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服务雄安新区精准就业培训研究

2018-02-12胡丽明崔鹏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9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中职学校

胡丽明 崔鹏

摘 要:2017年4月1日,国家设立雄安新区,雄安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民众“未来干什么,怎么干”。当前雄安新区存在着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足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建设的高要求与当地民众就业技能不高之间的矛盾、被征地农民再就业与就业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群众就业能力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中职学校的精准职业培训与这些矛盾有着极高的契合度,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实践培训经验,又為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两相结合,助推中职学校精准培训和服务就业,其最终实现的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与国家大事。

关键词:中职学校;雄安新区;精准就业

雄安新区的建设工作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培养适合的人才,是雄安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础和力量保障。目前雄安新区的总人口有126.9万人,其中有40%的民众需要转型就业,其成败与否关系到民生之本与执政之基,是雄安稳定发展的基石。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针对雄安新区的建设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准的设计,因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雄安新区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

(一)产业结构

雄安新区承接和疏散非首都功能,包括七大任务:第一,建设绿色智慧新城,第二,打造优美生态城市,第三,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第四,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第五,构建快捷高效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第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第七,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这些工作涉及到制造业、物流业、教育业、医疗业、公共服务业等。除此以外,新一代信息产业,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也会助推雄安新区建设。

(二)人才需求

雄安新区的产业结构会直接改变雄安新区的人才需求结构。截至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区自管控以来,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赋闲人员共计9.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29万人,农村选择性动态赋闲人员1.36万人。从雄安的产业结构分析来看,绿色生态产业、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是重中之重,占据了整个人才需求的40%以上,高端人才占20%左右,其余的40%人才需求会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技能培训来实现供给。

二、雄安新区精准就业培训的困境

在新区的建设中,如何促进当地民众进行职业的转化是一个不能规避的问题。职业培训是一个便捷的通道,但是达成培训的目的,目前存在一些困难。

(一)就业需求与就业意愿的困境

新区在精准就业培训上首先面临的困境,来自于当地失地农民的思想观念,而且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村民认为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征用了,认为就业问题应由政府解决,等靠思想严重、自主创业寥寥。当然也有极少数创业成功的村民,他们会成为 “榜样”,导致从事相同或相关创业活动的人陡增,失去了职业的创新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困境

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新区的产业结构必然会进一步优化与生机。区内现有第一产业的比重会减少,第二产业的是挑战主体,传统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锐减,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就业吸纳群,是未来就业的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对原有从业者带来挑战,甚至直接失业。

(三)政府主导就业的困境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受到政治力量的推动,这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与社情。这就决定了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行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内容也要受到政府的控制。从个体角度来看,这是农民职业的转换,但是从社会层面来看,这实际上是政府的决策行为。政府对职业技能的培训,决定了它不可能满足所有农民的就业需求,简而言之就是达不到精准就业培训。这是由客观和主观两部分原因构成的。客观原因是政府的精力与财力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培训的覆盖范围是有限的,既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失地农民,也不可能增加多样的培训内容。深圳和浦东的经验告诉我们,培训如果只是作为一种补偿的手段,是无法和新区设立的战略意义相匹配的。

由此可见,精准就业培训的背后是一连串问题的累加,解决当下雄安就业之痛和转型之迫的最佳方式必须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利用好保定当地中职学校。

三、中职学校服务雄安新区精准就业培训的途径

2018年,雄安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计划是“两个十万”、“三个千名”。即培训新区群众十万人次、多渠道实现新区群众十万人就业;培养帮扶不少于一千名“创业新星”;鼓励不少于一千名新区适龄青年就读有品质的职业院校;鼓励入驻新区的企业吸纳不少于一千名新区将就业大学生就业。这个计划将就业群体进行了有效的划分,使就业人员都“学有所归”。

(一)更新理念,宏观布局就业

教育培训理念的现代化是实现雄安新区精准就业培训的前提条件。以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必须紧紧贴合雄安新区的重点建设任务,以雄安的功能定位决定自己的教育定位,以雄安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导职业教育的创新共享,一方面找到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善于主动的利用教育的资源,把对当地居民的职业转换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到现代化的“车道”上,立德树人和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是新时代教育在就业培训上的基调;“三业相加”(职业+产业+就业)与“三户模式”的结合是一种尝试,意在顺利实现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让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实现就业,也稳定了新区的人力资源。

(二)多元协同,提供合作平台

目前,新区制定的培训计划对原住民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如河北建设集团与容城创一职业培训学校共培训了120名新区绿化工,但是,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就业缺口仍很巨大。目前的培训人才只能起到缓解的效果,无法完成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下,雄安新区的战略计划必须落实到精准就业培训上,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教学和实训环节做到资源的共通共享,让雄安能够“借助东风好发力”,完成原住民的职业转型,也为吸纳各地人才广开路径。

(三)构建体系,培育优质人才

新区的建设只有建立符合当下雄安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应和就业之间的矛盾。目前,精准就业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综合素质堪忧。建立培育体系,实际上是为人才和市场之间嫁接起一个桥梁,让行业、企业都能参与到协同育人体系中。实现学校供应和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具体来说,构建体系要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中职学校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应该共同建立一个合作委员会,三个主体各占委员人数和决策权的1/3,共同制定精准就业的培训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第二步,针对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现实要求,开展应用性的研究,带动创新型人才培育工作,让体系变得灵活而富有弹性,能够和市场的对接紧密。第三步,开发建设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的劳动在未来二十年就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要想在保证精准就业的同时稳定就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上文所提到的“精工细作”其中蕴含的是“工匠精神”。培训的过程中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就要强调职业道德的输入,把技能、技艺和技德统一在一起,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就业人才。

(四)创新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力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雄安地处的保定地区从目前来看,以笔者所在的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为例,各个专业的配置和雄安新区建设的要求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师队伍可以建立双向聘用、跨区流动的机制。这里所指的双向聘用,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不同学校的教师,只要是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能够很好地完成精准就业培训工作,就可以跨区跨校聘用;第二层含义是,职业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制度,主动的向入驻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其他高技能人才发出聘请书,真诚的邀请他们进入学校、进入原著民的培训地进行培训。简而言之,就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本研究為河北省社会保障课题,研究过程让课题组成员深刻感受到雄安新区建设的战略意义,雄安新区和中职学校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通过提高当地民众的就业技能,带动整个地区民众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具备世界标准的新区。

参考文献

[1] 高伟峰.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雄伟.职业、就业、创业[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7.

[3] 杜雯翠,江河.雄安新区国际环保标杆建设的机遇、挑战及路径[J].环境保护,2017(12).

[4] 耿晓,张茜.雄安新区发展需要“标准化”支撑[J].共产党员(河北),2017(23).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中职学校
认清建设雄安新区的根本战略意图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