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文化自信的“四个要点”*

2018-02-12进,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特色核心

叶 进,张 文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培育的主阵地,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即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文化自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示要想实现文化自信这一目标,首先就是要选择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形势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将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实现有机结合,使得高校思政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与自信心,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出发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

道路,是通向目的地的途径。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2]21世纪,人类已迈进了文化时代,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如今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中国梦首要任务就是要选择出一条符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实现文化自信道路是关键。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更是一个国家凝心铸魂的精神指引。所以中国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文化自信,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的选择是关乎发展命运的大事,起到了举旗定向的决定性作用,是向全世界昭告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起到继承与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将道路自信的科学内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起坚持中国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道路自信。高校思想政治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培育的重要任务。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环境也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使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路渗透到大学生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让他们更好的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科学内涵,使得当代大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故事,更自信地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政治特色,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特色决定了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坚持道路自信并体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而且要坚决抵制其他思想的侵蚀,理性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的各种质疑,使当代大学生们能够团结一致、统一思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文化自信。

二、着力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夯实理论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就是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首要认为就是要掌握它的整体性,要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方面内容分别对应地融入到不同课程之中,做到科学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正真夯实大学生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从理论自信最终达到文化自信。

(一)高校应在理论课中加强基础知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们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落实到生活与学习中,培育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荣辱观,使大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我国意识形态培育中出现种种问题所做出的解决办法,体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学之中就必须体现各个方面内容所特有的含义和实践的要求,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关系,也不能将它们中的某一个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称之为“体系”二字,最为重要的就是它的完整性。我们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把其中的某一方面作为教学内容,那么就很难让学生们准确地掌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真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备的育人功能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内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了基础。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文化传承与思想道德建设。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试图全方位深入挖掘、分析、提炼并系统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通过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结合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领域焕发出蓬勃生机。然而,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它的形成即含有中华智慧之精华,也混有封建残留之糟粕。这种观点也正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相一致,不应该把传统文化完全当作落后要而消极事物予以抛弃,也不能够不假思索地盲目照搬照抄。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传统文化中某些负面的东西加以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如,“中国梦”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对于美好社会生活的理想表达,其中所体现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中国梦的核心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国情怀,就是既要养成个人内在的修养,又要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实现积极入世的作为,又要胸怀报效祖国的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那些仁人志士心怀的爱国情怀都是民族复兴不可多得的力量之魂,同样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源泉与文化底蕴。当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主要对象,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培育,使当代大学生都赋予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

三、支撑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推进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的设计、安排与运行都直接关系到文化自信是否得以实现的前提保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伟大实践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巩固根本制度,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起就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再到21世纪的中国,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现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紧密跟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指定的方针政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将文化自信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办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最终实现文化的自信与自强。我们相信无论是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建设成功,起到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了以人民为本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意愿,积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

四、落脚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

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有自信和能力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为重要的就是实现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其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出文化自信首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立足当前中国现实,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文化自信的导向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凝结在文化自信中的“灵魂”,具有的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制约着文化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其稳定的文化形态,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代表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这不仅表明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价值源头,而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如果说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人们精神的构建,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凭借这种精神构建对当代大学生们进行价值导引与人格塑造,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承载着为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重要责任。

(二)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感悟力和道德责任感。我们知道“文化自信对社会存在与发展有着很强的渗透力,感召力和驱动力,它是一个民族、政党或国家走向强盛的精神引擎。”[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感悟力,其中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要引导他们进入文化世界,使他们感悟这个世界中文化所蕴涵的精神,要始终以文化自信作为价值观的基础,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使他们在处理生活与学习中问题时做到得心应手。因此,文化自信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感悟力和道德责任感的直接动力,是一种文化信念、文化境界、精神支柱和内在力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文化自信作为核心思想,在以往育人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方式方法创新,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自觉承担起运用文化自信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现文化自信的“四个要点”,通过已有的教育资源再加之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将新时代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融入其中,并以道路自信为出发点、以理论自信为着力点、以制度自信为支撑点、最终以文化自信为落脚点的四个核心发力点,一定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160.

[3]王增智.试析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4]尚志晓.自觉、自信、自强——涵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内驱力[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3:17-35.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特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