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生源危机成因及策略研究
2018-02-09刘志军姜乐军任海华
刘志军,姜乐军,任海华
(南通职业大学 a. 招生办公室; b. 党委宣传部; c. 党委组织部,江苏 南通 226007)
优质而充足的生源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江苏是我国高职教育大省,截至2017年,共有各类高职院校90所,在校生近65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职院校已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数十万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江苏高职院校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源骤减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矛盾、普通本科与中职教育的双重挤压等,使江苏诸多高职院校出现招生难、招不满等问题,这无疑会对江苏高职教育的全国领先地位、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产生不利影响。数据显示,江苏一直属于高职生源短缺的“重灾区”,2018年江苏生源总数为33.15万,全国1411所高校在江苏招生近33万人,其中本科招生人数为20.3万,高职生源不足13万人。即使这些生源全部留在江苏,江苏每所高职院校省内生源也不足1500人[1]4。“十二五”期间,江苏高职院校在校生校均规模逐年下降,从8260人下降至7716人,降幅为6.6%。为此,研究江苏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成因及应对之策,显得尤为迫切。
1 江苏高职生源危机成因
江苏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教育快速度、高质量发展,江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江苏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因社会认可度高,对考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本科院校生源并未受较大影响;江苏高职院校受适龄人口下降、本科扩招挤压、教育需求变化、同质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出现较为严重的生源短缺现象。
1.1 适龄人口下降
适龄人口下降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人口政策主导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持续推行、医疗事业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我国人口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阶段。我国总人口自2008年底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2]。适龄人口减少,而高考招生计划数持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处于高校招生最后批次的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在中国人口出生率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的1050万,之后开始下降,2011年降为933万人,3年降幅超过11%,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将延续至2020年前后[3]。
二是生育意愿的影响。由于升学、培训、就业等孩子培养的成本居高不下,很多家庭不敢生不想生。生育危机的持续蔓延不仅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会对高等教育的招生形势形成正面冲击。尽管我国从2015年开始实施了全面二胎政策,但是受人口政策调整及政策作用发挥的滞后性影响,生育下降的基本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导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不足的现象将持续存在。
1.2 本科扩招挤压
现阶段,中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在普通老百姓看来,优质教育资源指的就是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因此,能上本科院校就读是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本科院校扩招挤压成为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重要因素。江苏本科院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2018年江苏本科院校数为77所,比2010年增加了6所。同时,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占有率还在不断增加。2018年,江苏本科招生数为20.3万,占江苏生源总数的61.2%,比2010年增加了20%。另外,在实际招录过程中,很多本科院校都超计划录取,等到高职院校招录时,生源已是明显不足[4]。
1.3 教育需求变化
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院校在受重视程度上难与本科院校匹敌。人们甄别不出高职的实质,在很多人心里,高职就等于专科,高职院校一般被认为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事实上,人们真正抗拒的不是高职,而是高职的“专科”属性。当人们在省内没能得到本科院校的上学机会时,会转向省外,当在省外没能得到本科院校的上学机会时,就会转向国外。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近10年间一直呈正增长,除2007年、2013年、2016年,其余每年增长人数均超过3万,2016年达54.45万[5]。江苏2017年出国留学总数、出国留学增长率均在全国前列。教育需求变化是高职院校生源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
1.4 同质竞争加剧
近年来陆续有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初中生为生源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就以高中生、中职生为主要生源。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加剧了高职生源市场竞争的紧张度,促使高职教育生源市场供求关系转向,即由“供大于求”转向“供小于求”。原来中等专业学校以初中生为生源,招生规模一般为一两千人,至多三五千人,升格为高职院校后,以高中生、中职生为主要生源,规模少则五六千人,动辄上万人。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不公平竞争手段也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
2 高职院校破解生源危机的措施
面对生源危机,高职院校要积极作为,转危机为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实力;以精准化扶贫为抓手,拓宽学校生源渠道;以国际化办学为阵地,提升学校服务水平。
2.1 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实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在学校数量、校舍面积、硬件设备、在校师生数等诸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但也存在“量多而质不优”“体量大而不强大”等问题。一些学校贪功求大,人才培养“求量不求质”、科学研究“求多不求专”、社会服务“求全不求强”、文化传承“求承不求新”。学校大而不强、特色不鲜明,缺乏“拳头产品”,在招生市场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容易陷入生源危机。要想破解生源危机,高职院校要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努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实力,如此学校才能在招生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一要打造品牌、凝炼特色。高职教育粗放式大发展时代已经结束,高职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高职院校“不愁没有学生”已经转入“学生不愁没法升学”的新阶段。作为高职教育“产品生产者”,高职院校必须有产品意识、质量意识,要努力打造适合自身优势、契合地方产业结构的专业(群),让考生有“学厨师到蓝翔、学电脑到东方”的品牌意识。要围绕自身强势专业“外引内培”师资,校企深度融合,协力打造实验室与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以提高技术技能、提供优质服务为突破口,实现核心能力的凝炼。
