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批判性思维纳入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2018-02-11周志成
周志成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近几年,“创新”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各类文件或报告中,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十八大报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很显然,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手段。从Anderson等研究者提出的类级模型*转引自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10-17.可以看出,创新能力位于批判性思维*国内相关文献中,研究者大多把critical thinking翻译成“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考”或“思辨能力”。为了统一行文,笔者采用“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层。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后来逐渐扩展到许多发达国家。本世纪初,我国大陆学者开始研究批判性思维。目前,特别是最近五年,在我国外语界,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多。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美荪教授提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1]。孙有中教授也指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重视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3]。在当前形势下,将批判性思维培养明确写入《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英语专业国标》)培养目标,并将其贯穿国标始终,以改变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基本现状,这种探讨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对《英语专业国标》以及全国各高校英语本科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标准的讨论和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现状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国外语界流行着这样的看法: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如其他专业学生。为了证明这个看法是否与事实相符,文秋芳教授及其带领的课题组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组织了两次国内规模最大的批判性思维实证研究。2008年的研究对象为2 189名英语专业学生和文科生*严格来说,英语专业学生属于文科生。为了方便比较,文秋芳教授在2008年的实证研究中将英语专业学生与文科生并列。,涉及全国11所高校,其中英语专业学生991名。2009年的研究对象为18 917名外语生*严格来说,外语生属于文科生。为了方便比较,文秋芳教授在2009年的实证研究中将外语生与文科生并列。、文科生和理工生,来自全国51所高校,外语生中英语专业学生6 874名,占外语生总数的91.3%。两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如其他专业学生”缺乏证据,是个伪命题[4]*文秋芳教授课题组所调查的学生都是一、二、三年级学生,而没有四年级学生。因此,严格意义上而言,他们的研究结果只能证明外语专业一、二、三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强于其他专业学生。我国外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强于其他专业学生,目前国内还未有信度较高的相关研究。。但是这些数据也都从侧面揭示了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足。
文秋芳教授课题组使用他们自己研制的中文量具,从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人格倾向这两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8年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客观与主观题测试成绩平均分分别为61.07和53.02;2009年批判性思维技能客观测试中,外语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为54.26。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场”,而非“缺席”,但是,61.07、53.02和54.26这三个绝对数字,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水平不高的现状。其实,文教授的课题组也认为,虽然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不逊色,但这并不是说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存在缺陷,批判性思维不需要提高[4]802。此外,文教授课题组的调查还表明: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格倾向各维度的得分并不高,在人格倾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5]61-66。
学生的英语输出产品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从英语口语和英语写作来看,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英语口语方面,高一虹分析了她所指导的英语演讲选手因为其思维能力的短板而造成演讲的失败[6]。文秋芳、胡健以学生四年的口语语料为对象,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学生在逻辑、推理和分析等方面有待提高[7]。在英语写作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学生作文和毕业论文的分析,得出结论: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在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8-10]。
令外语界更加担忧的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后续能力差。文秋芳课题组2008年和2009年两次测试都表明:外语专业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进步不大。不仅如此,按照2008年实证研究的数据来看,很显然, 随着年级的提高, 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他文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均差在逐步减少, 从一年级的3.64降到二年级的2.64,最后降到三年级的1.62[5]100。换句话说,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批判性思维高于其他文科类学生,但这种优势逐渐丧失,到三年级时,这种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二 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不高的影响因素
“多学一种语言意味着多了解一种文化,多认识一种思维方式,多增加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11]这就意味着外语专业学习可能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这种可能已经得到一些理论和实验的支持。如:程晓堂和岳颖从社会文化学和功能语言学和脑科学的角度论证了第二语言或外语确实能促进人的思维和认知的发展[12]。王悦和张积家也指出:“双语经验影响双语者的认知,甚至改变他们的脑结构和脑功能。”[13]然而,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调查结果却与这些理论和实验相悖。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不高,后续能力差,这种情形主要是由四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片文化沃土,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一些传统文化和思想,比如儒家文化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虽然有其积极正面的德育意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冲破盲从;要求教育以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知识为目的,它鼓励学生质疑、挑战,并创造新的知识,力求让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变成知识的生产者[14]6-14。实现这些要求需要一个前提,即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轻松民主的课堂和家庭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分辨信息、审慎论证、做出判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锻炼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最终成为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者。然而,服从权威、尊重师长的传统思想很难提供这样的氛围,它要求学生听从老师,孩子服从家长。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生潜意识里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权威性,不假思索地相信“标准答案”,容易放弃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不太敢去质疑教材和其它学习材料,更不敢去挑战教师和家长的权威。这无疑阻碍了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培养目标的忽视。自从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颁布以来,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开始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主要采取“英语+”模式,比如“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方向”、“英语+辅修”、“英语+另一门外语”等模式。不管哪一种培养模式,根据《大纲》规定,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是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一要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为主,占四年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因此教学内容过分偏重于语言技能和知识,不太重视全面人才应具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语言的思维功能,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高。
第三,教师教学因素。受《大纲》,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偏向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换言之,教师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的是模仿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课堂中出现问与答的环节也大多属于层次较低的思维活动。
第四,学生学习因素。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花大部分时间用来掌握英语专业技能、英语知识和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更多依赖记忆、模仿、背诵、复述等机械脑力劳动, 属于较低层级的思维,很少从事判断、推理、分析、论证等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法限制了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时间与空间,从而阻碍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 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贯穿于《英语专业国标》
