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静山的针灸独特疗法

2018-02-09奥晓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彭氏皮尺针灸

奥晓静 郝 华 苗 茂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彭静山(1909~2003),辽宁开原人,著名医学家。15岁时考取开原县医专开始学医,先后师从于刘景川、刘景贤、“神针”唐云阁、名医马二琴先生。22岁悬壶问世,开始了其杏林生涯。1951年任中国医科大学讲师,并在附属医院创设针灸门诊,从事针灸教学与临床工作。彭氏将针灸基础理论与其临床经验相结合,编著了《简易针灸疗法》,该书将深奥难解的古代针灸知识翻译为白话文,成为中国早期白话文针灸普及专著,并被作为当时针灸基础教材之一。此外彭氏还出版了《针灸秘验》 《眼针疗法》 《经络功法》等14部中医药专著,点校了《华佗神医秘传》,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彭氏一生临症近70年,从事针灸近50年,医术高明、临床经验丰富,其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治疗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独特的针刺方法,其临床效果显著,有的甚至可以“随手见功、应针取效”。现将其独特的针灸疗法介绍如下。

1 截根疗法

彭氏在针灸临床治疗时主张“取穴少,用针细,随证应变”[1]。截根疗法是其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瘰疬、疮疡疖肿、荨麻疹等外科疾患的特殊针刺方法,该疗法应用时只需取2个穴位。取穴方法:以患者乳头为标志(女性乳房下垂者,以气户穴直下第五肋间为准),①用皮尺从患者左侧乳头横拉至右侧乳头,然后松开左乳头皮尺,使皮尺一端下垂固定;②将皮尺另一端再由右乳向上向后绕颈,向前下垂至前胸左乳头,此为另一端;③将确定的皮尺两端由患者肩井向背后下垂,皮尺尽头是穴,因病人胖瘦而异,其穴约在肝俞穴附近。使用粗针或圆利针,针刺时左手捏起皮肤,右手快速刺入以减轻患者疼痛,沿脊柱方向斜刺约1寸,不行针刺手法,一般留针20 min,病重者可留30 min,隔3~5天再针,以患者痊愈为度。

案 曹某,女,25岁,辽宁省本溪县某校教师。发病已数月,两乳各有硬块如鸽卵大两块,按之有压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 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情忧郁,六脉无力,两关脉尤甚。经服药不效。用截根法8次,增生的硬块已消失,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焕发,由此痊愈[2]。

2 大接经法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于人体周身各处,上联于头脑、内属于脏腑、外达于肌肤皮毛,具有运行气血、联系上下内外、沟通表里的作用。彭氏认为健康的人体十二经脉均可保持各自相对平衡、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可是一旦经络失衡,人就会生病。一般轻症、病情单一的疾病可通过调理相应经脉的阴阳气血而痊愈,但重症、慢性病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由于其累及的经脉脏腑较多,通过单一调理一经或几经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彭氏临床用大接经法治疗经针灸多次治疗而不效的慢性疾病,如郁证、失眠、癫痫等。

大接经法是通过针刺十二经脉的原、络穴对十二经脉的气血阴阳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从而使人体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协调的状态,治愈疾病。具体操作为,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分别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点刺不留针,每次选取患者身体一侧经络的原络穴,共治疗4次。若为久病针刺则由原穴到络穴,若为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由原穴到络穴: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由络穴到原穴: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2-4]。

案 刘某,男,40岁。1983年,某设计院会计师。主诉:近3个月来,四肢倦怠,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周身无力,大便秘结,小便涩少,经治不愈,日益加重。近来并出现早泄,遗精。症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润无苔,神情没落,六脉沉细,右关左尺,尤为明显。辨证分析: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脾胃两虚。睡眠不安,尿涩早泄,病原肝肾俱亏。宜用针刺补法。取神门以治心,太溪以补肾,足三里健胃,三阴交助脾。久治无效,脉更无神。改用大接经由原到络,由络到原各2次。逐渐好转,再针前述各穴5次,面色红润,精神旺盛,饮食增加,二便通畅,遗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气足,而病痊愈[2]。

3 甩针挂钩疗法

彭氏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治疗面瘫的十种针刺疗法,但他认为甩针挂钩疗法是其常用的十种方法中效果较好的一种。该疗法主要适用于治疗面瘫、口角歪斜、流涎、面肌麻木、面肌痉挛等病症。其方法为:用6寸长针,从患侧颊车穴下方进针,针尖朝向口角,进针时先深后浅,可见针在皮下前行至口角。然后将针柄向同一方向捻转,左手轻压针体,当针尖接近唇边时稍用力拉针柄,使面颊皮肤形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完成一次操作,此为挂钩针法。操作次数根据患者的耐力、瘫痪的程度而定,一般操作5~10次。挂钩针法操作完成后,让患者自己捏针柄留针20 min。起针时医生手捏针柄用力向外甩出,故名“甩针挂钩疗法”。

案1张某,男性,82岁。口眼歪斜4个月,症见左眼睑闭合不全,且上眼睑下垂,下眼睑外翻,眼睛流泪,口角歪斜,漱口漏水。用眼睑刺法及甩针挂钩疗法,配合针刺睛明、球后、下关、四白等穴,经4个疗程治疗,基本痊愈[3]。

除面瘫外,甩针挂钩疗法还适用于胃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等病症。治疗胃下垂,从右侧幽门穴进针,针尖斜向胃左下方,当针尖与脐相平时即旋捻针柄稍用力上提。另一人手握患者足胫部使其屈腿向上推,上推要与提针保持一致,提针3次,后让病人自己提针柄30 min起针。治疗子宫脱垂、肾下垂由维胞穴(关元旁6寸)进针,针尖斜向生殖器方向,操作方法同治疗胃下垂一致。

案2马某,女,42岁。自诉:阴道内有物坠出,时轻时重,已有半年余,经服中药无效。现觉小腹重坠,腰腿酸沉,心悸气短,白带多而稀薄。症见:面色白,神倦,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灸气海、百会、中脘,针维胞穴,针灸7次而愈。7年后又复发,治以原方刺灸半月而愈[3]。

按:彭氏认为子宫脱垂,农村患者较多,多与接生技术和产后调护有关。该患者面色白,神倦,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虚下陷症状,治疗艾灸气海、中脘、百会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甩针挂钩法针维胞穴提升胞宫。

4 结语

彭静山从医70余年,对中西医各种学科兼收并蓄,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尤以取穴精巧、手法独特、善治各类疑难杂症而著称。彭氏由于其自身因素限制临床问诊收集病史,受到华佗“观眼识病”的启发并结合经络学说以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首创眼针疗法,该疗法因其神奇的疗效而被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彭静山因此被誉为“中国针圣”,眼针疗法亦被称为“彭氏眼针”。其总结发展的截根疗法、大接经法、三睑疗法、无痛针刺法、快速降压法、面瘫十法、交经缪刺等针灸手法,也引起了国内外针灸界的关注及广泛应用,为祖国医学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彭静山.杏林回顾五十年[J].辽宁中医杂志,1984(5):2-4.

[2]彭静山.费久治]针灸秘验与绝招[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55-259.

[3]潘小霞.彭静山教授针灸特色选介[J].中国民间疗法,2000,8(3):4.

[4]彭静山.简易针灸疗法[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4:91-93.

猜你喜欢

彭氏皮尺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宋代北江蛮彭氏及其族属考辨
彭定求理学思想试探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皮尺蛇
易武从文:明代长洲军户家族彭氏之转型
土司宗祠的孝文化影响:湘省个案*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可量腰围的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