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视域融合的类型化分析*

2018-02-12杨秋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视域师生文本

杨秋玲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视域”的字面意思是一个人的视力范围,是从某一点往外看见的一切东西。胡塞尔将其赋予了哲学层面上的意义,“视域”不仅仅包括视觉范围,还包括思想意识的内容。“视域”是人从某一点出发的所观、所思、所感、所想全部内容的集合。后来,伽达默尔将历史视域与当下视域相衔接提出,视域通过一种内在运动不断拓展,进而容纳历史发展中的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视域融合的过程是同质进行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视域融合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编写过程中的视域融合

教学总是离不开教材,教材的地位和影响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国家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这是其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双重价值体现,因此教材的编写也应该兼顾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促进大学生全面进步发展的宗旨。

(一)教材的编写是时代思想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特定社会群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整合以及社会思潮引领的工具,在创造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十月革命后传入的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的政治教材内容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发展。党的十九大立足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融合的最新成果,新的思想理论不断提出,并不意味着旧的思想的消逝,反而是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产生持续的历史效果,教材的不断修订正是视域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

(二)教材的编写是多门交叉学科的有机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教材应对学生起到情感引导、道德教化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也是一种视域融合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哲学层面的理论体系,实证一直是其薄弱环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借鉴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现代西方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多方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深刻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提供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三)教材的编写是参与编写的所有成员视域融合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汇聚全国教学科研力量。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同时组建专家教材评审委员会,“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编写教学大纲和一套试用教材。再经教材编审委员会审议后上报审定。”[1]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众多视域的融合过程,专家根据自己的阅历与经验提出并得到肯定的想法,最终被写入教材之中,这是人与文本的视域融合的成果。高校教师课题组充分讨论确立下来的教材大纲,是各位教师、科研专家视域融合的一定成果,作为文本的教材,是人与人视域融合的产物。同时,编写好一本好的政治教材需要以大量的科学调查实证研究为基础,当前阶段各地区学生的新特点也将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新教材”在人与人的视域融合、人与文本的视域融合的过程中诞生。新教材还会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一次次被修订完善,新的一轮视域融合循环前进。

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

文本的创作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多方面的影响,在流传和阅读过程中,读者也一定是带着自身时代的视角去解释文本。文本的视域与读者的视域必然有所差异,而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到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也必然会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最终理解。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而文本不仅仅包括教材,还包括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一)师生视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视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理论来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从时间上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我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从内容上看,部分著作极具深奥性,甚至晦涩难懂;从文化习俗上看,某些文本中的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又十分地陌生和难以理解。因此,读者与文本之间难免产生对抗性,时代背景、语言系统、社会环境和文化理念等因素上的差异时常引起误解的发生。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都在用自己的前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各自的理解和解释。师生视域与文本视域逐渐融合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根据每门课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环节选择对应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汇报交流会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思考是加深学生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相融合的最好方式。同时,师生的不断互动也包含彼此不断进行自我对话,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

(二)师生视域与教材文本视域的融合

与传统解释学不同,伽达默尔认为挖掘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性地理解。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西方哲学史、发展史会对他们的理解产生心理上和时间上的阻碍,但间距的存在并非只有消极影响。伽达默尔认为,“时间不再主要是一种由于其分开和远离而必须被沟通的鸿沟。”[3]384时间承载了经典理论的传承,时代不断发展,因此,才为我们理解文本和进行创新提供了契机。

任何人的理解和解释都具有历史性,总是将特定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道德伦理等带入理解过程,必然具有理解的个性化特点。师生不同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会导致前理解结构不同,对同一本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不一致,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视域。教师往往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快速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大部分学生只能看到书本上浅层的字面意思,而不能深刻揣摩背后深意,做不到真正地理解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讲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将自己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原有视域中添加新的变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抛出疑问,教师思考之后的解答也会成为促进教师新视域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对话,进而对教材的理解持续加深。学生原本的理解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师生的原有视域被新的视域所替换,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过程持续进行,视域融合从未间断。

三、人与人之间的视域融合

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二者的前理解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也存在差异,师生的视域融合贯穿于课堂上下的不断交流之中。此外,学生之间由于生活经历和思维的不同,也必然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视域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师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媒介,也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视域融合的场域。在解释学视域下,师生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获得老师的标准答案,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获得全新的理解。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首先是指相互理解。了解首先是相互一致。”[3]233因此,理解的最终结果是不同视域的融合,而融合的视域是被创造的,它是在师生相互交谈之中确立的,并不是把教师的理解作为正确的一方强加给学生,“既不是一个个性移入另一个个性中,也不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总是意味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3]394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交流,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以一种解释学意识对待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一方面要尽可能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并保证对话的开放性,达到师生间的和谐理解与相互促进。此外,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反馈的途径,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适当增加课堂提问,同时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同洛克的“白板说”不同,学生的理解也要受到前见的限制,前见恰恰是理解的条件。课堂教学是教师基于自身的前见对知识的“二次吸收”后的讲解,并融入了自身的阅历及感悟体验等。事实上,学生与教师的视域融合只是暂时性的融合,是在特定时间对特定事情达成统一性认识。学生不可能完全获得教师的所有理解,与此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了基础。开放的师生交流是试图将他人的理解融入自己原有视域中的过程,是师生彼此的前见和视域碰撞摩擦,在师生之间协调信息,每一方都虚心而批判性倾听彼此。双方视域在交流的过程中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视域。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视域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人对理论的深刻理解,是基于道德认知的个人内化过程,理解总会产生新意。伽达默尔主张理解是在前见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理解,学生的理解不可能摆脱历史和自己前见的限制。前见的存在已经构成学生理解历史的实在,所有的认识都是在前见的基础上理解的结果,前见总是无意识地参与了新视域的形成。虽然大学生对各种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是完全的绝对的,都具有相对性和不完整性,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视域必然要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不断扩大。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分享心得,通过交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彼此开放,双方交流的过程就是彼此视域发生碰撞的过程,不同视域的交融使各自原有的视域范围扩大,内容更加丰富,直至最后视域达成暂时性的融合,形成一个新视域,新视域既与个人的最初理解相关,又与之不同。新视域作为学生新的前理解而与其他学生的视域继续碰撞交融,每一个新视域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学生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无论倾听者是否认同表达者的观点,只要交流发生,视域融合就已经开始了。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异向话语”,提出“真问题”,主动引导学生之间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主题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观点畅所欲言,在学生们倾听和表达中促进视域融合的形成,丰富思维层次,培养出优秀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视域融合紧密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锻炼和视域的开阔。但就目前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正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方面,高校并没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系列教材的价值,部分学生仍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兴趣索然。另一方面,虽然一再地强调“开放式对话”,但是教师的权威仍然使得学生无法与教师坦诚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仍然偏向于不完全平等的状态。因此,转变固有观念,创建平等多方对话的有趣课堂,才能真正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风貌。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03-02[2017-12-19]. 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7/moe_772/tnull_10378.html.

[2]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1).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视域师生文本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