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
2018-02-12莫美玉
莫美玉
摘 要:纵观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仍以写作技巧教学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内容的点拨,从而使得学生的写作缺乏真实性、丰富性与逻辑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写作内容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采取生活化写作教学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只有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才会日益丰富,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写作;语文
在语文学科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中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对于语文写作存在着一定的抗拒与畏惧心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小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头脑空白,无从下手。对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还能够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一)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当今社会下,任何文学创作的源泉都来自生活,大到文学作家文章写作,小到小学生的作文写作。对此,对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写作来说,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收集各种写作素材。
比如,笔者布置以《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为主题让学生写作时,就需要带领学生前往动物园让学生观察动物的样貌、种类以及生活特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记录自身的想法。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感受的分享,并加以评价与鼓励,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体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通过体验生活丰富学生情感
在当今教育环境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教师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让学生不断体会生活的魅力,体会生活的乐趣。只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语文写作才能够朝着具备真实情感、有内涵的方向发展。
比如,学校在植树节组织小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让小学生亲手种下幼苗,小学生才能够进一步感受幼苗到参天大树的不容易。同时,还能够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意识,进而让小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随后,笔者会布置以《植树感受》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写作,而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植物活动之后,小学生的写作将不只是學生的植物活动过程,而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写出自身保护环境的意愿。基于此,通过体验生活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小学生的写作更有内涵,更有思想深度。
二、采用适当方式,唤醒学生生活体验
(一)游戏活动
爱闹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师要在写作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活化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举办主题式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将自身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比如,笔者在举办《鸡蛋浮起来》主题写作活动过程中,会为每位学生分发一颗鸡蛋与一杯水,让学生将鸡蛋放到水杯中,在学生的注视下,鸡蛋慢慢地落到杯底。此时,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够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呢?每个人写下自己的答案。”随后,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并写下了自己认为对的答案。接着我将一些食盐放进水杯里,学生发现随着盐量的增多,水越来越白,鸡蛋慢慢地向上浮起。此时此刻,问题的答案被揭晓。在整个游戏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会感觉到神奇,那么这时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这个主题式游戏活动过程写一篇文章。如此,在生动的游戏引导下,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同时,一些学生对“为什么加入盐鸡蛋会浮起来”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由此在课下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解决该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故事演讲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那么我会在语文写作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轮流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学生所讲述的故事,则主要来源于生活。
比如,学生可以讲家中发生的情感故事,电视中发现的新奇故事,上学路上发生的危险故事等。如此,在生活小故事的讲述中,学生不仅会有所思有所想,其写作素材也会得以丰富。在小故事讲完之后,我会主动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对与错进行评价,从而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奠基。基于此,通过生活化故事的演讲,对于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生活化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只有小学生的语文写作与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新时代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加强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与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元德.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43.
[2]庞立云,赵燕.将真实的生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J].华夏教师,2018(1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