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提问”激活语文课堂“效率”
2018-02-09谭兴华
谭兴华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如果课堂提问得当,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地探求知识,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常常这样想:每节课老师都要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取得应有的效率就非常必要了。我经过几年探讨课堂提问的实践,体会到语文课堂提问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一、钻研教材,精选问点,简化提问
要处理好文本、学生、教师以及教材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必须掌握好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处理教材,精心选择问点,降低提问的频率,提问时体现出“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回环,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表达能力的双重功能。
1.抓住文本的矛盾点
对课文难点可以通过提问予以浅化,以引导学生突破。如学习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一课时,可提出本课矛盾点:新媳妇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通讯员蒙羞了两次,且挂破上衣,为什么新媳妇最后毫不犹豫地将被子献给了这位年轻的战士?学生以此去阅读文本,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学习。
2.体会文本的模糊点
对学生模糊的理解点,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以求理解清晰。《百合花》一课中,小说着力刻画新媳妇和通讯员这两个人物,表现军民鱼水情深,这不可否认,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记录者,那就是“我”,一个年轻的女文工团员。探究学习之后,大家对作品中新媳妇和通讯员这两个人物已经有了较为真切的感受,教者可以顺水推舟,提出疑问:大家回到作品中看“我”对小战士有没有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不是由作家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从其高超的叙述中暗示出来的。我们从“莫名其妙”、“不知道”以及“没意思的问题”中,可以读到女文工团员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爱意,有牵挂,更多的却是担忧。战争阻止不了爱情,阻止不了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但让人唏嘘的是,又因为战争,爱情的花朵还未绽放就已凋谢,情感的火花刚一闪亮却瞬间熄灭,“这是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体会到的。”
二、妙用问法,体现特点,优化提问
为了使提问集中指向课堂目标,提高效率,在选用了问题后,还要讲究问法,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寻求短平快的效应。
1.提问要从“散”变为“整”
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学生语言的训练效果,必须要聚散为整,整体设问。例如在《范进中举》一课中,为了感悟胡屠夫的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提出: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他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表现可用哪四个字概括?学生自然而然从称呼、外貌描写、贺礼、动作以及对女儿婚姻的态度上找出相关词句,感悟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提问要从“虚”变为“实”
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学生语言的训练效果,还要纠正无疑而问的偏向,以保证提问的力度。例如《桃花源记》的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教者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三、合理变通,提高效率,转化提问
提问过多而浪费读书时间,要发挥提问对读书的指导作用。对有些提问可以合理变通,进行转化,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这样转化提问的优点就是以语言训练的操作性确保训练参与的全员性。
1.提问可以转化为圈画
对引导抓重点词语的问题可转化为阅读圈画。例如《范进中举》一课中,对胡屠夫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可以进行圈画,进行归类。如: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外貌描写:“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学生补充相关词句,达到感悟形象的目标。
2.提问可以转化为填空
例如学习《学问与智慧》一课时,提问:作者是怎样阐述学问与智慧的?可以通过填空式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学问与智慧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1)學问离不开智慧。(2)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明确:(3)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4)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这样的提问也可以用填空式来完成,以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提问”只是许许多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但是如果认真实践,深入研究,还是有规律可以探索的。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如果课堂提问得当,不但能节约大量时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有一种动力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我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摸索,还需要进一步实践、进一步认识,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中总结经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