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2018-02-12李永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文本

李永玲

内容摘要: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论述类文本基本内容,往往从结构入手。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快速把握文章结构,筛选相关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三维阅读法。

关键词:文本 阅读能力 三维阅读法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文领域包括学术笔记或学术、科技论文,涉及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语言学以及美学等,题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论述类文本基本内容,往往从结构入手。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快速把握文章结构,筛选相关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三维阅读法。

三维阅读法分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明确话题,明确观点,读懂观点;二是中等层面明确层次,梳理关系,读懂逻辑;三是微观层面明确语意,明确概念,读懂语句。

具体步骤如下:

1.速读全文,把握中心观点。这是第一个层面。首先要求抓住标题,明确话题、观点、重点。如2017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论题是“乡村的城镇化与乡愁”,体现了作者对当今我国乡村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所突现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新理念。时代性和人文性,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材的重要特征。

其次要求抓住事关要旨和结构的重要语句,抓住表述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语句、表现文章层次变化的语句。《留住乡愁》第一段提出基本观点: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第二段论说要“留住乡村记忆”: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第三段论说要“呵护乡村记忆”: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第四段论说要“活化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以图串文,把握逻辑关系。这是第二个层面。首先整体把握,要求能够抓住文章的结构框架,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关系等。《留住乡愁》首段总领全文,既指出主要问题,也提出了基本观点。作者观点中有三个针对“乡村记忆”的关键词:“留住”、“呵护”、“活化”。第二段先论及“乡村记忆”的两种形态(“物质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记忆”)及两者间的关系,再论及“乡村记忆”的功能。然后,简要论述了如何“留住乡村记忆” 第三段先略及必要性,再着重谈“呵护乡村记忆”的做法。谈做法,先概括,再举例论说。第四段先通过比较“活化”与“留住”、“呵护”的不同(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借此论说了“活化乡村记忆”的必要性,再论及“活化乡村记忆”的做法。

其次要明确意图,能够抓住作者所举的例子和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的关系。比如《留住乡愁》第三段,分论点是“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所举的事例是对“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的维护,分论点和事例之间的衔接点是“相关记忆场所”。原文的衔接句是“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这样就构成了观点句、衔接句、事例等的逻辑链条。

3.精准分析,读懂概念语句。这是第三个层面。要求结合具体题目,勾出限制性、修饰性词语等。比如《留住乡愁》(2017年全国卷Ⅲ)第1小题。这个题目说“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哪一个”。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往年考的题都会让大家选不正确的一项,但是今年选的是正确的,题目一定要读清。

我们看四个选项: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來。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大家是聪明人,读完这四个选项,要本能地对某些问题引起重视:绝对化的词语,也就是上文说的限制性词语。比如:如果……就,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显示的是一个直接而必然的联系。还比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像“必须”、“ 完好”,都是绝对化的词。当然大家要注意一点,我们遇到绝对化的词不一定就代表这个东西错了,但这样的东西往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它太可疑了,长了一张鬼鬼祟祟的脸。像C选项和D选项相对来说没有绝对化的语言。

对于这样的题进行完第一步的绝对化筛选完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就是最重要的——回到文章中。

回到文章中必须注意文字的转述。一般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录原文语句,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或隐或显)的转述。选项转述的方式有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endprint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阐释的性质。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比如说像第一题A选项,新兴的城镇化建設,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在这里原文说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没有讲兼顾人文保护,也没有那么绝对化的意思,因此A选项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排除掉。

对于B选项来说,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我们要找其中的关键词,也就是乡村记忆,这个地方在第二段。关于是否保留的问题,这段是有原文的: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进行综合的甄选,甄选就是进行一定的取舍,并不是说必须完全保留,因此B是错的。

C选项: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这个选项长的面貌看上去就比较靠谱,但我们还是要回原文。定期维修出现在哪里呢?在第三段,对于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这里前面针对的是什么?对于集体的城镇,由于不可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整个这一段话主题讲的恰恰是留住乡村记忆而进行呵护,全部匹配,因此C选项定期修理是正确的。

D说的是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相关的关键词在最后一段,活化乡村记忆,而这里讲的是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这个东西,不是说我是这个东西,或者成为这个东西,逻辑有问题。

所以这道题应该选C。

有意识地运用三维阅读法,能够加强筛选语句的意识、梳理文脉意识,在整体关照的思维指引下,快速完成文本阅读和相关信息的筛选,达到提升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力的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