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2017-01-16王春阳

东方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牡丹亭图像

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作品之一,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众多,其间许多刊本有精美的插图,人物生动,山水如诗,描绘精细,用笔潇洒,本文将从图像学角度来分析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曲刊本插图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牡丹亭;图像;戏曲刊本

魏晋时期的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以形写神而空其时对”的主张,他提出一个画家要有写意之基本功,善能“作人形骨成”,“工于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他认为画家要用最经济最凝练的笔墨勾画出人物的独特特征,以达到“传神”。在后来画论中用来指纯用墨线勾描,不着颜色的表现物象的方法。魏晋的顾恺之,唐代的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武宗元,元代的赵孟坚、张渥等大师都在线描描艺术历史上创作了许多经典佳作。明清两代线描艺术伴随着市民文化的繁荣以及出版业的兴盛而进入了活跃时期,多是以版画印刻的底稿以及以插图形式出现并流行。

中国自汉唐以来插图艺术依次由帛书图画、佛教经卷插画发展为后来的宋版插图,到明代戏曲小说时,插图艺术已达高峰,如明陈洪绶所绘《水浒叶子》、《西厢记》等作品可谓登峰造极,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之准确、用线之凝练、形象之奇傲让四百多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赞叹不已。清改琦所绘《红楼梦图咏》等,也均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开始繁荣,为了适应和满足广大市民的口味,同时又要满足书籍插图的印刷技术,在明代的戏曲刊本插图中,画家们以刀代笔,多围绕戏曲人物为中心,采用图像的手法来进行创作。我们研究戏曲刊本插图就应该按照图像规律来研究它,看其画面构图、人物布局、人物造形、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线描特点、节奏感、装饰性、意境情调、绘画风格、与当时画坛的关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等,才能更正确地认识戏曲刊本插图的艺术价值。

汤显祖的《牡丹亭》插图就是一部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的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现今可考据的插图版本有数种,无论是线条的运用,还是构图的手法或者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处理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钱南扬校注的《汤显祖戏曲集》之汤显祖的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这种插图就有35幅,大多为重要的曲目,插图集中在杜丽娘与柳梦梅出场的出目中,言怀,怅眺、谒遇、旅居、玩真、耽试、闹宴、榜下、硬拷等出插图表现柳梦梅的有才华、有抱负而又重情义,训女、惊梦、寻梦、写真、闹殇、冥判、魂游、遇母、闻喜等出插图表现杜丽娘的痴情、执着和勇敢,幽媾、婚走、如杭、圆驾等,插图表现杜柳二人生死相随的爱情,延师、诘病、忆女、骇变四出插图以陈最良和杜母为主角,也与杜丽娘有关。与战争有关的出目共九出,七出有插图,为杜柳爱情提供背景,使全剧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画面无奢华之感,令人有一种美的享受。插图的线条优美、流畅,构图严谨,人物、楼台亭阁、器具等形象逼真、直观,极富韵律美。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中每幅图采用的都是用中国传统的图像,其精美程度让人称赞。图像强调线条的表现力,是一种朴素而优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造型上主要运用以线写形的方法,它是一种线的造型艺术。同时又通过线条将物的质感、量感、动感甚至情感,都表现出来。画面效果在颇具装饰性的同时,又极富生活气息,线的疏密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同时塑造了故事的场景,让读者犹如置身故事中。

