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后示范”持续发展办学模式研究
2018-02-09曾茂林
曾茂林
(岭南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广东 湛江 524048)
0 引言
中职“后示范”建设中,示范校的可持续发展办学模式,是其发展内涵、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的综合和集中体现。对全面推进中职后示范阶段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更是彰显从前示范到后示范转变的显著标志。
1 中职后示范办学模式应有内涵及核心要素
1.1 中职后示范办学模式应有发展内涵
经济新常态下,后示范期中职办学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企业去产能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在不断提高,中职校毕业生在现代职教体系中处于最底层,丧失了原有的竞争力。随着企业大量引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原有制造业中大量技工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中职毕业生制造业就业市场被严重挤压。为此,中职办学模式内涵必须转变为走以人为本,为中职生人生幸福奠基之路。同时,又紧扣地方经济发展,从供给侧上提供优质服务地方企业的办学模式。
1.2 中职后示范办学模式应有的核心要素
1.2.1 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的专业和课程群
中职学校以对接并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展相应的专业群建设,是其办学模式转变的立足点。中职后示范期的专业群建设模式,主要对接区域产业群、职业岗位群,建设好相应的学科专业群。从专业课程群上进行系列的课程资源开发,构建起“校企合作平台+专业群模块”的课程体系。根据中职学生就业或升学愿望的强烈程度,将其分为两大类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两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从课程平台的建设上予以区别。在专业群课程模块的设置上,相应地分为技术技能型课程模块群和对口升学技术文化课程群。前者在教学模式上,主要围绕“工学结合”创新技能型人才实训模式,“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岗位通用技能、专门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分别构建通用实训室(基地)、专业实训室(基地)、综合训练实训室或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等”。[1]建立起满足专业课程共性需求、专门化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平台,凭借优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团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对口人才支持。
1.2.2 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升学教育模式
采取普职融通的优化组合方式,开创协同创新升学模式。从普高抽调高考名师和让职高技能教练到普高挂职,以新型“双师”教学团队,确保升学专业群建设质量。打造一支应考经验丰富、实操能力强的另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普-职”协同办学的新模式。
1.2.3 按照新内涵及核心要素变化更新办学模式
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看,进入后示范期的中职校,需要根据地方经济转型和走出去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拓新的办学模式。随着走“高、大、上”规模扩张之路的社会环境变化,示范校验收之时即已标志着其生命周期顶峰的到来。继续原有办学模式只能走向衰落,难逃“死亡”的生命周期律。从现代职教体系构成的生态位看,中职教育无疑处于垫底层次。因此,必须采取中高职联合办学的模式,肩负起为高职、高专输送人才的任务。从其所处地域生态看,又存在同普通高中的竞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实用性强的技术工人,是其成为普高不可取代的竞争之本。为了强化中职毕业生人文素养,提高中职生文考成绩,又需要同普通初中和高中开展松散合作。因此,联合地方对口的行业、企业,同所在区域内的普通初、高中组成职教联盟,成为其后示范期发展的必然之路。
2 集团化办学及其校企深度结合的教学模式
2.1 集团化办学政策依据及相关机制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指出:实践证明,“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后示范中推进集团化办学的重大意义。在集团化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上,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为引领,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在健全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上,强调建立、完善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积极探索集团内产权制度改革和利益共享机制建设;成立由校政企等机构组成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问题。做到中职校专业开发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教学实施与企业质量流程对接,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技术攻关对接,教学质量评估与企业用人满意对接,实现中职校与企业共同成长。
2.2 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两类成功范例
广东惠州商校职教集团的经验表明:集团化实现了“五环对接”的办学模式创新。借助集团化办学,中职校对接农村初中,激发出部分初中生就读中职的动机,优化了中职生源,实现了普职分流。在中职学校的对接中,实现了职教资源共享;在同行业、企业的对接中,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合作共赢机制;对接乡村,形成了农村职教培训网络;对接德、澳等职教发达国家,形成了一流的国际职教办学平台。“五环对接”办学模式,让惠州职教集团成为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标杆。集团化内部虽然主体多是公立事业单位,但是采取企业管理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普职渗透的合作机制。校企之间采取订单式合作办学、资源有偿使用的共享机制。
