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外语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2018-02-10潘明明
潘明明
(佳木斯大学 公共外语部,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在此之前,中央在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经明确提出,要“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后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不仅规定了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实现步骤,探讨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抢救濒危语言、及时进行语言文字国情调查的各种举措,提升了依法管理语言生活、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和加强语言服务的现代化理念,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提出了培养公民语言能力、增强国家语言能力等一系列新概念、新任务。
在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语言工作者必须是先行者。语言工作者要主动探索它国语言和汉语言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它国家人民在学习或接受汉语时可能面临的问题,总结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积极地推动公民外语能力的发展,为全民外语能力水平的提高做出积极地贡献,力争为国家或本地区储备更多数量的优秀外语人才,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真正实现外语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美好愿景。就我国而言,大多数成年外语学习者在高校,可以说高校成为了政府以外的最大外语人才储备库,因此,研究某一地区有代表性的高校在校生外语水平,不仅有利于教育事业,同时,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在校生外语资源质量现状
如前文所述,就某一地域而言,外语人才基本都在当地的高校,就佳木斯市而言,外语人才及储备主要在佳木斯大学。佳木斯大学是黑龙江省省属十所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每年有来自国内30余个省份和来自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2万余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及留学生在这里生活学习,是我国东部高校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所大学。
但根据《佳木斯大学学生外语能力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分析来看,佳木斯市有大量通用语人才,即英语人才,但整体能力并不理想,从综合数据分析来看,整体成绩勉强在四级水平或接近四级水平;非通用语种学生,主要是日语、韩语及俄语专业的学生,其外语能力相对略好,当然,考虑到通用语学生中绝大多数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这一特点,这个结果也就理所应当了。但无论是通用语学生还是非通用语学生的外语能力,都无法满足当前地区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即过于注重语言本身的相关知识,缺乏实用性与专业性。
二、地方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非通用语教育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与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加深,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各种小语种专业,旨在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非通用语种人才。一直以来,我国外语专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国内几大传统外语类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外语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专业数量、涵盖区域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远的发展。比如佳木斯大学,在大力发展英语专业的同时,1987年成立了俄语系,1996年成立了日语系,2009年成立了朝鲜语系。不断补充外语人才种类,努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然而,由于地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国际交流程度的差异等,佳木斯大学外语教学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首先,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佳木斯大学仍然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本专业语种的能力,对于非外语专业学生主要强调词汇与应试能力,专业学生侧重语法、文学等方面的培养,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安排的实践课所占比例大约在7.5%,没能够把学生的实践能力、文化修养与国际化视野结合起来进行培养。从教育理念上来看,没能够树立“培养国际化的实用型双外语人才”的理念,专业外语学生的第二外语培养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非外语专业学生甚至没有考虑再学一门外语的想法,思想意识淡薄。更加关键的一点,在佳木斯大学的小语种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老旧,没有适当的实用教材,教材编写工作一直没有进展,加之高校学生之间真正有效的学习交流有限,非通用语社会重视度不够等多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
其次,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发展不平衡。就佳木斯大学而言,非通用语种教学只有日语、俄语和朝鲜语三种,地域性特征明显。从外语教学实践环境来看,在通用语方面,每年大约有一万余名学生使用12间,共计容量为800座的语音教室进行外语实践学习,而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人机互动的学习模式才是当前较为公认的优越的学习环境,而此类设施,能够供学生使用的只有2间教室,总容量为160座,也就是说,每次最多能满足160人同时使用,专业外语方面的资源要略好一些,但使用基数依旧庞大。所以,无论是学生人数众多的英语教学,包括专业英语教学,还是非通用语种教学,其教学实践设施严重不足,外语课堂无法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使用专业设备来开展口译教学等,教学手段仍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此外,就师资情况来看,非通用语种的开设时间较晚,例如朝鲜语,开设时间为2009年,且整体外语教学的综合实力不高。虽然在学校及部门大力倡导下,但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仍不足50%,可以说整体外语教学还是以学士学历的教师为主,整体的师资力量较弱。
三、关于创造性地解决外语教学相关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一,努力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应用能力。根据《佳木斯大学学生外语能力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通用语还是非通用语学生,语言的使用能力更弱一些,“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一门外语,认识几个单词,会做几套卷子这么简单,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一门语言,能够使用新语言逻辑指导生活,能够应用语言为社会、为国家创造新的价值,真正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满足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新需求,因此,学校应大力提高对于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的重视程度。
第二,着力建设双外语教学模式。“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需要创新型的外语人才。“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会不断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将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因此,单一的英语人才或非通用语种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双外语人才,即能同时熟练地掌握一门非通用语又擅长英语的人才,将成为社会对外语类人才需求的主流。没有英语的辅助,非通用语的使用会受到限制;反之亦然,没有一门擅长的非通用语种,再好的英语也可能会事倍功半。虽然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各国之间的交流主要仍以英语为主,而且,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影响范围广,熟练掌握英语是目前国际形势影响下的大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谓国际事务,其实就是多个区域事件所组成的全局概念,在此过程中,非通用语的使用,在区域合作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广泛建立“英语+非通用语”的双外语教学模式。实现英语与非通用语之间课时的合理分配,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因为要同时学习两种外语,必然会让学生感觉到时间紧,压力大,为此,学校及教务部门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所学课程,本着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去设计及安排课程。
第三,注重教学细节,改善实践条件。其前提要求是找到适合且与当下社会发展接轨的合适的教材。外语教材,尤其是小语种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不够新颖,甚至部分教材出现与时代发展脱轨现象,已经成为当下外语教学与教材改革的主要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海纳百川,不能仅仅把希望寄托于各大教学出版社,各地学校应该结合地域特点及经济合作情况,鼓励教师主动编撰符合本校发展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教材。诚然,这一过程要伴随着具有高水平、高学历、新见解的优秀教师的加入,这样效果将会更加显著。因此,如何有效地吸引优秀的高校外语教师也是目前我国各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同时,在各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要力争避免办学经费使用不均衡,重理轻文现象的出现,要加大外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扩充工作,满足各语种学生对于外语实践的基本需求。
四、结语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尽管该研究只是针对佳木斯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但其在我国各普通高等院校中,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佳木斯大学学生外语能力及教学工作所表现出的不足,也是国内许多普通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加大投入和促进外语教学改革,有效地解决地方外语人才储备,提高地方外语人才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一地区的外语市场难题,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外语人才储备,使全民族牢固树立“外语为国家利益服务”这一理念,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braham, I. & Phillips, E. Language Roadmap for the 21st Century Texas[EB/OL]. http://texaslanguagesummit. org/downloads/summit_notes.pdf, 2007.
[2]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B/0L]. http://ced.issuelab.org/research/0/program/Annual%20Reports/filter/title, 200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Z].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刘骏,傅荣.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 2-8.
[6]文秋芳,张天伟.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模式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