线可以表达所有事物的形状,无论是人物、风景、动物、建筑等都可以以线塑造。清华琳《南宗抉秘》中道:“轮廓一笔,即见凹凸。”这一笔之线,造就了形态的真实。因此可见,线具有极强的状物特征。以线写形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线条造型艺术看,在钱本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插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整个插图塑造了十余人的形象,有英俊潇洒的书生,纤细美丽的小姐,慈祥端庄的母亲,不苟言笑的父亲,严肃刻板的教书先生,活泼可爱的丫鬟等等,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其审美既要符合文本中对人物的描写,又要符合读者的视觉审美意象。人物多具古典美,造型特点为线纹细如发丝,转折柔和,人物体型较长,青年男女的长圆脸形和似笑非笑的表情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审美理想;人物形象很生动,虽是根据了剧本类型化,但动作的达意和表情都很鲜明并且有力。根据画面的需要,作者淡化了对人物五官的细致刻画,而着重对人物衣纹的处理,衣纹本自古以来就是线描的造型的骨干。人物的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都要通过灵动优美的衣纹表现出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些都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古代画家对衣纹处理的重视和表现技法。衣纹的走向能很好的体现人物的动态,举手投足之间也许更能体现人物的的气质和精神面貌等特征。如《牡丹亭·言怀》插图,通过一个戴着书生帽头微微仰起,身材适中,踏着小步,左手垂放,右手微抬,所有的这些动态均通过衣纹服饰来表现,用线刚劲有力,一个才情横溢、儒雅得体的书生形象,跃然纸上。《牡丹亭·寻梦》插图,对杜丽娘的形象刻画非常细腻,在简练的人物五官的刻画过后,重点是对女性裙装的描绘,明代女性裙子的颜色,开始流行浅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此插幅图虽然衣纹上有装饰图案,但也是追求一种轻描淡绘之效果,色彩非常淡雅素净。用线轻柔婉转,细腻飘逸。人物动态也体现了一种宁静之美。只见右袖低垂,左手抱胸,双足伫立,欲动还静的少女情怀在流畅柔软的衣褶线条中体现的淋漓至尽。因此在戏曲刊本插图中衣纹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物动态的生动与否,关系到艺术质量的高低。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因受当时山水画“山大于人”的表现思想的影响,人物比例略小,着重外景的描写。同时景物也是烘托画面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插图还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和暗示人物的心理。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中的景物主要可分为山木树石、行云流水、亭台楼阁等等。画中无论是卷帘席铺,还是水波柳枝,都一丝不苟地刻画,工整严密地创作出一幅幅上乘作品。只见插图中诸如树木的刻画,柏树呈扭曲之状,梅皮呈苍润之态,松树有鳞,桃树横置,如此种种与陡峭嶙峋的山石相互掩映。用线苍劲有力,不仅带给整幅画面力量感,还对人物和故事有暗示和衬托的作用。中国绘画的大忌是布置过满,因此画面需要有“空”和“虚”的处理,水纹云纹正可以把画面中无需表达或内容过杂的部分虚化。让云雾在山间缭绕,让水波冲刷岩岸,而隐藏在云水中的景物则需要欣赏者的联想了。为了增强画面的联想性,画家还往往让隐藏在云雾间的亭台露出一角,或让船只在惊涛骇浪中沉落大半,这就更体现了画面的神秘感,也更引人入胜了。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中水纹云纹的刻画往往还呈现出行云流水的景象,云在飘,水在流,画家多是用自由的线组来表现云和水的天然状态。线的起伏、粗细、浓淡、曲直以及阴阳处理和肌理构造都是体现云水势态的重点,哪怕是微细的差别都会给画面带来不同的效果。《牡丹亭 婚走》插图将线条艺术与插图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画面用各种活跃的线条表现人物和环境,流线型表现流动的河水,曲线和弧线表现高山和飘浮的雾气,画面还以倾斜的动感和波涛起伏的造型来表现快速行进在波涛中的小船,创造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急遽离开的气氛,各种线条的运用使读者感到画面活跃而有生气。