东莞职教集团则以学校、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为主体,依托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背景形成。这种以族群企业为产业背景支撑的集团化职教模式,将有效解决学校与企业一对一合作的弊端,有效降低校企合作成本,增强了信息沟通的便捷性。相比之下,惠州职教集团,是以商业学校为主体,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和政府参与到集团中来,没有太多的行业和产业优势。针对这一问题,在惠州商校升格为惠州职业技术学院后,邓庆宁校长开始主动出击。根据惠州电子产业升级和发展汽车产业等需要,推动专业建设转型,学校努力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科专业群、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商科专业群、以民生福祉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专业群,并与广东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新西兰商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共同创建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2]
3 国际化办学与中高职联合的纵深模式探新
3.1 企业“走出去”需要国际化办学模式
后示范期,中国职教为了配合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目标,必须打造出具有适应走出去企业需要的国际拔尖技术人才。由于这样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技术拔尖,具有大国工匠精神,还需要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懂得国外风情和文化背景,同行间能进行顺利交流等。因此,除了手工艺和服务行业,如中国茶艺、厨师、针灸等特殊技术外,在数控、桥梁架设等领域需要大量拔尖技术工人。这种走出国门的拔尖实操技术人员,需要在中职学历基础上继续深造,才能满足走出去企业对综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校一方面需要同国内对口高职联盟,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开放发展战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中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借鉴德国等职教发达国家办学理念和成功做法,将中国特色优势与世界经验有机结合,打造出中高职衔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2017年,由广东中山市政府牵头,中山市一职校等四所中职学校,开设了首批“中德实验班”。它是中山市着手建立“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基地,毕业生可通过多种途径继续深造,毕业生的就业路径比较宽广。[3]中德合作学校双方,通过交换生海外实习、双向共育;师资双向交流、兼职等形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职教的国际影响力。
3.2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纵深培养模式
以族群经济为依托,结合专业镇研发机构和走出去企业的技术优势,实施“中职-高职-本科”职教一体化,形成培养“大国工匠”的集团化纵深办学新模式。这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在深圳和广州的族群经济专业镇、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显现端倪,正在形成“企业岗位实训(中职)-技师带徒弟(高职)-技术创新团队训练创新能力(高职本科)”的分层一体化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采取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注重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才的师徒式上岗培训,以手把手传授技艺为主。实施族群经济专业镇联盟,让“高级技师团队-大型企业-行业研发机构”以师徒方式组成“中职-高职-本科”拔尖技能训练链条,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人文情怀,世界领先技术的生产和管理者。以此彰显中国逐级培养拔尖技术人才的新模式,展示出我国锻造“大国工匠”的职教体系特色。
3.3 围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全面转型
后示范期的中职校,需要从办学理念、体制、机制、管理上进行大胆创新,把“工匠精神”培养
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从业品质,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来提高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走出一条校企深度合作锻炼和造就工匠型人才之路。实施集团公司办学体制,创新混合制办学新专业群,让中职学校协同骨干企业,引领区域内职业教育根据企业条件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生态化地发展当地职教专业,为中国企业培养工匠型人才。在这种职教资源高度聚集的集团公司经济体内部,借助当地政府管辖的职教中心、实训中心等推动,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各类职教资源的统筹。根据各专业对口的工匠型人才培养需要,实施分类指导;以企业的大熔炉锻造出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以拿来就用而且好用的工匠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4 结语
总结中职后示范期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面临的新常态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办学模式内涵建设,应从三个层次突破:一是相对于前示范阶段的外延发展模式,必须转向注重内部要素的发展。从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分类培养的质量特色、办学总体效益等核心因素上实现根本转变。二是从中职教育功能要素中取得根本性突破。即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技术人才,促进学生“技术-文化”全面发展,两类人才培养模式上突破。三是在中职师资、专业、课程、实训等方面,从运行模式上突破,这是落实中职办学模式变革的最后环节。这三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逐层细化,构成了中职办学模式的多层内涵,体现出后示范期中职办学模式的核心要素。
[1]杨泽宇.“后示范”时期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26):83-87.
[2]黄珊.职教集团化发展 平台化办学惠州“吃螃蟹”[N].南方日报,2016-10-27.
[3]高薇.中山职校今年首设“中德实验班”[N].南方日报,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