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浅析
2018-02-14陈培榕
◎ 陈培榕
(福建省泉州市食品药品执法支队洛江大队,福建 泉州 362000)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飞跃,农村在娶妻、生子、祝寿等各种红白喜事和敬老扶弱等慈善活动中举办大规模集体聚餐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但现实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又有一些实际的困难,现就结合工作中一些实际的做法,谈一些笔者的观点。
1 监管人员情况
洛江分局现有在编监管执法人员21人,除去行政、审批、后勤、产假的,实际在岗参与一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仅14名。2017年共受理行政许可办件1 948件,参与现场核人数1 000多人次,办案45起,参与办案的人数500多人次,处理群众举报投诉53件,巡查生产经营户总数超过10 000家次,出动的监管执法人员超过3 000人次,监管人员工作中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
2 监管对象情况
辖区内有三镇一乡两街道、85个村(社区),面积382 km2,南北相距近60 km,常住人口18万人,外来人口10万人。现有3 510家监管服务对象,其中,食品生产企业有26家、食品流通企业有2 064家、餐饮经营户1 308家、药品生产企业1家、药品流通企业44家、药械流通企业63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4家。
3 农村聚餐监管对象情况
辖区实际常驻农村户口的有超过10万人。2017年,洛江分局大力开展集体聚餐登记制度,发动了协管员、网格员,仅登记了300多场的集体聚餐,不到实际的10%。实际参与监管100多场,出动了监管执法人员80多人次。所以,农村集体聚餐存在监管盲区,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4 存在问题
4.1 监管人手不足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辖区面积地域广、人口多,又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有一部分城中村,人数素质相对较低,而且流动性强,易滋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相对于监管工作,人手相对不足。
4.2 安全意识薄弱
农村宴席举办人认为聚餐是自己家的事,对于报监管部门备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于自家办宴席有过度的自信,认为采买用料都在自家办理,肯定不会有事,而且承办宴席的人员基本上自己的乡村或者熟悉的人,认为没必要备案。
4.3 宴席承办要求低
农村宴席承办者的入门要求很低。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靠着平时在家煮饭自学成才或者跟着办过几回宴席,积累一点经验,或者是纯粹为了赚钱,几个人随便搭个伙,就敢承办宴席,平时也只是把食物煮透,放些调味品,食品安全意识较弱。
4.4 农村聚餐流动性强
农村的聚餐并不是长期经营,没有固定场所,所以宴席承办人通常也是流动的,有的平时并没有从事餐饮服务工作,只是临时兼职。部分宴席承办人没有健康证,也没有临时体检,如果有传染病源,很容易感染到食物,如果是不用加热的卤菜或凉菜,或者加热不彻底,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4.5 加工场所条件简陋
大多数的农村聚餐中,宴席举办人的家里并没有举办大型宴席的设备和场地,如没有合适的冷藏保存设施,防蝇、防鼠、防尘等措施缺乏,食物易腐败变质和受到污染,场地也是临时搭棚,防用电用火的安全隐患较多。
5 建议与对策
5.1 健全监管机构,强化监管责任
①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区域监管责任制,确定乡镇、村居行政负责人的为辖区农村聚餐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确保各地的农村聚餐登记制度落到实处,持续加强对农村聚餐的登记、报告、检查、指导。②充分利用城乡综治网格平台,把食品安全工作充分融入综治管理平台,建立社会共治体系,充分发挥综治网格员熟悉村情民意的优点,确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5.2 加强宣传评比,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农村聚餐承办者公示平台,并每年开展“年度最佳厨师”评选,可以通过微信投票平台评选,奖优推优,推动流动厨师不断进步,自觉参与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把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和参与者发展成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者,逐步完善农村聚餐食品安全宣传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变人民群众多年来的食品安全错误观念。
5.3 加强厨师管理,鼓励持证上岗
发动鼓励辖区内所有流动厨师参与登记备案,该制度采取自愿、免费原则,仅用于登记备案管理,并不是资质认证或从业资格限制,可以凭证参与监管部门组织的有关食品安全活动、免费办理健康证。定期举办免费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对农村流动厨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强化他们的食品安全责任人意识。
5.4 建设集体聚餐加工点
在辖区内,选取若干个条件较好的社区,把公共场所的合适区域改造成封闭式的厨房操作间,增加固定的操作台、炊具、洗菜池、洗肉池、洗碗池以及留样冰箱等设备,指定相对固定的管理人员,张贴悬挂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项等材料。结合新农村建设,有效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场所,逐步推动农村集体聚餐进入固定场所经营,并持续改善经营环境和条件。
5.5 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由政府出资为辖区内各个乡镇街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为因在农村聚餐中受到食品安全事件造成身体健康损害的人依法提供经济赔偿,政府为群众饮食安全提供托底保障政策。积极鼓励保险企业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