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浅析英文电影《刮痧》

2018-02-12常帅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和解思维方式

常帅

摘  要: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文化背景相宜的挑战、听证会上的高潮、跨文化视野下梁大同的经典语录和结语四个方面浅层次分析了电影《刮痧》。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解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2

一、文化背景相异的挑战

由于伦理道德、价值观、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几乎任何背井离乡者都会面临文化背景相异的挑战。[1]刮痧中梁大同、简宁夫妇和美国法官、儿童监管局代表在听证会上的冲突给观影者了深刻的印象。梁大同的一波三折的遭遇牵动着观影者的心弦。故事结局以团圆的喜剧收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整个故事充满了冲突,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梁大同和美国法官、儿童监管局和美国警察也像在跳舞,上方的对手戏演到冲突的高潮,扭到一处,最终终于落下帷幕,分出了胜负。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冲突在结尾处得到了和解。原因是西方人理解了中国文化中的刮痧文化,西方人媳妇了刮痧是一种中医治疗手段,或者说梁大同关于中医文化刮痧讲的话美国人接受相信了。冲突最后变成了相互理解。冲突的最后是西方人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了息事宁人的姿态。整个影片的结局是令人拍手称快的。

二、听证会上的高潮

听证会上的高潮是因为梁大同设计的典型作品。梁大彤在美国打拼了八年,设计电脑游戏形象。应该说梁大同的电脑游戏角色形象设计师或者说是电脑角色形象开发者。梁大彤成功了,在美国待了八年后在电脑游戏角色形象设计和开发领域打拼了八年的梁大彤获得了年度行业人物大奖。当梁大同在同行面前受到表彰、拿到奖杯,并得到老板的嘉许时,梁大同觉得自己的美国梦实现了。梁大同觉得自己的美国梦实现了。梁大同觉得自己的打拼得到了回报。梁大同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觉得自己的自我石实现感和归属感均得到了满足。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个假象。帷幕刚刚拉开,文化冲突的实证和案例也被一一呈现出来。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人要想真正消除误解,理想地生活在一起,短期的交流可能是无效的。要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实现顺利交流、无摩擦和无隔阂地生活在一起 ,双方需要的磨合期可能比我们想当然的时间要长。梁大同时个有志有为青年,可是他对自己在美国文化中的处境的认识是错误的。八年的时间太短了。梁大同在美国呆了 八年就以为自己实现了美国梦,融入到了美国文化中,被美国人所接纳。这恰恰说明了把握美国文化时梁大同的幼稚和不老练。

