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结肠型巨结肠25例临床分析
2018-02-13刘智文陶强陶俊峰杨文萍甘亮陈快张守华徐红艳
刘智文 ,陶强 ,陶俊峰 ,杨文萍 ,甘亮 ,陈快 ,张守华 ,徐红艳
(江西省儿童医院,1.新生儿外科;2.病理科,南昌 330006)
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一种以肠道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在婴幼儿的发病率约为1/2000-1/5000[1]。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缺如导致相应肠管出现蠕动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胎粪排出延迟、便秘、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严重者出现消化道穿孔。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TCA)其病变肠管累及整个结肠,占所有先天性巨结肠的 5%-10%[2,3],因发病率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少,缺乏统一的治疗原则,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5例全结肠型巨结肠的临床资料,为今后全结肠巨结肠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全结肠型巨结肠患儿25例,所有患儿均经过手术及病理确诊,其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入院年龄18.9d(1-81d)。患儿出生时体重(3.4±0.46)kg,入院时体重(2.17±0.52)kg。 随访通过电话、微信以及门诊就诊随访,术后至少随访1年,扩肛患儿以及造瘘患儿每月至少一次回访信息。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所有患儿均有胎粪排除延迟、排便量减少以及腹胀、呕吐等症状;其中1例患儿腹部高度膨隆,腹部立位片提示空腔脏器穿孔,中毒性休克3例。以上患儿入院考虑先天性巨结肠或合并小肠结肠炎,其中外院诊断巨结肠并行造瘘1例。
1.3 手术方法 本组患儿有23例行肠造瘘术,其中有18例造瘘3-6个月行关瘘术+巨结肠根治术,其中1例在外院行造瘘术后,3个月后在我院行关瘘术+巨结肠根治术,6例因造瘘术后反复发作小肠结肠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死亡;2例行一期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方式为开腹Rehbein术;1例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行Soave术,其余手术方式均为开腹Rehbein术。根治术时年龄2.8-12个月平均5.65±2.45个月。在根治术前有4例因造瘘口严重脱垂,再次行手术;3例因严重营养不良致切口裂开,行减张缝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冰冻以及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全结肠巨结肠。在25例病例中,存活19例(76%),死亡6例(24%)。死亡原因分别为:在造瘘术后有5例因反复发作小肠结肠炎、严重营养不良、中毒性休克等原因导致死亡;有1例在造瘘术后出现全结肠坏死导致死亡,考虑为血栓形成致全结肠坏死。患者肠造瘘术后及根治术后均定期回医院随访或电话随访。在造瘘术后随访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造瘘口周围皮炎18例,营养不良10例,小肠结肠炎12例,水电解质紊乱11例,造瘘肠管脱出7例,切口感染6例,切口裂开3例(再次行手术治疗)。
根治术后患儿在半年内常规扩肛治疗,每日两次,每次5-10min,期间常见并发症为便秘、解稀便以及小肠结肠炎,分别为8例(32%),6例(24%)以及6例(24%)。便秘患儿一般2-4d解一次大便;解稀便患儿一般8-20次/d,随着时间的延长,患儿排便功能逐渐恢复。
3 讨论
3.1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全结肠型巨结肠与常见型、长段型等巨结肠相比,往往症状较重,较早出现消化道穿孔、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情况,一般需要行造瘘手术[4,5]。本组患儿入院时有 20例(80%)是新生儿,其余6例也均在3个月内发病;除2例行一期根治术外,其余均行造瘘术。全结肠型巨结肠在术前较难与其他类型的巨结肠相鉴别,均有胎便排出延迟、腹胀、便秘等表现,腹部平片都提示低位肠梗阻[6]。下消化道造影可能对鉴别有所帮助,理论上全结肠巨结肠在造影中显示整个结肠细小、短缩,结肠袋消失,回盲部位置高,钡剂宜返流入回肠,有时可见末端回肠呈漏斗状,漏斗状肠管近端回肠扩张,阑尾易显示,24h排钡试验可见全结肠巨结肠残留更多的钡剂[7,8]。但是因为患儿在早期往往腹部高度膨隆,并发小肠结肠炎,感染症状重,往往无法完成全面检查就行急诊手术或者因全身状况,使得检查条件不允许。本病需与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鉴别。
3.2 术前准备 以消化道穿孔入院的患儿症状往往较重,术前予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后,立即手术,手术方式为回肠末端造瘘术。以小肠结肠炎为表现的患儿常常伴有发热、呕吐、腹部高度膨隆,部分患儿会有腹泻等症状,入院后立即予清洁灌肠、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等处理,入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则予手术治疗。在清洁灌肠时,需注意因结肠痉挛、细小,肛管插入时有一定阻力,此时操作应轻柔,尤其在生后1周内的小儿,要避免医源性消化道穿孔,若发现注进结肠的盐水与排出的量不符、腹胀加重、患儿突然呼吸困难、面色青灰,要停止灌肠,此时考虑结肠穿孔。如果腹部高度膨隆,患儿症状中,可在上腹部用针穿刺腹部,吸出腹腔内气体,改善一般情况后积极手术。
3.3 治疗方式 与常见型巨结肠相比,全结肠型巨结肠患儿病情更严重,治疗困难,手术难度大,死亡率也高[9]。以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症就诊的患儿,特别是新生儿,处理穿孔肠管后,术中还应仔细探查全结肠情况,术中所见回肠末端肠管扩张、结肠形态细小、僵硬或苍白等异常表现时,应做肠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在多处肠管取组织。全结肠型巨结肠手术,文献报道有多种术式,目前常用的有保留部分结肠的Martin术,Boley术,改良Duhamel、改良 Soave、Martin、Rehbein 术等方法,目前,各种手术方法均缺乏大量长期随访资料,术后并发症与所实施的手术方法相关[10-12]。全结肠巨结肠一般在确诊后立即做回肠末端,存在正常神经节细胞处行双腔造瘘术,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抗感染等,3-6个月后再行根治术。本组25例患儿中有23例行造瘘术。肠造疹术后常见并发症有造疹口周围皮炎、水电解质紊乱、小肠结肠炎、肠管脱垂、营养不良、腹壁、切口感染、败血症等。确诊后是否一期行根治术尚存在争议,Basnet等[13]认为早期确诊全结肠巨结肠后,鉴于二期手术存在诸多并发症并且增加患儿医疗负担,造瘘护理困难,可早期行一期根治术。因全结肠巨结肠患儿出现腹胀、小肠结肠炎等症状早并且严重,一般情况较差,即使术前经过清洁灌肠、抗感染、禁食等对症处理,效果也往往不满意,难于满足一期手术条件,本组患儿仅有2例病例行一期根治术。本组研究亦发现在行造瘘术后早期并发症较多,后期往往恢复比较顺利,可能与早期患儿感染较重,营养差,全身情况不良有关。后期患儿经过进食等加强营养,并发症逐渐减少。因本组仅有两例行一期根治术,病例数量太少,其尚无足够治疗经验。
3.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禁食、置胃管减压,抗感染、静脉营养,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2周行肛诊,了解吻合口情况,并从2-3周开始每日坚持扩肛,持续6个月[14]。要教会家长扩肛的方法,以免发生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定期复查,指导治疗,注意喂养,如出现小肠结肠炎、粘连性肠梗阻等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