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与诊治措施
2018-02-13刘伟玉刘秀超
刘伟玉, 刘秀超
(1.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2.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农业畜牧兽医局,154600)
猪沙门氏菌病也叫做猪副伤寒,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属细菌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常见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变种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1 流行特点
猪只通常在潮湿多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通常呈散发性或者地方性流行。猪群饲养管理较好,且没有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时,基本不发病,即使发病,也呈散发性;反之呈地方性流行。任何年龄的猪只都能够发病,其中小猪的发病率要高于成年猪。一般小于6月龄的仔猪容易发病,尤其1~4月龄更容易发生。妊娠母猪患病后通常会发生流产。饲养环境脏乱、过于潮湿,堆积过多粪便,饲养密度过大,饲料和饮水品质较差,长距离运输过程中气候恶劣和感染病毒和体内寄生虫,以及新引进猪只没有采取隔离检疫等,都能够诱发该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型,通常是发病初期的幼龄仔猪感染,患病仔猪表现出体温升高,结膜发炎,食欲完全废绝,腹泻,机体快速衰弱,常在几天内死亡。另外,因血液循环障碍和心脏衰弱,病猪临死前耳部以及躯体下部皮肤变成蓝红色。当病猪呈亚急性经过,表现出体温间歇性升高,交替发生腹泻和便秘,食欲减退,增加饮水,机体快速消瘦,且大部分伴有肺炎症状。慢性型,通常是较大日龄的仔猪感染,表现出贫血,机体严重消瘦,皮肤变灰,出现皱褶,且皮肤上通常会存在痂状湿疹,即痘状疹。
3 实验室检查
3.1 涂片镜检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肾脏分别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都能够看到集簇状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但着色不均,长为1~2.5μm,宽为0.4~0.6μm,菌体两端钝圆,周边生有鞭毛,可自行运动,但不会形成芽孢和荚膜,与沙门氏菌的特征相符。
3.2 细菌培养
将病料分别在肉汤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SS琼脂、、麦康凯琼脂上接种,置于37℃下培养24h。结果发现有菌体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使其均匀浑浊,且管底存在灰白色沉淀物;普通营养琼脂上长出半透明的圆形菌落,直径在2mm左右,呈灰白色,稍微凸起,表面光滑;麦康凯琼脂上长出圆整的细小菌落,呈无色透明状,表面光滑;SS琼脂上长出中心呈黑色的菌落。挑取典型菌落,三糖铁斜面培养基中穿刺,接着在斜面上划线接种,37℃培养24h,培养基斜面成红色,而底层成黄色,且存在气泡,即产气产酸。
4 类症鉴别
4.1 猪痢疾
相同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病猪均可发生腹泻,排出混杂粘液和血液的粪便,后期会混杂脱落的肠膜碎片,机体日渐消瘦。区别是感染猪痢疾猪只的体温通常没有升高,往往伴有腹痛症状,排出的粪便中一般是含有胶胨样的半透明凝血块。
4.2 猪传染性胃肠炎
相同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均升高,发生腹泻,排出黄色、绿色的粪便,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病。区别是猪传染性胃肠炎通常在冬季发生,且大于5周龄的猪只较少死亡,发病初期出现短暂的呕吐,排出混杂凝乳块的水样粪便,通常呈白色、绿色或者黄色。
5 防控措施
病猪每天可使用按50~100 mg/kg土霉素和5~15 mg/kg新霉素,分成2~3次口服,连用3~5d后,用量减半,再连用4~7d,并配合静脉注射40~60mL 25%葡萄糖注射液和25mL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次。也可按20~40mg/kg.bw使用磺胺嘧啶(SD)或者磺胺甲基异口恶唑(SMZ),再添加 2~4mg/kg.bw甲氧苄氨嘧啶(TMP),混合均匀后分成2次口服,连用7d。还可按70mg/kg.bw口服复方新诺明(SMZ-TMP),注意首次用量加倍,连用3~7d。
在日常管理中,最好在同一生长间和育成间饲养相同来源和年龄段的猪只,并尽量采取全进全出制。尽可能避免发生应激,控制猪群饲养密度合理,保持猪舍干燥、温度适宜、舒适,且通风良好。对容易发生地方流行性疾病的地区,要改善环境以及饲养设施、工具。另外,猪只可适时免疫接种霍乱沙门氏菌减毒活疫苗,一定程度预防全身性沙门氏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