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文化的一流学科的建设

2018-02-12许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

许莎

内容摘要:由于文化是大学得以长青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的形成得益于各个学科的有机构成,学科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仅是硬件条件的不平衡,更重要的是内在软件的差距,也就是学科文化的差距,重视学科文化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通过厘清何为学科文化及基于学科文化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性,审视当前建設一流学科面临的困境,进而从学科文化的角度论述如何进行一流学科建设。

关键词:学科文化 一流学科 学术氛围

一.何为学科文化

关于学科文化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分析,体现了学科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例如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它既是一种社会结构,又是一种文化存在。学科文化根植于学科,每一门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这种知识包含特定的理论、方法论和专门的技术。每门学科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信念,拥有自己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念和学术精神等,这些正是学科文化的组成部分。托尼比彻认为,学科文化不仅包括本学界偶像、代表本学科特质的艺术品、群体的专业术语和专业文献,还包括学科内成员的各种习俗、传统与实践,传播的知识、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信仰等。国内对于学科文化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于学科文化的语言、规范、思维和价值方面。例如庞青山认为:“学科文化是在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特有的语言、学科理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伦理规范等。”1

通过对学科文化的分析,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价值追求,学科是一种学科性的价值追求。学科文化的内涵是学科成员经历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的代表本学科知识、学术氛围、行为准则和价值诉求的总和;学科文化的外延包括学科间和学科内部的人际关系、学科特色与定位、学术声誉和学科的社会影响力等,然而这些却很难以量化指标的角度进行衡量。

二.基于学科文化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性

“学科是大学的立足之本,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2“学科知识领域是建构大学的基本单元,没有学科,大学也不复存在。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3由于知识的产生、传承与应用是在各个学科中运行的,学科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落脚点,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只有当一所大学的学科实力强时,它才会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当然在一所大学内,不可能所有学科都处于领先地位,只有先提升少量优势学科使其成为一流学科,随着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其他的学科,最终提升大学的整体实力。通过建设一流学科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使各个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形成办学活力。

当前学界关注的学科建设往往从“硬指标”的角度,而且是关键硬指标,例如,实验室的建设和重点人才的引进。但是除了关注硬指标之外,更应关注学科文化的建设。重视学科文化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学科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仅仅是硬件条件的不平衡,更重要的是内在软件的差距,也就是学科文化的差距。然而学科文化不仅影响教师和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态度、理念和行为规范,还会影响大学整体的发展,它是学科走向成熟的标识。学科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学术文化团结和激励学术人员们,从而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因此通过学科文化建设一流学科是十分必要的。

三.基于学科文化建设一流学科

由于文化是大学得以长青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的形成得益于各个学科的有机构成。建设一流学科面临许多困境,例如,忽视对学科文化软实力评估,过度重视学科排行榜;国家对高校学科经费投入的不平衡和随意裁撤弱势学科;高校内部教师遴选的“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学科之间难以沟通理解,没有形成跨学科交流等。因此通过学科文化角度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培育学科精神文化

学科文化的精髓是精神文化,它是学科内部师生共同创设的精神环境。通过创设学科共同的价值观,学科全体成员为共同的理念而努力,使他们对本学科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进而形成学科内在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并且还应当维护学科文化的纯洁性,学科的发展不能以利益为导向,而是以学科自身和人类的进步为指引。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因为大学的主要功能是育人,在进行科研活动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培养。

(二)重视对学科声誉的评估

在大学的学科内部,老师急于写论文出成果,学生急于“造论文”的现象十分普遍,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对老师和学生的压力,因为在一流学科的评估过程中,科研成果的数量及其发表期刊的刊物是衡量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目前对于学科的评估大多集中于师资队伍、科研质量、实验室资源等,对于学科文化相对较为忽视,虽然在第四轮评估中增加了对学科声誉的评估,但重视度是远远不足的。在对学科声誉的评估上主要是由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对学术影响力和道德情况进行评价。4《学科简介》包括:学科基本情况、特色;客观指标未能统计的重要学术贡献、成果应用等的社会贡献,以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国内外大学等作出重要贡献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由于在评估过程中,学科声誉的评估不易量化,实际评估往往流于形式,依旧以科研产出为重要指标。但是,学科声誉是经过众多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努力长期发展形成的代表本学科的声誉,因此在进行学科评估过程中,对于学科声誉的指标应当更加重视。然而仅仅参考《学科简介》的方式评价学科声誉往往是不够的,应多采取更多调查研究的方式,真正获取学科专家及人民大众对本学科的态度。

(三)学科内营造自由开放的气氛及人才流动的学术氛围

行政力量不能过于干涉学术的发展,通过行政放权让大学自由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将学科建设的权利还给学科自身,这样才能建设真正的一流学科。并且,当前高等教育是国际化、开放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专业人才在国际上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因此,建设一流学科,人才流动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高校应当鼓励本校教师走出去与世界一流学科接轨,多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防止教师在高校内闭门造车。其次,高校应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吸引国际优秀学者来校访学和开展讲座,使学者体会到高校内部学术自由活跃的气氛。再次,教师聘任应当多样性。当前教师遴选中的“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在教师遴选时,往往聘任摸清底细的“直系亲属”因此学科内部容易出现一种“小集团”的特征,小集团是一种内部联系密切的组织团体,这种团体有自己非常紧密的内部世界,一旦“外人”进入这个学科,就会出现被排挤的现象则难融入这个领域。但这样会使学科的学术环境难以得到创新,很难激发出新思想新观念,还会挫伤外来教师的积极性,学科从而一直保持固定的发展模式很难超越自身。因此当选聘教师时,不能仅限于学校内部的毕业生,还应当从多方面选聘教师,之后应当给予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利。最后,在建设一流学科的环境下,应当多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凝聚学科专家形成人才集群。endprint

(四)形成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单一的学科已经很难解决一切问题,研究高深復杂问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并且知识越来越分化,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独特的知识领域,然而随着知识分化的宽度越来越大,往往会造成学科之间的屏障,因此形成跨学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若是缺乏跨学科知识,大学生很难产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获得的往往是被人为分割的零散知识,很难对世界产生整体的认识,创新能力也难以培养。跨学科有利于大学的科学研究,学科之间只有相互合作才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开展。在如今社会,一项研究的重大突破若是没有强大的研究团队是很难达成目标的,而研究团队的人员构成应当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这是首要条件。大学的科研工作若想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提出新想法,就必须形成跨学科的发展观念。并且,跨学科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建设。“学科之间的合作是我们认识复杂世界的必然趋势,因为知识的片段化和箱格化不可能把握被交织在一起的东西”。5因此在现时代学科的发展需要相互交叉与融合,从专精化走向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87.

[2]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唐跃勤等译.学术部落及其领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5:53-57.

[3]王建华.一流学科评估的理论探讨[J].管理方圆,2012,133(3):64-69.

[4]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65-71.

[5]张鹏.一流学科需要打造一流的软实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6,05:14-16.

[6]袁本涛,李锋亮.对我国学科评估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37(3):28-33.

[7]胥秋.学科文化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6-8.

注 释

1.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143.

2.吴赟.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大学教育,2016(1):1.

3.刘经南.树立大学学科建设理念推进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3):19-20.

4.王硕,魏巍,孟凡英,杨虹,何俗非,卢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变化分析[J].创新科技.2016,198(8):55-56.

5.[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西部高校作物学课程建设浅析
百花齐放 特色发展“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
高等院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探析
“双一流”建设研究的核心问题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一流学科建设
综合性大学建设一流农业学科的探索与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