戏曲作品描述故事或人物时不可能只是在自然景物中,这就必然要求插图中要有建筑的描绘。古代的建筑大多是亭台楼阁,亭台楼阁和建筑内外的描绘使得画中人物的出现和故事的发展都有依托,亭台楼阁刻画角度的不同又产生不同的距离感。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中很少有将完整的建筑全部描绘在画面中,一般都是将建筑放在画面的某一边或是取其局部,只绘出与人物相关的某一部分,这是为了避免产生画面的僵滞感。画面对于建筑的描绘采用的技法犹如古代用界笔直尺绘制的效果(界画)。插图中景物的描绘用线准确规整线条理性、严谨、富于装饰性。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构图特色可谓是丰富多彩,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与戏曲的文本相对应,又要对立统一,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满足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使欣赏者的想象力通过画面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插图中,常见的有对角线构图、纵式构图、曲线构图、散点式构图、均衡式构图等,这些构图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对角式构图是指指在方向上或是在人物景物的安排上成对角样式。对角式构图使欣赏者的观赏视角扩大,有半俯视的感受,因此画面上的空间感也是深远和灵活的。另一方面,在欣赏者的心理上也可感受到画面的“形外之形”的更加无限,它可以不受画面中景物的限制,增大观者的想象空间。如《牡丹亭·惊梦》的构图,画面划分为做梦与梦境两部分,梦境在左上角,表现柳梦梅折柳请杜丽娘题诗共赏的情景;做梦在右下角处,表现杜丽娘伏案沉睡的情景,以对角构图的形式出现"画面采用工整、严谨的线条和写实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房屋内外的景物,让读者感受到杜丽娘处在一种严谨、刻板的生活氛围之中"。又如《牡丹亭 耽试》也是典型的对角线构图,画面主要场景从院内到院外的建筑,三个主要人物都安排在了对角线上。通过人物的姿势、动态和神情,很好的表现了故事情节。《牡丹亭 旅寄》通过河岸桥边苍润的桃树从画面左下角沿着对角线斜向伸出,书生和老者桥上相遇,一来一往,人物表情谦卑有礼。纵式构图在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中并不多见,一般指景物安排从底到上贯穿画面,有直通向上的气势。此类构图样式方向感直接,气势宏伟。《牡丹亭 延师》插图中近处树木巍峨挺拔,由下至上贯穿整个画面,远处的山石树木若隐若现的,错落中不乏韵味之美,所形成的上下大方向没有被画面边框所限制,使画面有了微妙的迂回婉转,也仿佛使画面产生了气流,更加生动自然,颇具一定的空间距离感。均衡式构图就仿佛我们面对面地看画面中的场景。画面中人物的言行,景物的形态都与我们观看的人没有很大的距离感,也没有十分明显的分割布局,直观且亲近。如《牡丹亭·冥判》插图以画云层来描写想象中的空间,画中六个人的位置,上下左右分布均衡,画面布局很稳定,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画云层的弧线和地面上的横直线共同构成用线手法上的多样化,使人感到画面庄重而不呆板,地狱森严而不恐怖"。《牡丹亭·寇间》画面布局左右对称均衡,左边四人右边三人布局稳定。通过人物不同的体态动作,装饰的手法异同使人感觉到视觉上的平衡。散点式构图在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中是指人物景物的安排是散点形的,即便有主要部分的描述,整体形态上也不具有大的聚散特征,因此构图形式才具有散点状态。散点式构图并不是随处点点画画,它仍具有中心主题,是围绕戏曲作品的意味来进行创作与刻画。在以风景为主的插图中,散点式构图的画面不仅可以表现出山水相映的自然美景,也可以表现出辽远的空间,这表面看来的无规则构图正体现了古代画家虽无心处却有意的自由创作思维,足见功底之深厚,修养之高。如《牡丹亭·怅眺》以自然景物为主,远山虚无缥缈,突出表现的不同品种的树木散点式遍布在画面中。造成画面的轻重、虚实等变化,使画面不会因为过满而僵滞,下面掩映在树木中的茅舍篱笆,以及篱笆墙门口的人物,表达了故事的中心情节,暗含着忧伤的情绪。画面上的人物得很小,似有似无,但带有不可捉摸和忽隐忽现的不确定性。通过静与动、冷与暖、远与近、虚与实等对比将故事的主题情节和其间蕴涵的情感贴切的表达出来。

