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三重维度”

2018-02-11商大恒张丽丽

关键词:角色定位辅导员维度

商大恒,张丽丽

(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河南科技大学软件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被定义为教师与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辅导员角色,随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与新媒体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再次引起了重新的思考。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归根到底是由辅导员在高校中处于什么样的层次、针对什么样对象、开展什么样工作所决定的。现有相关学术论文和在实际工作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可以概括为:辅导员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基层服务者。这种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事实上是从横向、单纯以学生为对象即从学生角度理解辅导员是什么。从横向的视角去阐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没有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维度进行全面的、科学的阐释。本文以纵向维度为视角,把辅导员放到高校整体的构架中,运用“剧中人”与“剧作者”之间辩证关系视角,超越以往横向的、单一维度对辅导员角色定位,进而发掘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三重维度”,他们是作为“剧中人”服务职能部门:辅导员与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维度;作为“剧作者”改变自身:辅导员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维度;作为“剧作者”培养学生: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维度。

“剧中人”与“剧作者”是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1]中提到的,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对于这个塑造我们的环境而言,我们是“剧中人”,必须认识、融入、接受环境;但我们在这个时代、环境中,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把自己和他人变成什么样层次的人,做自己和他人的“主人”和引导者。目前辅导员在高校整体构架中是“剧中人”,辅导员必须认识、融入、接受这个环境;但辅导员可以在这环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把自己提升到什么层次、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做自己和他人的引导者即“剧作者”。

一 作为“剧中人”服务职能:辅导员与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维度

目前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整体的构架中是处于“剧中人”的角色,我们需要服务任何需要我们的职能部门。根据各职能部门与辅导员之间指导程度的高低来看,可分为直接指导部门与间接指导部门。

直接指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研究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团委等。间接指导部门如宣传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图书馆等。

直接指导部门和间接指导部门两者的对象不同、体现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直接指导部门对象不仅有学生,而且有辅导员,体现的是领会文件精神与根据实际去做相结合,更重要地是在做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侧重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日常性的学生事务以及辅导员自身成长的事务。在学生处的直接指导下,如: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开展学生各类奖学金、各种先进荣誉的评优评先;随着每个学期不断推进,科学合理地、持续地对学生档案中的学年鉴定表等材料进行完善;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家成长论坛,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规划;认真开展适应、学习、经济、心理、就业等等各个方面的困难帮扶,建档建卡,精准“帮扶”,让每个困难学生都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参加学生处组织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定,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在校团委的指导领导下,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辅导员围绕青年学生思想建设、各种学生组织(学生会、社团、青协)改革的总体思路,通过“团支部活力工程”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通过各种赛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风采大赛”等各种比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以某一高校为例,根据校学生工作部的安排,辅导员积极执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兼顾不同学院、地域、政治面貌、民族、性别、学历、年级、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全校全部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按照学工部的要求,不仅要向学生讲清楚问卷调查是匿名的、随机的,心中不要有所顾虑和隐瞒,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答题;而且要及时地回收调查问卷,核实后按照对应的编码输入数据库;同时辅导员掌握并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比如93.14%的学生赞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91.54%学生赞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对于“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有3.85%的调查对象不同意,31.35%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等现象在大学校园较为普遍,积极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状态;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日常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间接指导部门对象是学生,体现的是做,侧重是学生某个方面、某个一次性完成的事情。配合招生就业处,做好新生入学手续、毕业生毕业手续的办理;配合后勤公寓管理处,发现宿舍有学生的大功率违规电器,需要对学生进行批判教育;配合保卫处,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消防安全演练,处理好学生斗殴等其他突发情况;配合医院,开展对学生常规病的筛选检查和治疗。如按照教务处的文件要求,对于第一次出现学籍预警的学生,辅导员要警告本人,并且要做到书面通知或直接打电话通知家长,学生家长必须了解学生情况;当第二次出现学籍预警时,辅导员根据教务处的文件,及时把退学警告告知学生,电话通知家长,要求家长必须来学生所在的学院,辅导员当面向家长告知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签收由学生与学院签订的相关保证协议;当出现第三次学籍预警时,辅导员必须亲自告知家长。在整个过程中,辅导员都是作为第一责任人,直接向家长传达教务处的决定,三个关键环节,辅导员必须正确把握好,完成教务处的要求。

无论是直接指导部门,还是间接指导部门,作为辅导员,根据各部门文件,要领会到位,传达准确,结合辅导员和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具有专业特色、自身特色的工作。不能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千篇一律的去做;而是要增强覆盖面,突出特色性,让辅导员自身和学生从中受益。直接指导部门和间接指导部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门,辅导员需要配合各职能部门,及时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

