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礼貌表达式的认知研究
2018-02-10段芸
段 芸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英语礼貌表达式的认知研究
段 芸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本文在梳理英语礼貌表达式句法表征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溯因推理的方法,使用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自我中心原则、空间隐喻认知模式和范畴成员非典型化原则等认知机制,对英语礼貌表达式的语义理据进行解释,为英语礼貌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英语礼貌表达式;象似性;自我中心原则;空间隐喻;非典型化
一、引言
语言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语言进行描写和解释。认知语言学在经验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它认为: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故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2)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并以它们为理据。3)句法不是一个自主的组成部分,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即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只是任意地被分成了单独的成分;语法结构本质上是符号的,并使概念内容符号化。4)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用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形式语义学来分析词义是不充分的,其原因有二:一是语义结构的描写与无限的知识系统有关;二是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识解的(文旭2009)。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英语礼貌表达式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不少的论著及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英语礼貌表达式进行了解释和探究,如语用及文化的角度(顾曰国1992/2001;束定芳、王虹1993/2001;钱厚生2002)、社会心理和人际交际修辞的角度(束定芳1990/2001)、词汇句法的角度(陈融1989/2001)、语义的角度(郭冬梅2002)等。但是从认知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的却不多见。本文将从典型的英语礼貌表达式的句法现象出发,采用溯因推理的方法,使用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自我中心原则、空间隐喻认知模式和范畴成员非典型化原则等认知机制,对英语礼貌表达式的语义理据进行解释,为英语礼貌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英语礼貌表达式的句法表征结构
Leech指出,礼貌行为具有不对称性,听话者受益越大,话语就越倾向于礼貌(束定芳1990/2001)。英语的礼貌语言表达法很丰富。这里,我们在借鉴陈融(1989/2001)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从词汇、时、体、语态等要素以及句型本身的角度对英语礼貌表达式中比较典型的句法表征结构进行探讨。
(一)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就是把词义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它们常用在英语句子中,使语气显得婉转,从而增加句子的礼貌性,如例(1)和(2):
(1)a: How did you like that film?
b: I kind of like it.
(2)a: We have finished the work at last. Do you think we can win the match?
b: Well, the work is well done in a way.
(二)时
“时”除了表示某一动作或状态发生和存在的时间以外,还可用以表示说话者的当前态度,使句子显得婉转礼貌。这就是所谓的“表态性过去时”(attitudinal past)(Quirket al.1984:86)。
(3)I wonder whether you could help me.
(4)I wondered whether you could help me.
(5)I did wonder whether you could help me.
礼貌程度由例(3)到(5)逐渐增强。
(三)体
“体”的礼貌用法主要是在进行体。进行体比一般体要更加礼貌,试比较例(6)和(7):
(6)I wondered whether you could lend me your car.
(7)I was wondering whether you could lend me your car.
(四)语态
被动语态用在表示道歉、指责或提出请求的句子中,可起到委婉礼貌的作用,如例(8)—(10):
(8)a. I regret that I haven’t offered you any useful information.
b. It is regretted that I haven’t offered you any useful information.
(9)a. Give me the bike next week, If you can.
b. Give me the bike next week, if it can be done.
(10)a. You beat the child with a stick. That’s going too far.
b. A stick was used to beat the child. That’s going too far.
(五)否定
英语中的否定分为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两种类型。全部否定是否定整句话,部分否定一般只否定状语。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否定常常被用来表达全部否定的意思。
(11)a. I don’t like him.
b. I don’t like him very much.
(12)a: So this is permanent?
b: Yeah, it’s permanent—permanent until I get married again.
c: No, this isn’t permanent.
例(11b)句意为“我并不十分喜欢他”。但在交际中却可以用来委婉地表达例(11a)的意思,即“我一点也不喜欢他”。在对别人的看法表示不同意时,出于礼貌的原因,人们往往想办法回避直接表示否定的态度。这种回避可以表现为只肯定对方话语中的一部分意思,因此例(12b)就比(12c)更易于让人接受。
(六)条件句
当要求对方做某事时,使用条件句更能使对方接受,如例(13)和(14):
(13)Would you give the papers to the students, if you don’t mind?
(14)Would you give the papers to the students, if I may ask you?
值得注意的是,Brown & Levinson(1987:91)指出,条件句和主句的顺序也可产生不同的礼貌效果。例如:
(15)If you don’t mind my asking, where did you get that dress?
(16)Where did you get that dress, if you don’t mind my asking?