戏曲刊本插图是戏曲和美术相结合的产物,有着与其他美术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戏曲文本为插图提供了内容题材,如果没有强烈的形式美,插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沦为戏曲文本的奴隶。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是以图像为表现技法,不能从色彩上满足欣赏者的视觉需求,因此它的形式美显得格外的重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精炼之美。精炼也是一种形式美,用一种极精炼的艺术语言表达极深刻的含意,在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中就有一种强烈的精炼之美,这是借鉴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减笔画,也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艺术常借鉴之处。其次是具有装饰之美。把装饰风格融入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之中,使插图具有更强的形式美。装饰更接近于美的理性原则,更能充分的运用造型艺术之长,弥补语言艺术之短。装饰味的插图把自然生活里的形象纳入严格的形式美之中,依照美的法则,根据画家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强调某些造型因素中值得强调的东西,省略变化,提炼夸张,使艺术形式更适合表达特定的内容,使明代的戏曲刊本插图形式更美。更为主要的汤显祖的《牡丹亭》更具有白描之美。从词源学上说,“白描”源于中国绘画,《辞源》上的解释是:[白描]用墨勾勒轮廓不着颜色的画法,称白描。多用于人物、花卉画。《辞海》的注释为:“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作为一种绘画技巧乃至独立的画科,它具有单纯朴实,造型严谨,气韵生动,讲究用线,形式感强等艺术特点。白描画法多用于画人物。魏晋时期的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以形写神而空其时对”的主张,可认为是对这一技法的最早理论提炼,他提出一个画家要有白描之基本功,善能“作人形骨成”,“工于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他认为画家要用最经济最凝练的笔墨勾画出人物的独特特征,以达到“传神”。在后来画论中用来指纯用墨线勾描,不着颜色的表现物象的方法。魏晋的顾恺之,唐代的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武宗元,元代的赵孟坚、张渥等大师都在白描艺术历史上创作了许多经典佳作。明清两代白描艺术伴随着市民文化的繁荣以及出版业的兴盛而进入了活跃时期,多是以版画印刻的底稿以及以插图形式出现并流行。白描艺术的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而演变。特别是宋元以后人物画备受冷落,写意水墨画是卷轴画的重点,山水画、花鸟画成为传统绘画的主流,此时人物画逐渐衰微。由于明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出版业兴盛,戏曲插图艺术繁荣。人物画的发展不足在刊本插图艺术中得到弥补,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白描的线根据社会的需要由传统的“描”走向“刻”。传统的中国画走向了传统的版画,并与之融合。“白描画使版画进入光辉时代。白描画可以直接绘稿刻印,尽管中国古代版画,开始是以一种实用美术而行世。但后来由于文人士大夫的介入,因为古代绘与刻分工,当然也有绘、刻一人完成的。制作过程既可以由画家直接画于雕刻木板,也可画成粉本,甚至干脆拿白描画作稿,工人虽是以忠实于原稿为目的,然刀与木板毕竟不是毛笔与宣纸。版画的制作既左右着粉本的笔线,也使自身的刀法随之生成、发展。”戏曲刊本插图艺术受到当时刊刻印刷技术的约束,以线造型为主,传承了白描绘画的艺术特色。戏曲插图因书籍需要而产生,必须要符合书籍印刷的重复性,首先是由画家(或刻工)对戏曲文本的理解,选取重要的章节和场面手绘出白描初稿,雕刻者再根据手绘白描画稿,在组织物象的交叉、线的编排上,使作品具有程式化而又不失去自然与朴实。插图中的黑白对线的疏密处理,在构图中的节奏控制,对传统留白的安排,更显示线的表现力。“……在刻绘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利钝、疾徐、顺逆、起卧、正侧等不同手法刻、挑、铲、刮,对画稿进行处理……”刻制出雕版,最后印刷而成。作品以线造型为主,黑白对比分明,自有一种洗净铅华、超凡脱俗的素雅之美,这和当时文人作家与文人层次的观众在艺术表现上提出雅化的要求,追求雅致的视觉趣味和审美标准相统一。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曲刊本插图都具有这种白描之美,未施粉末,素雅大方。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奇葩瑰宝之一。《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名著,在明清戏曲艺术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刊本插图的图像学艺术价值和特性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发觉整理,取精用弘,并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图像在戏曲传播中的价值———以“临川四梦”的插图为考察对象》 王省民、《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探究插图在古籍设计中的运用》顾艳秋、《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1期;

[3]《中国插图艺术史话》 祝重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4]《重拾图像之美》康会永《艺术 生活》[J].2008年03期;

[5]《明代插图版本独特的形式美探 》柳林、董蕾[J].《艺术探索》2008年02期。

[6]《中国戏曲刻家述略》孙崇涛[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02)。

[7]《永恒瞬间·凝之美——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插图的人物刻画》王炜 [J].《艺术与设计》,2008(01)。

[8]《明清插图版本独特的形式美探微》柳林,董蕾[J].《艺术探索》,2008(01)。

[9]《中国古代插图史》徐小蛮,王福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中国古代戏曲版画集》周心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1]《中国画线意志》林若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157页。

作者简介:

王春阳(1972-)江西临川人,硕士,副教授,东华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牡丹亭图像
雨伞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A、B两点漂流记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评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