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2018-02-11杨金丹

关键词:网络空间伦理道德

杨金丹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很有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1]高校网络伦理教育关乎到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公民形象的塑造,也关系着网络生态的建设。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更是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 网络伦理失范和网络伦理教育

据媒体报道,安徽两名大学生被发现在南京某宾馆自杀身亡。两名原本陌生的大学生是通过自杀主题的QQ群相识,并相约结伴自杀。笔者在百度输入“网约自杀”四个字,发现相关结果约1 400 000个,触目惊心。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回避的生活场景。类似自杀群等网络时代涌现的社交媒介的伦理价值以及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伦理实际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

(一)网络伦理及其失范现象

何为网络伦理?国内外学界积极探寻,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从现有文献可知,对网络伦理的界定各有侧重点。比如刘永谋、侯杰认为网络伦理是在虚拟空间中以匿名状态使用网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伦理特征,属于匿名伦理[2]。这种界定强调了伦理实践的场域是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空间中的匿名状态会产生一些不同于传统具名状态的伦理价值观念和行为。这是网络伦理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斯皮内洛和塔瓦尼(Spinello,R.A and Tavani,H(Eds))则指出网络伦理是在网络技术发展和使用的过程中探讨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3]。这种阐述在明确网络伦理学科属性的同时,侧重于网络规范的探讨与制定,从而尽可能使网民行为有章可循,也使网络伦理教育有的放矢。此外,更多的学者关注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比较广泛。简言之,凡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的有违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均属网络伦理失范范畴。比如波西亚蒲赛和威廉(Portia Pusey & William A.Sadera)认为网络伦理包括抄袭、网络礼仪、黑客和网络成瘾等[4]。薛伟莲结合国内外研究则将网瘾、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网络隐私权、网络知识侵权、网络礼仪和信息网络安全等都作为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形式[5]。相对于其他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而言,网络依赖和网瘾具有特殊性。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道德发展包括个体内的(在个体并没有参与社会互动时调整个体的活动)以及个体间的(用于协调社会互动并对冲突矛盾作出公断)两个维度。”[6]网络依赖和网瘾则属于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异化。伦理“通常作为‘道德’的同义词使用”[7]。在现有文献中,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基本通用,因而将网络依赖和网瘾纳入到网络伦理失范的范畴有其科学性。网络社会中伦理失范现象的凸显急需网络伦理教育的引导。

(二)网络伦理研究和教育

网络伦理的研究始于计算机伦理的发展。近年来,国外已有学者开始将计算机伦理(computer ethics)、互联网伦理(internet ethics)和网络伦理(cyberethics)的区分界定作为计算机及其技术面对的两大伦理困境之一[3]。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对于计算机伦理和网络伦理的学理界限尚不清晰,简单地概括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尽管如此,国内外网络伦理研究在具体问题和研究态势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在网络伦理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东西方国家因文化、习俗、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对网络伦理具体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隐私、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我国涉及较多的则是有害信息、网络沉溺、信息诈骗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伦理研究是针对现实社会中较常发生的事件开展的理论分析和对策建议。不容置疑,有害信息、网络沉溺、信息诈骗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比如,有媒体报道境外间谍组织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发布兼职信息招聘大学生“调研员”,实则为其提供情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于此类有害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不良行为。准大学生徐玉玉和同为山东的大二学生宋振宇因遭受信息诈骗而死亡,是网络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的又一极端典型案例。而关于网络沉溺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多样性、随意性以及数字化、符号化等特点给予个体自由驰骋的遐想空间。但毫无约束的自由容易导致野蛮。人类社会的文明向来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因此,对于网络伦理研究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讨论以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约束网民行为,从而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高校网络伦理教育而言,其责任在于保护大学生免于遭受来自网络的危害和教育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表现得体。帮助学生处理好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网络空间自我与现实社会自我的关系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这“两对关系”也是网络伦理教育需要把握的关键。

其次,在网络伦理研究态势方面,国内外存在明显差异。国外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关注计算机网络,至今已近七十年,网络伦理研究相对成熟。网络伦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同步开展,相对处于前沿。相比之下,国内网络伦理研究出现瓶颈。在中国知网以“网络伦理”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发现被引数量较多的文章集中在1997年、2000年和2002年。即学界开始译介西方网络伦理研究和最初关注网络伦理的那几年。最近几年引用较多的文献是薛伟莲于2011年发表在《教育科学》杂志上的“国外网络伦理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启示”。这说明我国网络伦理研究领域正经历着从国外译介到本土发展的探索迷茫阶段,以及网络伦理教育逐步兴起。与此同时,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1%[8]。学生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络主力军,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如何谈吐、如何行动、如何感知他人等成了网络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也即他们所呈现的网络规范和网络德性是衡量网络伦理的重要指标,也是网络伦理教育必须考量的“两个维度”。