二要软硬兼修、落实落细。硬件上,在不摒弃原有历史积淀前提下,努力促进校园硬件建设全局化、系统化、科学化,以现代化视野打造智慧化、便利化、人本化校园;软件上,“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形成德育品牌。
三要积淀文化、凸显标识。大学文化是高职院校在招生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软实力。毕业生较强的专业能力、优秀的人文素养等都会成为学校的文化标识。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内涵建设,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他们以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提升办学定位,实现专业升级,积极探索建立产业、企业、行业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通过合作共建、冠名办学、引企入校、引校入企、订单培养等方式,着力推动校企务实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建有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并牵头组建了全国机械职业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江苏省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建有江苏省传感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冷压冶金球团工程技术中心。目前有200多家工商企业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50多家知名企业为学校提供价值6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40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或冠名订单班。在2016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奖”。
2.2 以精准化扶贫为抓手,拓宽学校生源渠道
随着高校录取率的逐年递增,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职计划数与可招生源数形成“倒挂”局面,高职院校省内招生已经遭遇现实瓶颈,必须寻求生存突破。为此,可借力国家重大战略的东风完成招生工作。
第一,以精准化扶贫为抓手,深入研究产业结构,做大“生源蛋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明确指出: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7]。学校要深入研究生源输入地产业结构,根据产业需求,扩大对中西部招生计划,实现人力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合理有序流动;同时也要深入研究生源输出地产业结构,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开展人才培养,巧借国家战略推广之力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短缺地区的招生计划投放力度。作为职业教育承接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攻坚力量[8]。
第二,以精准化扶贫为抓手,契合地方文化,畅通生源渠道。文化具有吸引人、凝聚人的特质。一方面,要认可、尊重生源输出地文化习俗,开展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从文化认同上强化对生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增强文化包容度、悦纳度,把校园打造成文化共荣、文化互信的集聚地。
第三,以精准化扶贫为抓手,迎合考生需求,满足学生愿望。积极开展隐性化的经济帮扶、深度化的心理帮扶、经常性的生活帮扶。帮助个体在专业学成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形成强有力的心理自信。
例如,南通位于国家四大战略覆盖区、两大战略交汇点,是我省跨江城市群城市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把握南通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战略优势,根据南通“3+3+N”产业结构设置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专业(群),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学校于2018年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投放2381个招生计划,特别是扩大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省份招生计划。同时,学校根据各计划投放省份产业特点确定投放专业,如学校在陕西投放智能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经济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专业,为当地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2.3 以国际化办学为阵地,提升学校服务水平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9]。2015年底,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强调“教育要面向世界,培育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服务,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办学水平,处理好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关系”[10]。国际化办学成为高职院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优势互补与开阔师生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抓手,同时国际化办学也为高职院校破解生源困局提供了现实路径。
南通和非洲在经贸、教育等领域交流日益密切,仅“十二五”期间南通在非洲的新侨商就超过3.8万人,占江苏全省的80%,截至2017年年底,常年活跃在非洲的南通人已达7万,他们以家纺起步,遍及采矿、建筑、物流、连锁超市、媒体等领域。南通职业大学依靠南通“走出去”战略,围绕通商需求定制人才培养项目,已经连续两届接纳80余名纳米比亚留学生到南通留学,拓展了海外生源市场。同时,学校以国际化办学为契机,加强与世界各国在高职教育方面的沟通交流,学他人之所长,加强内涵建设。如南通职业大学通过与加拿大道森学院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加合作项目,在办学理念、学术交流、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近10年的努力,该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受到适龄人口、教育观念、教育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解决不仅是高职院校由追求规模和体量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施供给侧改革,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必然阶段。在人口因素、国家招生政策等影响因素仍存在的情况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将会持续存在。
江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大省和强省。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缓解生源危机的压力,江苏高职院校通过调整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主体布局、区域布局、功能布局,积极打造“集团式”“集群式”“集合式”的高职教育形态,构建高职教育特色和品牌,持续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此同时,江苏尝试将目前按学生数进行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按院校规模进行拨款,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破解高职院校生源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