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的复杂性研究及其翻译策略
2018-02-12王毅
王毅
内容摘要:本文对戏剧翻译的复杂性研究主要从戏剧文本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文学系统和表演系统展开,并以汪榕培译《牡丹亭》和英若诚译《茶馆》为例,说明戏剧文本作为文学文本存在文学系统中或作为舞台文本存在于表演系统中时,应该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戏剧翻译 复杂性研究 《牡丹亭》 《茶馆》
一.引言
巴斯奈特说过:“戏剧翻译研究是最复杂又最受翻译研究冷落的一个领域,戏剧翻译探讨得最少”。[1]“戏剧翻译除了要涉及书面文本由原语向目的语转换的语际翻译,还要考虑语言之外的所有其他因素”。[2]
20世纪60年代,西方翻译界认为戏剧文本包含“可表演性”因素,反对将戏剧当做文学文本来解读。自此,“可读性”和“可表演性”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戏剧、戏剧文本等基本研究概念模糊不清也导致了戏剧翻译界理论混乱。因此,有必要回顾戏剧翻译理论的发展,从戏剧概念,戏剧文本的复杂性入手,认识到戏剧翻译的复杂性。
二.戏剧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Corrigan在1961年首次使用“可表演性”这一术语。[3]受此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苏珊·巴斯奈特认为戏剧文本是不完整的,“可表演性”应该作为戏剧翻译的重要原则。但在1985年的《穿越迷宫:戏剧文本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一文中,她又否定了“可表演性”原则,并给出三个理由:首先,“可表演性”这一术语本身概念模糊不清;其次,“可表演性”让人联想到过时的“普遍性”概念;即戏剧的多层结构具有文化共性,可以穿越不同的文化; 最后,“可表演性”是译者想摆脱剧作家和文本至上的一种努力,是摆脱这种奴役关系,在处理文本时拥有更大自由度的一个手段或借口。
三.戏剧翻译的复杂性
1.戏剧、戏剧文本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戏剧研究的根本属性戏。”[5]戏剧翻译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戏剧概念的复杂性上。中国传统的剧种属于戏曲体系,随着西方戏剧形式的引入,东西方戏剧概念相互影响,造成了戏剧概念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中国的古典戏曲研究有“案头之曲”和“场上之曲”的区分;在西方,“drama”多用于戏剧理论、戏剧文学、戏剧美学等研究领域,而“theatre”多适用于舞台表演等领域。
尽管戏剧概念模糊不清,但戏剧文本具有二元性特征,戏剧翻译必须区分用于阅读的文学剧本和用于演出的舞台剧本。因此,笔者认为戏剧翻译研究者应该在系统的观点下审视戏剧翻译,将戏剧翻译分别置于文学系统和表演系统下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2.系统范式下戏剧翻译研究策略
20世纪70年代,佐哈提出多元系统理论。他“把文本看作是多层次的结构,这些结构构成了一种多变的、动态网络”[4]。文化里的系统都是极其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整体,翻译也必然同时扎根于几个文化系统。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的观点,戏剧翻译既可以以文学文本形式存在于文学系统,也可以以表演形式存在于表演系统。
若戏剧文本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那么翻译就注重其文学性,这要求译者忠于原著,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内容和风格。若戏剧作为舞台艺术在表演系统下加以研究,那么译者要考虑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注重台词的口语化和简洁性,适当地使用归化策略。
四.《牡丹亭》和《茶馆》英译分析
1.汪榕培英译《牡丹亭》的策略分析
《牡丹亭》是伟大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目前有三个全译本,本文以汪榕培的译本来讨论《牡丹亭》英译中使用的翻译策略。
汪榕培从1996年开始翻译《牡丹亭》,并制定了“传神达意”的目标。“第一,我的译文应该是创造性地准确再现原著的风采。……第二,对于原文的诗体部分及唱词部分,我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英语传统格律诗的若干形式。”[7]不难看出,汪译《牡丹亭》的主要目的是再现原作的风采,传达文学价值。下面就通过例子说明汪译《牡丹亭》中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并展示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1:比如在 “惊梦”中有一段著名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汪译: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Where is the “pleasant say and pretty sight”?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
詩歌翻译除了要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要兼备意境。不仅要“传神”,更要“达意”,因此英译《牡丹亭》时,以英语押韵的传统格律诗形式翻译唱词和诗句更有利于表现忧郁情节。”[9]原文“遍、垣、天、院”一韵到底,但译文很难做到一韵到底,而是采用了aabb的押韵形式。
除了丰富的词、曲,《牡丹亭》中还有大量文化典故。下面结合例子来看看汪译《牡丹亭》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例2: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汪译:My beauty is concealed in the hall,But itll make fish delve and birds fallAnd outshine blooms, the moon and all.
