

[14]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5]蔡宁,闫春. 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测度: 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 科学学研究,2013,31(3): 469-480.

[16]林亚清,赵曙明. 政治网络战略、制度支持与战略柔性—恶性竞争的调节作用[J]. 管理世界,2013,235(4): 82-93.

[17]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53-590.

(责任编辑:何彬)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知识转移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开放式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结盟能力与开放式创新模式耦合机制研究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开放式创新下的专用性知识获取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