二 作为“剧作者”改变自身:辅导员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维度

高校各职能部门、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影响下,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发生着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变化,提升自己服务部门和引导学生的科学性、针对性;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职业规划,激发自己兴趣,体现自身价值。辅导员在日常繁琐事务过程中,要作为“剧作者”来改变自身,选择把自己提升到什么层次、成为什么样的人,具体要求为:

(一)思想政治过关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实施者,随着时代的推移,无论角色定位怎么变化,拥有什么专业背景,具有多么深厚的知识,开展多么出色的活动,完成什么样的帮扶。辅导员之所以为辅导员而不是教辅人员的前提是:第二课堂核心的“政治”这根红线始终是辅导员必须坚守的底线。在微时代如何把“政治”教育从“显层硬性”层面变成微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方式,从“隐形软性”层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这是辅导员必修的课。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要体会具有指导性的经典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矛盾论》等。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没看过马克思主义最经典的著作,何谈追根溯源,怎么可能会把经典的体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工作中,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高层次人才流失率低,不仅是因为这些国家环境好才留着人才,更重要的是作为职业化、专门化‘政治’思想教育的成功引导”[2]。如学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假期到由教育部在高校指定的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要求相关专家到学校对辅导员进行经典原著的解读。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除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以外,还要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如赴红旗渠、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和红色革命基地进行政治思想再教育,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使辅导员从思想上更加敬畏我们的历史,塑造过硬的政治素质。

(二)业务能力提升

辅导员既要做好各种事务性工作,同时也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个核心开展工作,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尤其新媒体时代,对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但辅导员不能变成一个简单的执行工具,而是要通过各种路径全面提升自己,进行职业能力规划,做自己的“剧作者”,对自己进行准确角色定位。如辅导员可以学习心理学知识,获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通过对心理学相关知识与规律的掌握,为开展学生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定期开展的辅导员沙龙,不同学院同一年级之间辅导员,不同年级辅导员,每一期围绕一个主题或现场交流形成的主题,畅所欲言、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方法,通过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方法,辅导员之间会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要继续进行深造,通过攻读博士,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层次,只有视野得到拓展、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和系统,提升自己“接地气”能力和统计相关信息的准确度;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中去,用形势与政策课,“走进”课堂,通过真实课堂,去深刻体会学生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如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为辅导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赛分为笔试、主题班会、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等五个板块,每一个板块从不同侧面考验着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笔试部分主要考察辅导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素养和网络素养;主题班会主要考察辅导员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案例分析主要考察辅导员分析问题、研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演讲主要考察辅导员逻辑思维和讲授能力;谈心谈话主要考察辅导员对相关政策、学生特征、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能力。五大块既是辅导员对自己日常工作系统总结思考的展现,又是对辅导员业务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参加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在比赛中查缺补漏,在观摩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辅导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使辅导员业务能力整体的质量上新台阶。

三 作为“剧作者”培养学生: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维度

在角色定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维度中,辅导员不仅要以“剧作者”的方式“走进”大学生的现状,认识、理解、融入环境,更要以“剧作者”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现状、做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先行者”,两种方式相结合最终实现改变学生、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一)以“剧作者”的方式“走进”大学生的现状

1.“微方式”去理解。“微时代”不仅使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媒体软件实现互通和展示自我,同时也使现实社会各种现象、各种价值观、各种市场规则以“爆炸式”方式,通过各种媒体、“微圈”零距离地呈现给大学生,充斥在处于空场状态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应试教育下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是一种从没被认真思考的课题。虽然“90”“00”后有所谓的“个性”,但这种缺乏自主性的本质状态并没有改变。加之大学生从开始接受教育到大学,整个过程是在各种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消费着“微食量”“哺育”着“微行为”。微时代的特征塑造了大学生处理各种人与事的思想和行为。如“短快新”接触事务的好奇心,“三分钟”干事的雄心,上课一片倒的“低头族”,带着耳机才能进入“状态”的学习场景,没有wifi与手机的环境就是“地狱”的狂躁心境,不过凌晨休息“非”正常的宿舍场景等。微时代塑造的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特征,辅导员不应用“70”“80”后的标准去抱怨,其实辅导员也是微时代被塑造者之一;要以“剧中人”的身份承认这个客观事实,“通过‘微媒体’,走进学生,以‘微’方式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4]。