三、跨文化视域下的梁大同的经典语录

梁大同有很多的经典语录。这些经典语录事实上是一些典型的传统东方文化价值观。比如:“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丹尼斯是我儿子,我爱他还要有证据证明?”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梁大同跟老板昆兰决裂时说的话。梁大同视老板为好友和知己。因为梁大同认为老板昆兰和他已相识“很久”,老板的全家人和梁大同的一家人在颁奖(给年度电脑游戏形象最佳设计师)典礼上开始相处的其乐融融。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梁大同拿到了老板颁发和美国同行认可的奖项,梁大同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已经在美国站稳了脚跟。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梁大同错误地认为自己在美国文化中已经如鱼得水了。因此梁大同开始将自己的老板视作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很容易理解。但是当梁大同陷入一场官司时,当梁大同被那场官司出乎意料地快要整疯时,当老板昆兰被叫到法庭上充当第三个证人时,老板昆兰点头说他确实看到了梁大同打儿子(而只重视事实的美国司法系统就因此判了“梁大同是个危险人物”的罪名成立。)这让梁大同觉得不可接受。他始终拿昆兰当朋友。但是昆兰却在法庭上“作证”给了他“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梁大同看来,这就是朋友的翻脸无情和背叛。在梁大同看来,这就是无法理解的。梁大同可是一贯将昆兰视作很亲近的人的。因此,他是很在意昆兰的感受的。这也成为了 他在那个颁奖宴会上打自己的儿子丹尼斯。他那样做只是为了照顾昆兰的感受。(因为丹尼斯刚打了昆兰的儿子)就像是梁大同在法庭上抗辩时失望痛苦困惑地叫道,“我打丹尼斯是为了给你面子!”(而昆兰的回答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这个时候梁大同才明白或者还有昆兰才明白彼此离自己对朋友的要求差得太远了。双方甚至连基本的愉快沟通都做不到。因此庭审结束后,梁大同辞去工作,昆兰无论如何阻止不了。梁大同非要同昆兰撕破脸面分到扬镖。分手时的梁大同说出了他的行為准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中国观众看到梁大同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得都特别带劲。(觉得说这句话梁大同的梁大同特英雄,特别由做父亲的尊严和面子。)但就是这种做父亲的尊严和面子让梁大同吃了亏。中国人讲究三纲五常。几千年的封建史使儒家文化刻进了中国人骨子里。中国人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有殊”“尊卑有序”“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棍头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讲究“仁义礼智信。”打儿子是做父亲的地位的彰显。打儿子是父亲的义务。(父亲需要管教自己的儿子)但在西方社会,人们恪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平等、自由、尊重个性”。平等、尊重他人个性、尊重他人的自由被提到了无以伦比 的至高地位。就连父亲对待儿子也应如此。这和东方关于父子关系的文化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东方文化中的管教和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对立,父尊子卑和平等对立,不打不成材和尊重个性对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相信有中国人会认为梁大同很贴切地选择了一句极有智慧的话来表达自己选择的原因,很多中国人会认为这样做的梁大同是成功的。但西方人不会买梁大同的帐。但是这句话在当时的电影背景下在西方人看来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拿人的生命、病痛开玩笑,有把女人暗喻为生儿育女机器之嫌)。有句话说“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更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话的底层含义突显了中国人的智慧。这句话告诉人们不可过分执着,时机不成熟时不可以做事情,要想成功就要等待就要耐得住寂寞,做事要抓住要害等等。可以说这句话里有大智慧。但这种智慧却不被外国人认可。外国人并不觉得“保住母亲依然可以有孩子”这种选择很智慧。外国人觉得中国人这样做选择时的炫耀很让他们恶心。因为在中国人看来智慧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带着浓厚的黑色幽默味道。这也告诉我们与西方人交往时讲话或做事情要考虑彼此思维方式的差异。

“丹尼斯是我儿子,我爱他还需要有证据证明?”中国人讲究父慈子孝。梁大同是在说丹尼斯是我儿子,我肯定非常非常爱他,这在东方文化里是件自然的向 呼吸一样的事情,这是个就像(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短)这样的公理一样不需要证明。(公理是用来证明其他东西的)。梁大同是在说,我是丹尼斯的父亲我当然要对他负责,我当然要养育他,帮他成家立业,在他的一生中帮助他,因为丹尼斯在我眼中永远是孩子。因为中国人讲究父慈子孝。深受基督教教义熏陶的美国人相信人人平等的理念,因此孩子与父母亲是独立平等的,父母有义务尊重孩子的人格与个性。[2]在西方人的文化中,父母不会照顾自己子女一辈子的。在西方人的文化中父母当然也对子女负有责任,但通常当孩子20岁左右成人时父母对孩子的义务和责任就尽完了。父母不需再为自己的孩子找对象、成家或成家立业耗尽心血。东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让梁大同抛出了文化壁垒(即东方的文化价值观)来为自己防御,梁大同这样做显然很自然。

四、结语

所幸注重逻辑实证的昆兰最终放弃偏见走进中国文化,通过亲自尝试刮痧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特有的道德人伦观念。[3]

参考文献:

[1]彭如青.从电影《刮痧》透视中美文化差异与冲突:语篇系统观[J].电影文学,2009(15),8,2-84.

[2]李欣.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电影《刮痧》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1),47-49.

[3]何琛,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J].电影文学,2018(17).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观和解思维方式
料理机设计之我见
浅析破产程序中担保物权的行使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分析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
企业诉他人专利侵权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现象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比较研究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