2000年的《大纲》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规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在它的指导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入快车道。《大纲》一直被认为是英语专业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是从其制订公布后,《大纲》没有再进行过任何修订。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否认,《大纲》已经滞后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起,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西方教育的重点,然而《大纲》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分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而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按照这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结果是学生只会机械地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因此导致创新能力的缺失。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外语界人士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思考和讨论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些外语院校已经付诸行动。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为例。200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新定义了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指导方针,开展课程改革。课改的核心任务之一是通过语言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组织和建立相关的工作坊。2007年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完成了课程改革。2012年,完成了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和课改,并开始全面实施[15]。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其他英语院校学习和借鉴。
自2013年7月起,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统一部署下,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研究制定92个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经过多次的调研和讨论,也制定了英语类专业(包括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国家标准。《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兼具指导性和规范性,是对《大纲》的继承和发展*2014年4月1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海研讨会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召开。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仲伟合教授总结发言时指出新《国标》是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兼具指导性和规定性。。仔细比较这三个国标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国标》对批判性思维的规
定显出不足*《英语专业国标》对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规定详见2015年1月25日公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及潘鸣威,冯光武.质量是核心,评价是关键——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评价要求[J].中国外语,2015(5):11-16.。《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翻译国标》对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规定详见仲伟合,赵军峰.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289-296.以下简称《翻译国标》)和《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商英国标》对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规定详见王立非,叶兴国,严明等.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297-302.(以下简称《商英国标》)都明确地把批判性思维能力写入人才培养目标,后者的“人才规格”还把批判性思维纳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之一,写明批判性思维能力由认知能力和情感调适能力构成,并列举了认知能力和情感调试能力各自的具体分项能力。《英语专业国标》是怎么样的情形呢?很遗憾,《英语专业国标》没有明确地把“批判性思维”纳入“培养目标”之中。
我们知道,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是由传统的英语专业拓展而来,各具特色,但它们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决定了三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某些方面要保持统一,对学生思维的要求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这三个国标中哪些方面具有规约性和普遍性、不可更改?哪些方面具有灵活性、可以自主调整?应该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应该避免千校一面,同时也应该警惕千校千面,否则的话,国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三个国标中,批判性思维应该是统一要求及最基础的标准,而不应可有可无。换言之,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应该是这三个专业的共核,而不应该是它们的差异。缺乏整体性和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各高校校标的制定,也不利于英语类本科专业的发展。因此,《英语专业国标》应该与《翻译国标》和《商英国标》一样,明确地把批判性思维纳入培养目标中。这与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仲伟合教授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第三次研讨会于2014年6月21日在上海交大召开,仲伟合教授在会上提出,保持英语、翻译和商务各自专业特色的同时,这三个专业的国标之间要保持统一。
批判性思维培养应该纳入《英语专业国标》培养目标,不仅如此,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英语专业国标》,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地说,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和培养不仅应该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中,还应该在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和师资队伍中得到呼应。《英语专业国标》的“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教学与评价”也提出了具体教学要求:教学应 “突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体系”方面,《英语专业国标》虽然没有提及“批判性思维”,但是已经隐含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两个课程模块提供了一系列文学、文化课程。外语界已经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文学和文化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为了让批判性思维贯穿于国标始终,并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国标中的“评价要求”和“师资队伍”应该做出相应规定。“评价要求”可以加入相应的评价指标,比如,课堂教学方法和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师资队伍”方面,应该把批判性思维纳入“教师素质”中,即英语教师不仅仅应该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素养,还应该是批判性思维者,具备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知识、传授批判性思维知识的能力。只有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贯穿《英语专业国标》的始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才有实现的可能和保障。当然,批判性思维培养也应该贯穿《翻译国标》和《商英国标》的始终,以体现这三个国标的共性和整体性。
四 结束语
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是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不高,这种情形亟需改变[16]。这就要求把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英语专业国标》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贯穿国标始终。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英语专业国标》 基本上尘埃落定,但是教育部还没正式公布实施。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统一《英语专业国标》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规定,以便推进我国英语专业的全面改革,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国家亟需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
[1]钟美荪.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J].外语界, 2015 (2): 2-6.
[2]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3]孙有中.英语教育十大关系——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初探[J]. 中国外语教育,2014(1):3-10.
[4]文秋芳,张伶俐,孙旻.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逊色于其他专业学生吗?[J]. 现代外语,2014(6): 794-804.
[5]文秋芳. 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6]高一虹. 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 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7]文秋芳,胡健. 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规律与特点[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8]文秋芳,刘润清. 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 外国语,2006(2):49-58.
[9]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 2010(1):11-16.
[10]李莉文. 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J]. 中国外语,2011(3):66-73.
[11]任文. 再论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 中国外语,2013(1):10-17.
[12]程晓堂,岳颖. 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J]. 中国外语,2011(1):52-57.
[13]王悦,张积家. 优势与劣势并存:双语经验产生的认知效应[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29 (A08).
[14]董毓. 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方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5]张莲,吴一安,金利民,等.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以北外英语学院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30-33.
[16]周志成,容媛媛. 批判性思维纳入大学培养目标的当下意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7):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