Brown & Levinson认为例(15)比(16)更为礼貌,但他们没有解释其原因。
(七)反意疑问句
反意疑问句也是常用的一种礼貌表达法,如例(17)和(18):
(17)You don’t mind my smoking, do you?
(18)You will come to help me, won’t you?
当然,英语语言的礼貌表达法不仅仅限于这些,我们这里所列出的是与句法结构联系较为紧密的几类,以利于后文更系统地对其进行认知理据的讨论。
三、英语礼貌表达式句法表征结构的认知理据溯因
语言的形式结构不是自主的,而是一般的概念组织、范畴化原则、加工机制以及经验和环境影响的反映(文旭2009)。因此,本节将使用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自我中心原则、空间隐喻认知模式和范畴成员非典型化原则等认知机制,对上文几类英语礼貌表达式句法表征结构的认知语义理据进行讨论。
(一)象似性原则
索绪尔把任意性(arbitrariness)视为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此观点影响了他之后的语言学研究。但近几十年来,许多认知功能语法学家开始关注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如 Benveniste (1946)、 Chafe (1970)、 Bolinger (1977)、Haiman (1983,1985a, b)、Hopper & Thompson(1980,1984)、 Givón(1979,1989,1990)、 Croft(1990)、Simone(1994)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Haiman(1983,1985a, b)的研究。Haiman(1985a)将句法的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性(isomorphism)和关系象似性(motivation):前者指句法成分与经验结构的成分相对应;后者指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
国内的很多学者对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也有不少的述评与研究,如沈家煊 (1993)、文旭(2000,2001,2010)、严辰松(1997,2000)、王寅(1998)、张敏(1998)。徐盛桓(2005)在《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一文中虽没直接提到“象似性”,但在他的论述过程中也提到“一个句子的表征结构,是‘直接同反映人类经验图景的语义结构相联系的’”,以及“语义是认知过程中对世界图景概念化的外显表征”。文旭(2005:226-233,2010)在分析句法的拟象原则(即本文所说的“象似性原则”)时,从并列关系、顺承关系、连动式与动补式、表“希望”意义动词后的分句、表“结果”与“理由”的关系复句、原因分句与条件分句等角度进行了讨论;并基于英汉语料,从并列关系、顺承关系、连动式和动补式等方面对比分析英汉句法结构的象似性,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探讨它们之间的翻译问题。沈家煊(1993)将象似性原则归纳为三类: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和数量象似性原则。王寅(1998)提出了标记性象似原则。下面我们将以象似性原则为基础,对英语礼貌表达式句法表征结构的认知理据进行探讨。
1.距离象似性
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即概念之间的距离与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这相当于 Givón(1990)的“邻近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语言距离指语言单位之间的物理距离,对于英语礼貌语言的句法特点而言,其表征结构成分是如何体现英语使用者的经验结构成分的呢?
在例(8)—(10)中,所有的a句中表示动作发出者的名词或代词与表示动作的动词之间的距离小于b句中表示动作发出者的名词或代词与表示动作的动词之间的距离。如在a句中,I和regret、you和can(do)、you和beat之间位置靠得很近。而在b句中,通过被动语态,所有表动作发出者的代词都隐去了,虽然这种动作发出者与动作的语义关联在逻辑上并没有消失,但从形式上来看,表动作发出者的代词和表动作的动词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之大。其实,代词的位置已经走向极端,即消失了。例(10a)中的you和beat的邻近位置突显了“打”这个动作是由“你”发出来的,让听话者有内疚感,没有面子;而例(10b)中you和beat的远距离将听话者的注意力引向“棍子”和“打”,减轻了听话者的负疚感,保住了面子,因此例(10b)听起来比例(10a)更委婉礼貌,更能让人接受。
2.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原则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Givón(1991)称此为“序列顺序原则”(sequential order principle),并认为此原则在句法中存在两个次则:(a)线性顺序语义原则(semantic principle of linear order),即连贯话语中分句的次序与所描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一致;(b)线性顺序语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 of linear order),即更重要的或更紧急的信息在线性序列中首先出现,不易接近或不易预测的信息在线性顺序中首先出现。
我们前面提到了Brown & Levinson所举的两个例子,认为例(15)比(16)更礼貌。这里我们可以使用Givón的线性顺序语用原则来解释其认知原因。在例(15)中,让“如果你不介意”这样一个条件先出现,突出了其重要性,会使听话者感觉自己的感受受到了重视,很有面子,从而收到更为礼貌的效果。
3.标记象似性
根据王寅(1998)的标记象似性原则,语言形式上的标记性是以象似性为基础的。有标记项象似于额外意义,而无标记项象似于容易预测的信息。有标记项在结构上相对复杂,认识上也较为复杂,在思维处理过程中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在例(11)中,当表达“我不喜欢他”的语义时,a为全部否定,属无标记项;而b是通过部分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此意义的,因此是有标记项。为什么说b比a更礼貌呢?因为当听话者听到b句时,他首先想到的意义是“我并不十分喜欢他”,但通过语境,听话者会取消这种意义,转而选定“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他”。在处理结构比较复杂的b句的过程中,听话者在经历从“不十分喜欢”到“不喜欢”的这种思维上的转折时,体验到了“不十分喜欢”对“不喜欢”的一种惯性的作用,因此在最终弄懂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的同时,也感受到了b说话留有余地的策略,不会如a那么直接。
(二)自我中心原则