二 我国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现实困境

纵观网络生态,不难发现网络伦理失范的存在与延续。严重者如网络间谍、网约自杀、徐玉玉案等直接危及国家安全和个体生命的,其他如“××,我想和你睡”的热门话题、“一部剧换一个‘老公’”的网络现象等影响伦理道德的;如网络污秽言语、骂架等影响网络文明的。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教育尤不可缺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高校网络伦理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差异性矛盾

在乌镇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除了分享业界最前沿的理念和成果之外,也传递给大家一个信号,即互联网时代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之外,也要思考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作为教育者,更有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用网、安全用网、有序用网。我国不少学者针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以及接受网络伦理知识的情况开展了调研,发现我国大学生网络伦理知识储备较弱,网络道德规范不清楚。比如,黄少华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网络欺骗行为、不当使用网络行为、网络色情以及网络学术不诚实行为等,并指出“有相当数量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较为模糊和紊乱”。[9]蔡连玉则以数据调研说明我国大学生接触到的网络伦理和信息伦理相关知识过于匮乏。仅有3.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关于信息伦理方面的宣传[10]。雷雳侧重于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原因的剖析,她发现网络伦理道德(具体表现为道德品质)是仅次于网络匿名性的影响因素,占比21.7%[11]。显然,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伦理教育的需求极其迫切。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开展的网络伦理教育相对较宏观,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均缺少实证分析。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由谁教的问题尚不明朗。显然,网络伦理教育未能跟上时代的需求。

(二)网络伦理教育层级结构和网状结构的思辨

从学科属性来看,网络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一般情况下,学科是教育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教科书制定的依据。如果从教育的层级结构出发,“教师+教科书”的组合应该是学生获取网络伦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那么,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伦理课程。比如鲍姆(Baum)建议高校启动网络伦理课程,让所有核心科目的老师都加入课程的教学[12]。但由目前国内网络伦理教育的研究分析,学界更多地倾向于将网络伦理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比如建议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网络伦理教育[13]、在活动中传播网络伦理知识[14]。这是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网络伦理教育是基于学生在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碰到的网络问题与挑战而开展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是有价值的。但网络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活力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对于教育者而言,单纯依靠“教师+教科书”的方式解决学生所碰到的网络伦理困境就显得落后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核心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引入网络伦理知识相结合形成教育的网状结构是网络伦理教育可以尝试的方法。不同于层级结构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教育的网状结构更应考虑到网络时代学生所获知识的生命力以及其生活价值。在网状结构中,学科属性仍然要处于该结构的顶端,因为网络伦理教育不能脱离应用伦理学的教育范式,在具体情境中所碰到的道德问题依然要依据伦理学科所制定的道德理念、道德准则予以解决。但在教育资源来源上,教科书不再是作为唯一的信息源,网络资源、网络信息、网络案例等都是网络伦理教育信息关键且重要的补充。教育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伴学习更加受到鼓励。

据此,教育的网状结构应该是更加适合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一种模式。但是,网状结构所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核心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与前文提到的网络伦理教育的“两对关系”“两个维度”如何匹配及有效实施是高校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一大困境。

(三)国外网络伦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在网络伦理教育的具体实践上,美国波斯顿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门研究生课程CE-101操作相对较成熟。据戴维惠蒂尔(David B Whittier)介绍,该校的网络伦理教育课程包括互联网心理、道德发展和品格教育相关的理论与研究,并推断网络伦理教育可能是品格教育的一个新的分支[15]。而品格教育是“新世纪美国公共学校最具前瞻性和最普遍的道德教育形式。”[16]1关于品格的范畴,美国教育机构研究所、美国品格教育协会联盟、美国心理协会等都给出了不同的划分,但较为集中的几个品质分别为责任、尊重、值得信赖、公平和勇气,其他的比如智慧、富有同情心、团结、自律、博爱等[16]49-50。至此,美国波斯顿大学的网络伦理教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清晰,即包括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层面。心理教育关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互联网心理以及发展心理学中所涉及的道德发展规律,比如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道德教育则采取美国较为流行和居于前沿的品格教育形式,关注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责任、尊重、值得信赖等品质的培养。同样,国内的网络伦理教育也一定不能脱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我国价值体系不断地发展更新,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却得以延续。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儒家“五常”对自我行为的规范与制约,有利于和谐人际的构建,这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目前,在我国高校网络伦理教育具体实践和研究相对较缺的情况下,国外的教育实践可适当借鉴。在教育形式上,情景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同伴学习等都值得引入。在教育内容上,如何将国外网络伦理教育实践中的两个层面与笔者所提及的“两对关系”和“两个维度”有效融合是探索符合有我国教学特色的网络伦理教育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高校开展网络伦理教育的思考