原文中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这样的典故词,汪榕培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使中西方文化差异得以传达。
不难看出,汪译《牡丹亭》主要是为了传达其中的文学性。“汪译《牡丹亭》被收录于《大中华文库》本身就向英文读者表明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译本的翻译水平。”[12]王宏也认为,汪榕培译本“在传递《牡丹亭》诗体部分和唱词部分的音韵、节奏方面用力最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6]endprint
2.英若诚英译《茶馆》的策略分析
《茶馆》是戏剧家老舍的话剧。译者英若诚是著名的艺术家和翻译家。他在英译《茶馆》序言中写到:“爱好话剧的观众并不少,但很少人满足于买一本剧本回家欣赏,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到剧场去看演出。”[10]因此,英若诚非常注重戏剧翻译的舞台效果。 “但是舞台演出确实有它的特殊要求,观众希望听到的是‘脆的语言……口语化和简练成了戏剧翻译中必须首先考虑的原则。”[11]
(1)《茶馆》翻译语言的口语性
英若诚说过,“话剧是各种艺术形式最依赖口语的直接效果的形式”,戏剧的台词要口语化,口语化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民间语言如成语、谚语、歇后语,乃至俚语的适当运用,有助于台词的口语化。试看下面的例子:
例3:宋恩子:乖乖地跟我们走!英译:Song Enz: Better come quietly!英若诚将此句处理成了省略句,符合口语表达习惯,更加符合表演口语化的特点。这样的例子在《茶馆》中处处可见,再看一例:例4: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英译:Erdez: Where I serve aint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ness!“aint”、“bloody business”是口语化语言,符合二德子的打手形象,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使戏剧语言更具表现力。
(2)《茶馆》翻译语言的动作性
英若诚认为:“译者一定要弄清人物语言背后的‘动作性”。动作性主要是指台词能揭示人物的内心动作,是语言背后隐含着的人物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活动。例5:王利发: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喳!英若诚译:Wang: Send your steward round. Ill work it out with him. Ill certainly pay whats fair. Yes I will, Sir!这段对话王利发承诺一定给秦仲义增加租金。英若诚通过运用两个“I will”表达了语言的动作性,即一定照办。如果仅仅翻译成“of course I will pay it”,那么语言的动作性就大打折扣。
五.结语
戏剧翻译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譯者应在系统的理论视角下审视戏剧翻译。当戏剧翻译作为文学文本存在于文学系统时,应该关注戏剧的文学性,注重“可读性”;当戏剧翻译和其他舞台要素一起构成一种表演艺术时,译者应该在表演系统内研究戏剧翻译,注重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
参考文献
[1].[2].Bassnett Susan. 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 [A].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3].Corrigan Robert W. Translating for Actors[A].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61.
[4].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潘智丹,张雪.论戏剧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6].王宏.《牡丹亭》英译考辨[J].外文研究,2014.
[7].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 1999.
[8].汪榕培译.《牡丹亭》(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9].汪榕培.杜丽娘的东方女子忧郁情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10].[11].英若诚. 英若诚名剧译丛[Z].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2].张玲.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汪译《牡丹亭》为例[J].中国外语,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