Lyons(1979:638)提出了“自我中心”原则(egocentric principle),指出:在人类世界里,人自以为是万物的尺度,位于宇宙的中心,因此总是以自身的标准来审视世界。文旭(2001)曾运用这项原则来解释词序的象似性。在这里,根据此原则中提到的“人总是以自身的标准来审视世界”,我们有理由认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希望以自己为中心,受到对方的重视与尊重,因为人际关系也是人们所审视到的世界的一部分。而英语中的条件句和反意疑问句很好地映射了这样一种微妙的人类情感思维趋势。如例(13),主句“你把论文发给学生”已经将说话者的意图表达清楚了,为何还要加上条件句“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呢?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说话者顾及了听话者的感受,让听话者觉得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照顾了听话者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带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思维趋势。因此,使交际的气氛融洽,达到了礼貌的效果。同理可推知反意疑问句例(17)和(18)所对应的认知理据。在例(12)中,c的回答非常直接,没有考虑a的感受。而在b的回答中,他首先顺着a的意思,说“是的,它能持久”,通过这样的方式照顾了a的感受以后,话锋一转,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结婚以后它就不会持久了”,即“它是不能持久的”。因此b既做到了以a为中心,给了a足够的面子,又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对a而言是很礼貌的。此原则同样可用来解释进行体在句子中的礼貌功能。我们说例(7)比(6)更礼貌,因为在例(7)中,动态动词使用了进行体。根据易仲良,进行体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是过程性(转引自袁晓宁2006)。这种过程是持续的动态过程,充满着变化。这一语义特征决定了它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现出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袁晓宁2006)。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有理由认为,进行体的这种“不确定性”和“暂时性”暗示着说话者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时给听话者留出了选择的空间,即我暂时是这么想的,如果你不同意,可以拒绝,以你为主。从听话者的角度来看,这也体现了“自我中心”这一带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思维趋势。
(三)空间隐喻认知模式
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束定芳2000:30)。我们有“时间即空间”这样的比喻概念。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来源于人体对空间的基本经验,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在发生的事相比,在人的心理上映射出一种更大的空间距离。因此语言中时间上的时态显示了一种空间距离。过去时在听话者心目中所产生的心理空间距离要比现在时大。它往往还隐含着这样一层意义,即该状态已不复存在……我与我正在做的言语行为之间存在距离(蓝纯2001:F24-F38)。在例(6)中,主句中的动词采用过去时,暗示着说话者的“我想”这个动作已经不复存在,听话者没有必要一定要按说话者的意图去做;从句中的情态动词也采用过去时,似乎“你能不能借车给我”仅仅是我以前的某种想法而已,以此来尽量避免从心理上给听话者造成一种“现在必须兑现”的压力。这给听话者留下了足够的选择空间,没有一点强迫的意味,因此它比例(3)更委婉礼貌。其实,英语中有大量的此类表达法,如:在与普通人交往时,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说“Would you give me that book?” 而不说“Will you give me that book?”,通常说“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university?”而不说“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university?”。
(四)范畴成员非典型化原则
传统的客观主义范畴观认为,一个物体如果具备范畴成员的所有充要特征,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因此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Taylor 2001:23-24)。但此观点在解释人们的认知规律时却表现出不可克服的缺陷。而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则认为,并非所有的特征都是二分的,并非所有的范畴都有清晰的界限,同一范畴内的各个成员之间地位不一定是平等的,总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典型成员叫作中心成员,非典型成员也叫作边缘成员。范畴中,中心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而边缘成员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少;边缘成员只具有中心成员的某些特点。这很客观地反映了人们的认知特点。具体到语言上,为何说模糊限制语能增加句子的礼貌性呢?我们知道,人们的情感往往不总是表现为典型的爱憎分明,通常会有一些比较模糊的情感状态。在语言表达上,人们往往会采取使用一些限定词等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如“喜欢”和“不喜欢”只代表了某情感连续体的两极,它们分别为这两极中的典型成员;在这两极中间还存在着诸如“留恋”“比较喜欢”“不太喜欢”“冷漠”等情感等级,它们相对于“喜欢”和“不喜欢”而言,就是边缘成员。在例(1)中,模糊限制语kind of修饰的是谓语动词like,使“喜欢”这个词的语义特征边缘化,从而弱化了“喜欢”的语义。因此整个句子表达的语义就介于“我非常喜欢”和“我不喜欢”之间,显得很委婉,达到了礼貌的效果。对于被动语态的礼貌功能,除了可以从距离象似性的角度来解释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的角度进行探讨。在英语中,人们在表达道歉、指责或提出请求时,其典型的句法表达式通常是以带有[+HUMAN]特征的词做主语的主谓结构,如I am sorry that, I regret that, you should not, please tell me等。例(8)—(10)的 a 句都是典型的表达道歉、提出请求和指责的句子。但在这样的句子结构中,带有[+HUMAN]特征的主语有时会使听话者感到自己被要求去做某事、去履行某义务或对某行为进行反思并改正等,因此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如果改用被动语态,将带有[+HUMAN]特征的主语隐去,就能使听话者的受指责或被要求去做某事的感觉减轻。从以带有[+HUMAN]特征的词做主语的主谓结构到含被动语态的结构,这也属于一种边缘化的情形。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溯因推理的基本方法,使用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自我中心原则、空间隐喻认知模式和范畴成员非典型化原则等认知机制,对英语礼貌表达式的认知语义理据进行了探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希望能够对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有所助益。
:
Benveniste, E.1946.Relations de personne dans le verbe[J].Bulletin de la Societe Linquistique(43):1-12.
Bolinger, D.1977.The Form of Language[M].London: Longman.
