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梅丸治疗厥阴头痛体会

2018-02-09李相儒唐小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厥阴吴茱萸乌梅

李相儒 唐小笛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病因病机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如《素问·风论》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1],而厥阴头痛就是在六经辨证下的说法,故凡辨为厥阴病而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皆可名为厥阴头痛。《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成因为寒客厥阴肝经,肝经寒邪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挟浊阴之气上逆而为干呕,胃阳不布而产生清冷涎沫,随浊气上逆而吐出,故见吐涎沫;肝经寒邪循经上冲,则见头痛。吴茱萸辛苦大热,归经肝胃,既可温肝暖胃,又擅降逆止呕,使肝寒去则不犯胃,胃寒去则气自降;且吴茱萸有辛热疏利之性,又善疏肝行气,以解肝气之凝滞,于肝气夹寒、横逆犯胃者,用之最恰。人皆知吴茱萸汤乃疗厥阴头痛纯寒无热之主方,而不知乌梅丸可治厥阴头痛寒热错杂之证,因“厥阴”为阴尽阳生之界限(柯韵伯“经界”说),由于阴津已伤,虚热内生,所以表现厥热胜复和寒热错杂的现象,“消渴”属于胃热,“气上撞心”属于肝热,“食则吐蛔”和“下之利不止”属于脾肾虚寒,此为厥阴病提纲证描绘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厥”是阴之极,以厥阴病也是寒至极点的病。古人云:“阴之极也,阳之始也”,盛极而衰,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临床疾病的演变亦是如此。阴寒至盛,则有阳气欲复。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内寄相火。厥阴有寒,相火郁而不得伸,待阴寒之气开始衰弱的时候,则相火郁极而发,易出现各种热证。同时,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阴寒到极点时伏藏着少阳。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具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发病特点。厥阴头痛初始阶段或可见到吴茱萸汤证,日久之后必然发展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乌梅丸证,这是由厥阴病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

2 临床特点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十味药组成,该方不仅仅是蛔厥之祖方,更是厥阴证治之主方。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可谓寒热并用,从药味上讲,以乌梅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连、黄柏之苦,人参、当归、白蜜之甘和而为一,辛甘酸苦合用,各有所得。从功用上讲,乌梅酸平入肝,纳气,补其体,人参甘寒,益脾中之阴,干姜辛温,补脾中之阳,令阴阳和则脾健而邪不能侵,黄连、黄柏,苦寒入心,降上炎之火,以温下寒,此为其用也,蜀椒、桂枝辛温入心,补阳气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于肾,此为助其用也,妙在细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领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通经脉,以运其枢,附子入肾,潜浮阳,暖水脏以固其根。乌梅丸味备酸甘辛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寒热并用,消补兼施,温中寓清,共解寒热错杂证于无形之中。厥阴病即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气血失调等疑难证候的综合概括,而本方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融酸甘苦辛四味为一体的综合方剂。本方证的寒热错杂表现为既有手足厥冷、畏寒、冷汗出、大便溏泻等寒证表现,同时又有心中烦躁、目赤、口苦、小便黄等热证表现。本方在治疗腹痛、呕吐、下利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外的疾病时,此种寒热错杂往往作为判断是否使用乌梅丸的重要依据。另外,临床使用本方时,病情缓者可用丸剂,病情急剧者多作汤剂[2]。

3 经典医案

患者,男,65岁。2018年1月1日初诊。以“发作性左侧头痛7年”为主诉就诊。患者7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左颞部搏动样疼痛,伴左额颞部静脉怒张、左颈肩僵硬、胃中嘈杂不舒、欲吐不吐、有气上冲感,测血压示:155/110 mmHg,休息后疼痛稍缓解,于当地县人民医院行颅脑CT、颈椎CT均未见明显异常,按“偏头痛”治疗(具体治疗不详),效不显。7年来患者头痛频繁发作,发则上述症状复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多方就医未果。今来我处,刻下症见:神志清,精神一般,表情淡漠,面色浮红,左额颞部静脉怒张,口苦、口渴、口黏,纳眠可,大便溏,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缓。辨为厥阴头痛,证属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治当清上温下,平调寒热。处以“乌梅丸”原方:乌梅20 g,细辛3 g,桂枝15 g,黄连4 g,黄柏6 g,花椒5 g,当归12 g,党参10 g,干姜15 g,黑附片10 g,蜂蜜1勺为引。7付,水煎服,日1付。

2018年1月15日患者因其妻高血压、心悸难寐来电咨询,顺便问及病情,告之曰:服药第2付时头痛大减,现头痛症状消失,额颞部静脉怒张亦随之消失,血压也降至正常。1月后再次电话随访,头痛未作。

按:本案目光若只停留在头痛一症上,确不知该辨何证,然患者口渴、胃中嘈杂不舒、欲吐不吐、有气上冲感,正是仲景所言: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之厥阴病;患者面色浮红,大便溏,是为上热下寒之佐证;血压升高则是气机不畅所致。处以厥阴病主方 “乌梅丸”平调寒热,舒畅气机,方证相应,取效甚速。由此可大胆猜想本案头痛一症,实则是气机不畅一兼症,而非主症,同一病机下,症状可变化万千,甚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然其病机则一。病机如树之主干,症状犹树之枝叶,枝叶不可胜数,主干则一。故临床大夫需不断修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临证中不能被纷繁复杂的症状所牵引,正所谓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临证只要抓住厥阴头痛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气机不畅的病机特点,就可使用乌梅丸,不必拘泥于条文所述,正所谓 “师古而不泥古”即是此意。有临床研究者[3]指出,乌梅丸的功效不仅仅是驱蛔、止利,只要所治疾病符合寒热错杂,阴阳两虚的病机即可取效,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仲景之方乌梅丸现已被众医家广泛地用于许多疾病,涉及到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神经科等。临床医家针对病机,随证加减,临床疗效颇佳,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体现出中医经方独有的实用价值[4]。

4 体会

笔者认为厥阴头痛病机乃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阳衰于下,温化水谷失司,故可见便溏,甚者则利;阳衰于下,阴寒之气上冲,故胃中嘈杂甚则呕吐,浊气上犯清窍可见头痛;上冲之气阻于中则阳气不得宣通,反生邪热,致生诸多变症;热阻于上可见口苦、口干、口渴,上热下寒之证分明。故用乌梅为君,敛肝熄风;臣以附子、干姜、椒目、桂枝、细辛,辛热以助其阳,温以祛寒;黄连、黄柏之苦寒以坚其阴,清以泻热,佐以人参、当归之甘味温益脾胃,调和气血,培土升木。使以蜂蜜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全方酸收熄风,辛热助阳,酸苦坚阴,寒热温凉,温清敛补,攻补兼施,诸药配伍,调理阴阳寒热虚实,使之归复于平和[5]。乌梅丸一证,本属阴寒,火为郁火、为虚火。《伤寒论》:“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柯韵伯谓:“厥阴伤寒,肝木郁而不得出,热甚于内,盗窃母气以克火,故渴欲饮水。”其象虽消渴而饥,但阳衰于下,故饥而不欲食,用下法则伤阳,故下之利不止,进食则阳无以化,故食则吐蛔(也可能是吐食物、水、痰涎,甚或干呕等)。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8.

[2]苗婷婷,李小荣.黄煌运用乌梅丸治疗久利医案赏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7):45-46.

[3]杨硕,武维屏.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8):486-487.

[4]周贤,王光耀.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医学报,2009,24(145):122-125.

[5]李莉芳.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6):384-385.

猜你喜欢

厥阴吴茱萸乌梅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厥阴病篇再论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巧手乌梅汤,开胃又解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