上文主要分析了网络伦理教育的内涵和维度,分别是“两对关系”,即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网络空间自我与现实社会自我的关系,和“两个维度”,即网络规范和网络德性。同时明晰了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的现实困境。那么,在吸收国外网络伦理教育先进经验和探索我国网络伦理教育实践的路径中,厘清网络伦理教育的“两对关系”和“两个维度”及其与教育的网状结构相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两个维度”的指向和关系。

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旨在于让大学生在明确现有网络制度的前提下表现出集自信、诚信、友善、责任、尊重等优秀品格于一身的网络公民形象。这不仅有行为规范的要求,更有精神品质的诉求。网络规范和网络德性则是网络伦理完美呈现的两个维度。其中,网络规范蕴含两个方面,一是相关部门所制定的网络行为准则和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是学生应该了解的网络空间界限,以避免造成过失甚至触犯到法律。二是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如何“说”、如何做的问题。这是与网络生态息息相关的一面,也是网络伦理教育应该重视的一面。网络德性则是个人品德在网络空间中的展现,强调个体的道德素质和修养。这与国外网络伦理教育道德层面相吻合。网络规范和网络德性不是割裂开来的,两者交叉融合。网络规范离不开网络德性的牵引,网络德性则要通过网络规范得以体现。此外,这“两个维度”也是检验网络伦理教育成效的两把尺度。

其次,“两对关系”的辨析。

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依然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中常说的“像你希望被别人对待那样对待别人”的黄金法则仍旧适用。网际交往的伦理偏差源于其交往的场域是虚拟的网络空间。这种虚拟性使得个人情感少了一些感同身受,即共情能力弱化。国外网络伦理教育所引入的互联网心理也即强调个体在网络空间中情感移入的缺失。认清网际交往的本质及个体面对网络时的心理有利于网络德性的唤醒,从而使尊重、责任、真诚等这些日常行为规范自觉自愿地成为网络规范。因而,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网络伦理教育需要把握的核心要义。

网络空间自我与现实社会自我的关系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自我同一性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人格是比较稳定的。在网络时代,人格的稳定还要扩展至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自我的同一性,也即把网络人格作为个人人格重要的一部分。就如很多网友经常疑问的那样,如果网络实行实名制,那么网络攻击、网络谩骂、网络秽语还会有那么多吗?诚然,网络的匿名性让个体在网络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与现实社会中有所反差,甚至背谬。但作为高校网络伦理教育而言,在帮助学生理解匿名状态下的心理之外,更应该关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这关系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因而这对关系的处理是网络伦理教育的关键。

最后,网络伦理教育中“两对关系”和“两个维度”与网状结构教育模式的融合。

个体能够准确把握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能够规范网络行为。了解网络空间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同一性,则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也能遵循个体道德发展规律。因而,“两对关系”和“两个维度”是一一对应的。“两个维度”是网络伦理教育的表征,“两对关系”则是网络伦理教育的内核,表里结合是网络伦理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在网状结构的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然是开展网络伦理教育的主力。这一方面与国外网络伦理教育先进经验相契合。国外网络伦理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和道德两个层面,都隶属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另一方面,网络德性的培育属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的扩展与补充。再者,“两对关系”的本质也强调了网络空间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该忽视的盲点。核心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所形成的专业教学层面则是高校网络伦理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专业教学层面所引入的网络伦理知识更加侧重于网络规范和网络德性两个维度。比如在课堂中穿插类似网络黑客、网络抄袭和侵权等知识。将网络伦理知识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和网络资源,是网络时代教育的需求。

总之,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是全体教育者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核心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所构建的网状结构教育模式是高校网络伦理教育可靠的实践路径。

[1]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5-12-16)[2017-05-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

[2]刘永谋,侯杰.论网络伦理的后现代转向[J].社会科学论坛,2006(2):11-14.

[3]OMWOYO BOSIRE ONYANCHA.An informetrics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ethics,computer ethics and cyberethics[J].Library Hi Tech.2015,33(3):387-408.

[4]PORTIA PUSEY,WILLIAM A.Sadera Cyberethics,Cybersafety,and Cybersecurity[J].Jour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11(28):82-85.

[5]薛伟莲,国外网络伦理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1(1):82-85.

[6]约翰·W.桑特洛克.毕生发展(第3版)[M].桑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76.

[7]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625.

[8]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11-2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9]黄少华.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实践——以大学生网民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8.

[10]蔡连玉.信息伦理教育研究:一种“理想型”构建的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3-114.

[11]雷雳.青少年网络心理解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46.

[12]JANNA J. Baum.CyberEthics:The new fronties[J].Tech Trends.2005,49(6):54-55.

[13]黄新建,朱立新,宋明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1):173-174.

[14]张鹏.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30-32.

[15]DAVID B.Whittier Cyberethics:Envision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 Cyberspace[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2013(88):225-242.

[16]谢狂飞.美国品格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