2.“自下而上”去把握。“微时代”塑造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征。各种新媒体平台和软件成为大学生日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形式相结合。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辅导员不能仅以“居高临下”“自上而下”的方式去把握;也不能根据网上或其他经验去把握,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利用传统形式与新媒体优势,通过问卷调查、征集意见、参与学生干部沙龙、班级座谈会、主题团日活动,与学生一起走向操场、走向公园谈心谈话,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心理趣味运动会,让学生感知到辅导员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好伙伴,在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里想法和行为方式;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与学生建立直接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平等的身份、用朋友的口吻、恰当的网络语言,打破身份限定、心理隔阂;建立网络社交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实现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从单向交流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徐川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学生的这一留言时,他用一封信“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复了学生,被人民日报等官微转发后,这封信在网上火了。慢慢地,徐川的个人微信、微博成了学生们喜爱的公众账号,成为“网红”辅导员的徐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媒体的特点和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一是敏锐地捕捉住自媒体及时性、互动性特点,无论是什么时间问问题,在24小时内必有回复,真正做到了“有烦恼随时找‘川哥’”;二是打破了传统概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限定,善于利用幽默感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一句“请问,后台的问题都是您亲自打理么?”“不是我,难道是阿法狗?”让学生瞬间没有了距离感。

(二)以“剧作者”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现状

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状态进行精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践行以“剧作者”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现状,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1.引起兴趣、产生共鸣。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可以用不同领域的成功者如马云、马化腾、王石等这些大咖成长经历激励他们,但毕竟这些大咖离我们太远,所有的人都在用他们讲同样的故事,实际上,对于大学生来说起到的共鸣作用不是很大[5]。其实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某个领域成功的校友、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专业教师的求学生涯、学校领导的工作阅历、学习工作的学生标杆、家庭困难学生的励志历程、“学渣”变成“学霸”的蜕变过程等。这些发生在大学生周围的“活故事”是大学生能听进去、也是最想听的,能够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是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用鲜活的故事通过传统与新媒体形式相结合,把不同的“活故事”链接起来形成系统,持续地、循循渐进地推进,贯彻到大学的每个学期中。把这些“接地气”的“活故事”讲到位、讲出“灵魂”来,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内心深处认可。而这些能感染大学生、产生共鸣的“活故事”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如我经常向他们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榜样人物赵德龙,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家境特别困难,在父亲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他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带着父亲上大学,学校为父子俩安排了免费的“爱心小屋”。在悉心照顾父亲的同时,他刻苦学习,一次性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业成绩位居专业前列。他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所在团队荣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参与研究“洛阳魁谷三维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并获得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学习生活之余,他带领同学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在“为残障孤儿带去一片阳光”项目中荣获2015年“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他还先后被评为洛阳市首届励志大学生、河南省“文明学生”。

2.激发参与、提升改变。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落脚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度,让大学生主动地从思想、行为进行改变,从舞台的“后台”走向舞台的“前台”,从一个“剧中人”变成“剧作者”。通过传统与新媒体组织形式结合,辅导员“搭舞台”,学生“唱戏”,让“舞台”搭在班级、搭在宿舍、搭在每一个大学生心目中。分层次分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分文艺类、体育类、专业特色类、心理健康类等,如开展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比赛,不仅仅是打打拳,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讲好每一招式的意蕴;不要局限传统的足球、篮球比赛,可以结合时代快节奏的特点,开展如“自行车慢骑大赛”;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如工科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大攻关”“制图达人”“大咖来袭”;在心理健康方面,充分利用“微”工具,建立“微”心灵空间,设置不同栏目,如“零距离对话”“心灵有约”“有话偷偷告诉我”,通过不同栏目让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能找到解决困惑的那片天地,可以避免存在心理问题学生不想去心理咨询室的现实困境。这些不是“积”课外学分、“凑人数”,而是有针对性地激发大学生广泛参与。落实到“接地气”,惠及到“一个也不能少”,让大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辅导员才是以“剧作者”身份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落脚点。

总之,辅导员角色定位包含的“三重维度”,它为我们把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真正意蕴、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处理好辅导员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三重维度”互为“中介”,任何“维度”提高,直接关乎着其他“维度”提升。以辅导员与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维度为“中介”,是为了提升辅导员综合能力,明确培养学生目标;以辅导员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维度为“中介”,是为了提高服务职能部门水平,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以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维度为“中介”,是为了践行职能部门指导任务,增强引导学生的驾驭力。

[1]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贫困[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8.

[2]白显良:论高校辅导员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J].高校辅导员,2016(1):127-129.

[3]柏杨: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67-70.

[4]杨建超: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09(4):52-56.

[5]宋天征: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消极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102-104.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辅导员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探究
人生三维度
刍议体育特长生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