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2018-02-10耿敬北

关键词:古典跨文化诗词

耿敬北

(宿迁学院外语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翻译是件难事,译诗更难。诗歌翻译要多难有多难,译者必须面对是否忠实于原文的焦虑。当年西方的读者是怀着对中国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的浓厚兴趣阅读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可是当中国古诗英译对西方读者不再神秘时,中国对西方不再陌生时,西方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态度则转变为审视、挑剔。[1]受文化、社会等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界人士将诗词翻译研究侧重点逐渐转向意象传递的研究活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诗歌是部分可译的。除了诗歌翻译的本质、评鉴标准的讨论之外,对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也成为学界新的关注点,诗词翻译的评鉴标准走向多元化。尽管中国学者也有在中国古典诗词外译上取得成功的先例,例如林语堂先生、许渊冲先生,但这毕竟不是主流,目前国内的许多译本并未在域外产生真正的影响,一个突出的困难就是很难得知外国读者对于中国典籍及其译本的阅读经验和评价情况。[2]以《大中华文库》为例,美国东亚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并不理想,很少有读者借阅,在期刊存储(JSTOR)上对《文库》的评论很少。[3]中国目前的许多译本仅供国内学者之间交流、学生学习之用,并未在海外获得承认。

一、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困境的根源

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困境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殊性和难译性、西方对中国文化误读、现代中西方读者的审美观差异性和中国诗词对外传播媒介和模态的单一性。

(一)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殊性

短小精悍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代表中国古典诗词鼎盛的唐诗宋词在篇幅字数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便是叙事诗,也未曾像西方洋洋洒洒的宏篇巨制《唐璜》《荷马史诗》等那样。而且,近体格律诗受到平仄、句式、押韵、对仗、字数等严格限制,绝句只有四句二十言或二十八言,律诗也就八句四十言或五十六言。[4]可见,中国古典诗词要想达到在平仄、句式、押韵、对仗、字数方面的限制要求,同时又要表达浓厚丰富的情感和深沉意蕴,其语言必须讲究短小精炼、字斟句酌。精炼则含蓄,有限的篇幅蕴含无限内涵,故中国古典诗词含蓄委婉而非直白显露。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为了达到上述精悍短小的形式和含蓄委婉的内涵,往往从词性改变、词序颠倒、成分省略等着手,而且诗词所有的外部形式都要符合内部情感的表达,声情并茂是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诗词高度精炼、含蓄,有限中包含无限,要想把诗词形式美和内涵美都能准确全面翻译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长久以来,很多西方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错误地认为东方文明是落后的,对东方文化持有蔑视的态度。中国古典诗词所反映的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往往被西方认为是落后的。新加坡一项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报告显示,海外之所以对中国孔子思想不感兴趣就在于在中西方文化“范式”之间缺乏一套能很好对接的解释系统。[5]追求逻辑性思维的理性精神作为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底蕴,决定了西方文化在总体上是主知的。[6]此外,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主体性失落是影响西方误读中国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也缺乏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误读,影响了中国文化典籍在西方的接受。因此,我们在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翻译和传播中应该关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处理,同时更要针对西方世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态度采取相应措施化解西方世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消极态度。

(三)现代中西方读者的审美观差异性

审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功能,没有审美意识的诗词无疑是失去灵魂的干枯躯体。因此,诗词接受者的审美观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西方审美,曾经由理性、和谐、道德的古典审美范式演变成唯艺术、唯情感、独立、个人主体性、自由的浪漫审美范式,现在又逐渐向现代性、生命体验、存在、非理性、直觉、无意识、非人道化、解放、颠覆、打碎、虚无、刺激的西方现代审美范式演化。[7]可以说,浪漫性和现代性是西方读者的审美观的主要特征。浪漫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执著,对人类情感的爱憎分明,尤其是对爱情的推崇。当然追求独立、自由、自我也是浪漫的主要体现。故西方读者不喜好应景之作、不愿看到被压抑和扭曲了的人欲、不大欣赏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反对社会的不公平、无法接受为了“舍小家为大家”而甘愿自我牺牲的做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会引发他们思乡之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腐败因素无法引发他们内心的审美情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会误导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消极。可见众多在中国读者心中极具审美内涵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西方人心中无法引起共鸣,甚至会引起反感心理。

(四)中国古典诗词对外传播媒介和模态的单一性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以承载诗词外语译文的纸质书籍和文字模态对外传播,缺乏非纸质的多媒介和多模态传播方式。纸媒时代虽然不会消失,但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古典诗词如果单凭纸媒与文字模态来对外传播,必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当今世界已进入多媒介和多模态传播时代,视听觉媒介尤其盛行,尽管不可替代纸媒和文字,但已经挤占了纸媒和文字的大部分空间。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纸媒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难以应对当今世界阅读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转变趋势,纸媒也难以承载视听觉多模态信息。利用工作、生活间隙阅读已经成为众多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过去因信息传播介质的单一化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的习惯悄然变化,纸质图书与读者接触频率降低,而各种以图片、文字、声音多模态电子图书却因手机、电脑、电视等高度发达与读者距离大幅度拉近,甚至出现了零距离现象。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空间搜集海量资源,使阅读时间、空间和信息载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延伸。故在阅读时空巨变的今天,中国古典诗词因仍然通过单一的纸质媒介和文字模态对外传播丧失了众多喜欢利用多种媒介在网络空间进行多模态阅读的读者,大大降低了中国古典诗词对外传播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的出路

