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体会
2015-10-25鲁岩
鲁 岩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 开封 475000)
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体会
鲁 岩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 探讨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26例患者,对其进行良好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观察患者置管情况、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护理,本组26例患者无1例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为100%,患者带管时间平均为(4.3±0.6)个月,3例患者出现早瘘口皮肤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占11.5%。结论 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患者经采用良好的健康宣教和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经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并采取对应的积极处理措施,可确保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成功进行,良好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有效保证。
X线;经皮胃造瘘术;护理
经皮胃造瘘术(PEG)为创新的造瘘技术,其操作便捷,通常可于床边局麻下进行,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也无需进行外科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接受度高及创伤小等优势[1]。经皮胃造瘘术主要是用于为吞咽困难者,或者丧失吞咽功能的患者提供长期肠内营养的途径[2],其严谨的护理措施可利于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开展,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效果,为使经皮胃造瘘术更为安全有效的服务于临床,本文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进行了分析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5例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年龄为50~70岁,平均年龄为(53.2±4.7)岁。患者的疾病类型中,有5例患者为食管癌颈段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3例患者为吞咽困难的上咽癌患者,3例为进行鼻饲管营养之后发生吸入性肺炎患者,4例为自行要求提供生活质量的患者,3例为肺癌脑转移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本组25例患者在成功置入鼻饲管之后,均进行60 d的鼻饲营养,无1例发生吸入性肺炎,25例患者全部药物进行胃造瘘术。
1.2方法: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常规护理,在患者进行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之前,应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如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则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患者可了解进行经皮胃造瘘术的目的、手术的方法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同时,应告知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如腹胀、腹痛及恶心等不适症状,指导患者采用深呼吸等方式进行缓解。在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介绍,使患者可掌握配合置管的方法,以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缓解所产生的紧张及恐惧等心理。嘱咐患者在进行手术前的8~12 h禁食。意识清楚的患者严格按照医嘱予以适当的镇静剂地西泮。如患者佩戴活动性假牙,则在进行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前的1 h,严格遵守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给药途径为静脉输注。②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对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手术要点进行掌握,以进行良好的手术配合。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确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如患者出现呛咳,或者出现发绀等症状时,应及时告知医师以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可通过吸痰、给氧等方式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以利于造瘘术的顺利进行。③术后护理,患者完成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之后,护理人员应对其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对患者的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进行定时的观察,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和呼吸进行定时的测量直至平稳,通常为间隔30 min测量1次,定期测量患者体温,通常为间隔4 h进行测量1次,注意患者术后部分可出现吸收热的现象,但患者体温如超过38 ℃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通告,并查看患者早瘘口情况,检查其是否出现渗血、敷料脱落、感染及管周漏液等情况。一旦患者出现早瘘口渗血渗液等情况,则应对其敷料进行及时的更换,并对饲养管周围进行清洁,对早瘘口的皮肤进行清洁时,可采用75%酒精棉球进行擦拭。注意定期更换患者造瘘口处的药物以避免出现感染等情况。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饲养管的情况进行观察,妥善固定,以防止出现饲养管向内移位的情况。④饮食护理,在患者进行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24 h之后,可经饲养管注入对比剂,以对患者饲养管的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如饲养管是否通畅,是否出现腹腔瘘道等情况。如患者的饲养管为通畅且无漏出发生,则应予以患者生理盐水,使用剂量为100 mL,使用方法为经饲养管注入。如患者未出现腹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则可予以患者营养要素饮食,使用剂量为100 mL,使用时间为间隔2 h给予1次,使用方法为经PEG管注入。进行手术48 h之后,可给予患者全量流质,使用剂量为200~250毫升/次,使用时间为间隔2 h给予1次,使用方法为经PEG管注入。进行手术72 d后,可予以患者半流质饮食,或者给予患者食物碎块,使用方法为经PEG管注入,注意每天的使用总剂量应为1500~2000 mL。由于饲养管比较粗且短,在进行过量快速管饲时,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胃扩张,进而引发反流,造成吸入性肺炎产生,因此,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每次的管饲量不超过250 mL,每次使用时间不低于10 min。⑤进行PEG管周围皮肤的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后的第1天,可将PEG管口的敷料进行去除,同时对其进行清洗,清洗可选择0.5%过氧化氢溶液。在患者进行手术后的72 h,可对PEG管的外口进行擦洗,擦洗可选择生理盐水,注意应使患者早瘘口周围的皮肤保持干燥以避免出现皮肤感染等情况。⑥PEG管护理,注意观察患者饲养管情况,严防出现脱落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说明,使患者可了解到保护饲养管的重要性,确保PEG管保持通畅并严防脱管。在每次注入食物之后,均应对饲养管进行冲洗,冲洗可采用温开水,使用剂量为20~30毫升/次。如患者需要进行灌药,则应将药物进行充分捣碎,在进行溶解之后方可进行注入,同时,应采用适量的温开水对饲养管进行冲洗。增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指导,使其可掌握正确的PEG管使用和护理的方法。
2 结 果
经护理,本组26例患者均成功置管,置管成功率为100%,患者的置管时间为2~6个月,平均为(4.3±0.6)个月,经随访,26例患者术后体质量与术前相较均有所增加,平均增加4 kg,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护理效果观察
本组3例患者在进行手术后30 d左右,沿着其饲养管道,可见早瘘口出现少量渗液,且周围具有炎性反应,患者皮肤出现疼痛和红肿等情况,经予以患者局部清创换药,对饲养管周围进行消毒之后,患者炎症消退,消毒使用碘伏,消毒时间为连续5 d。
3 讨 论
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PEG)为临床重要的肠内营养手段,其与肠外营养相较,具有操作简捷、安全性高与更为符合生理的优势[3-4]。经皮胃造瘘术不精可有效预防肠源性感染,同时可有效维持患者肠道功能。PEG与传统的胃管鼻饲相较,可避免患者手术进行胃与空肠造瘘的损伤,进而达到预防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发生鼻咽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主要是应用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经口进食,或者胃肠道功能丧失需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报道显示[5-6],做好实行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术前准备工作,熟练掌握造瘘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医护之间密切配合的方法,实施严谨的护理措施,可使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更加具有安全性,并更为有效的应用于临床之上。在本组研究中,26例患者经护理,全部手术成功,26例患者中3例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感染,且经对症处理之后得到有效控制,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在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开展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7]。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给予的营养物质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其与鼻胃管相较效果显著较好,但在实施该技术的过程中,要求动作敏捷、轻柔与操作熟练,其不仅需要医护配合具有较高的默契度,且需要进行严谨的护理措施,才可确保改技术成功完成。综上所述,做好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术前护理,重视患者喂饲、导管与造瘘口的护理,为确保肠内营养获得成功的关键,其不仅操作简捷,且保留时间较长,患者的术后护理也较简单。进行良好的X线监视下经皮胃造瘘术护理可促使患者营养恢复,延长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真正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1]熊芸,姚丽,刘玉珍,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11,26(14):60-61.
[2]赵红,姚平波,苏华,等.引导性音乐想象技术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术前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39-40.
[3]柴守霞,李亚玲,张东云,等.集束化策略在经皮胃造瘘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5):426-428.
[4]凌峭.集束化干预在超高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3):1521-1523.
[5]谭月英,徐慰婕,毛红梅,等.消化道肿瘤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行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4):523-524.
[6]秦淑琴.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6):25-27.
[7]薛阳阳,张一丹,杜瑾,等.高龄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780-781.
[8]黄润全,黄植强,杨育如,等.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操作的意外情况及并发症处理[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4):394-397.
R473.6
B
1671-8194(2015)21-02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