Brown, P.& S.C. 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fe, W.1970.Mean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oft, W.1990.Typology and Universal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vón, T.1979.On Understanding Grammar[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ivón, T.1989.Mind,Code and Context:Essays in Pragmatics[M].Hillsdale, HJ: Erlbaum.
Givón, T.1990.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Vol. I & II[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Givón, T.1991.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J].Studies in Language15(1):85-114.
Haiman, J.1983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Language(59):781-819.
Haiman, J.1985a.Natural Syntax[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iman, J.1985b.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opper, P.& S.Thompson.1980.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56):251-299.
Hopper, P.& S.Thompson.1984.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J].Language(60):703-751.
Lyons, J.1979.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irk, R.,et al.1984.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Longman.
Simone, R.1994.Iconicity in Language[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Taylor, J.R.2001.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陈融.1989.英语的礼貌语言[J].现代外语 (3):8-14.//束定芳.2001.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99-511.
顾曰国.1992.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4):10-17+80.//束定芳.2001.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39-554.
郭冬梅.2002.浅谈英语委婉语的语义特征[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38-41.
蓝纯.2001.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钱厚生.2002.英语礼貌语言手段说略[J].外语研究 (5):48-51.
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2-8.
束定芳.1990.试论Geoffrey Leech的语言观和人际交际修辞理论[J].外语研究 (4):1-8.//束定芳 2001.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3-116.
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束定芳,王虹.1993.言语交际中的扬升抑降与礼貌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3):9-15+82.//束定芳.2001.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25-538.
王寅.1998.标记象似性[J].外语学刊 (3):51-56.
文旭.2000.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外语学刊 (2):71-74.
文旭.2001.词序的拟象性探索[J].外语学刊 (3):90-96.
文旭,陈治安.2005.句法·语用·认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文旭.2009.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J].中国外语(3):25-30.
文旭.2010.英汉语的顺序象似性:对比与翻译[J].东方翻译 (3):20-23.
徐盛桓.2005.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J].外语与外语教学 (4):1-7.
严辰松.1997.语言临摹性概说[J].国外语言学 (3):21-25.
严辰松.2000.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6):1-6.
袁晓宁.2006.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J].外语与外语教学 (4):4-6.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Polite Expressions
DUAN Yu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Based on the former study about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polite expression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s and the relevant semantic meanings for the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language from the cognitive aspects of proximity principle, sequential order principle, marked principle, egocentric principle, space metaphor and theory of non-prototypicality by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abduction, offering a new angle for studying English polite expressions.
English polite expressions; iconicity; egocentric principle; space metaphor; non-prototypicality
H043
A
2095-2074(2018)02-0047-07
2018-03-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15ZDB099)
段芸,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等。邮箱:1900519247@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