基于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困境及其根源分析,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我们提出了相应的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路径:

(一)古典诗词多模态语篇构建

针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和难译现实,我们提出引入图像、声音等视听觉模态来实现诗词审美内涵的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词与外国人乐于接受的视听文化形式和网络传播模式相互融合,逐渐拉近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受众的距离,改变西方受众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陌生心态。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通过文字译介方式很难让西方受众完全领会其中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媒介来辅助传递中国古典诗词中部分无法言说的审美内涵。当前风靡世界的视觉文化和数码科技已经可以通过动漫图像与现实图像融合来协助中国诗歌译文全面地向国外读者传递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审美价值,如将故事性强的诗词译介和改编为影视、话剧、纪录片等多种多模态语篇形式。其中,我们可以邀请西方著名的艺术家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合作,把西方的绘画、音乐或动漫思维与中国学者诗词审美意识有机融合来实现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的中西合璧。经典的案例不是没有,如中国著名的儿童绘本出版人郝广才用他者的眼光透视出中国文化元素中独一无二的东西:意大利画家朱里安诺用憨厚大熊画逍遥庄子、俄国画家欧尼可夫以国宝熊猫绘至圣孔子。用他者的视觉刻写中国人的诗意与伦理,使东西文化相容并蓄,对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案例。[8]

(二) 中西方相关诗词对比与同步出版以及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的融合

针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现状,我们提出了如下化解西方世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消极态度的措施。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同一时期中西方诗人与诗歌对比,如英国雪莱、济慈等著名诗人及其诗歌与该时代所对应的中国诗人及其诗歌对比排版;同一类型中西方诗歌和诗人的对比排版,如同属浪漫主义的中西方诗人雪莱与中国诗人李白之间的对比排版。运用中西方诗歌对比编辑排版模式可以通过关联西方受众已知的本土诗歌来逐渐引领西方受众走进相关的中国诗歌,从而逐渐拉近西方受众与中国诗歌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在中西诗歌混合编排的同时,加入由西方著名的诗歌批评家所撰写的中西相关诗歌对比批评来帮助西方受众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关联,并逐步引导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基于西方对中餐情有独钟,我们可以在西方国家的中国餐馆的软硬装潢中融入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同时可以将诗词配乐朗诵或者诗词故事表演形式融入中国餐馆服务中,为外国受众接受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创造潜移默化的氛围。西方人多对中国历史和医药较为感兴趣,我们可以在中国历史出版物中融入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在中医学中融入与医药相关的中国古典诗词,同样在中国众多名胜古迹中可以根据与名胜古迹相关的诗人通过石刻、导游词和外文版中国古典诗词书籍售卖与赠送来传播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国功夫世界闻名,我们可以在学武服装、各类武器装饰上融入中国古典诗词。

(三)中国古典诗词对外传播的选择性

针对现代中西方读者审美观存在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选择包含积极向上、独立、自由、生命体验、解放、颠覆、直觉、无意识等审美范式、接近西方审美思想的中国诗歌作为对外出版和传播的重点和先导。对于表达压抑、应景性太强,反映为团体利益甘愿自我牺牲的思想、过于消极的古典诗词应该先搁置。我们可以把目前为止著名的海外汉学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作为突破口,对他们所翻译的诗词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把他们普遍看好的诗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对外传播的优先项,并针对国外受众的心理需求在形式和传播方式上对诗词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包装。

(四)拓宽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媒介

面对中国古典诗词对外传播媒介和模态的单一性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国外流行的媒介平台,如Facebook、Twitter、Blog、电视频道等多渠道对诸如影视、文本、纪录片等各类体裁的中国古典诗词语篇模式进行广泛传播,打通中国古典诗词只通过书籍传播的单一传播模式。此外,我们还可以经常在海外华人、孔子学院和在华留学生中开展难度适中且具有趣味性的中国古典诗词朗诵、竞赛等活动。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可谓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和代表,可是当它们踏上陌生国度后,却变得黯然失色,更不用说生根发芽。东方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在西方世界屡遭冷落,这未免使国人困惑不解,同时又倍感失落。我们应该承认中国古典诗词并非像金子那样,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光。在我们探索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出路时,必须考虑如何为中国古典诗词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创造可以让其发光的条件。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中西方诗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误读以及中国古典诗词对外传播媒介和模态的单一性。我们需设法引导西方读者逐渐走入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审美,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共同点,通过中西文化的融合来缩小中西文化间的鸿沟,同时更要学会“舍”“变”与“合”,如此才能有所“得”,即要学会舍弃中国古典诗词中与西方文化完全背离的篇章,同时还要把西方的诗歌审美习惯融合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来,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呈现形式进行转换,唯有如此,中国古典诗词才能在异国他乡逐渐长出新芽,焕发新的光芒。

猜你喜欢

古典跨文化诗词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