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理学会平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018-02-09周梅芳邵阿末许仙英
周梅芳,邵阿末,陆 琦,许仙英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0 引言
护理学会是联系医院与学校护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目前,院校合作过程中由于未能真正确立护理学会的重要地位,导致护理学会、医院、学校三方联系松散,学校开展合作意愿强而医院缺乏动力,合作渠道狭窄;院校合作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既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约束双方合作行为,也缺乏“管、办、评分离”机制,无法确保院校合作教学质量[1];院校合作形式单一,教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转化率低等问题。德国的“双元制”是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其中行业协会是其运作机制的关键环节,负责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教育内容的质量监控[2]。我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运用合作教育理论和“第三部门”理论[3],开展基于护理学会为平台,实行学会、医院、学校三方联动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 创新载体,构建基于学会的院校合作教学平台
1.1 确立学会地位
通过契约明确学会、医院、学校三方在护理教学中的责、权、利。学会储备、整合和调配护理行业内资源,参与、指导和监督建立院校合作教学关系,分享合作教学收益;学校共享医院设施、拓展实习实训基地、促进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医院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共享学校实训基地、共享护理行业一线资讯和科研成果等。护理学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职能,提升了我校护理专业建设水平,解决了职业教育院校合作中部分“政府失灵”、“市场失灵”[4]的盲点。
1.2 营造共赢机制
由学会组织三方共同制定《学会、医院、学校合作办学章程》、《临床带教老师准入制度》等十余项制度和规范,保障院校合作过程管理有章可依。形成岗位需求调研机制、院校人才稳定输送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师资共建共享机制、社会服务共担共赢机制等,使学会、医院、学校三方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护理学会提升了行业影响力以及辅助政府决策的社会价值,并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医院护理队伍始终紧靠行业前沿信息和技术,优先转化院校合作的科研成果,提升了队伍素质和技术竞争力,新入职护士的培养期亦有效缩短;学校促进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就业水平有效提高。这是护理学会在职业教育中创设的激发内在动力、多方共赢的新机制。
1.3 创设评价体系
创设学会指导监督,医院深度介入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由传统的学校单一主体改变为护理学会主导,医院、学校各有侧重。学会协调建立评价机制、统一评价标准、定期组织专家实地开展评估,及时发现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院校合作中的偏差;学校和医院依据相关规范定期开展评估。在评价方式上,由原来的模拟考核方式变为临床护理实景考核。在评价内容上,不再局限于护理操作考核,而更注重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素养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2 学会指导,优化院校合作模式
护理学会发挥掌握行业及会员单位发展、技术及人才需求动态等资源优势,协调院校合作工作。
2.1 做好“纽带”
搭建院校合作信息平台,发布院校合作需求信息。引导医院、学校共享双方工作环境、仪器设备以及护理教学和诊疗过程,丰富双方创新思路、创业基础和科研资料,倍增双方合作动力。
2.2 做好“管家”
护理学会对有意加入院校合作教学的单位,根据其场地、设施、师资以及近3年病人投诉等情况,择优向学校推荐开展合作,并全程监督院校合作过程。
2.3 做好“专家”
学会、医院、学校专家代表共同组成评估组,每年开展2次院校合作教学效果评估,对共性问题在下一年度契约管理中予以优化,对管理不善、条件不到位、教学效果不佳者解除合作关系。
3 三方互动,拓展院校合作教学内涵
3.1 共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学会整合新上岗护士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与院校共同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项目等设置,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实训实习指导书。
3.2 共同探索培养新模式
强调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同探索见习实习、联合办学、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新模式。严格筛选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在真实临床环境和真实病例中实施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共情力、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3.3 共同实施院校师资双向培养制
专业教师定期下临床轮训,行会选拔优秀临床护理人员兼职授课,双方师资共同实践弘扬医院文化。同时,引导和鼓励院校合作共同开展护理科研。
4 创新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成效
4.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近3年来,护理专业学生屡在全国、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夺魁,获国赛3金、省赛6金8银7铜;省级创新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级创业孵化项目3个;应届毕业生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始终高达99%以上,省内名列前茅,就业率、对口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8% 以上。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三年级学生尹璐在暑假为一名呼吸、心跳均已停止的溺水者成功实施心肺复苏,荣登“中国好人榜”;14届学生马加碧在无锡市动物园内紧急施救昏迷患儿,被评为“见义勇为无锡好人”,其事迹在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进行专题报道。
4.2 教师团队双师能力明显增强
借助护理学会平台,建立一支由“教学名师、行业专家、临床护理能手”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与引进机制、产教融合培养机制等,促使教师迅速成长,双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团队中1人为江苏省领军人才、9人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和无锡市教学能手、1人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
4.3 专业、课程建设更具竞争力
师生通过深度介入医院临床各项活动,更好地了解了护理行业的最新技术、最新需求及发展态势,教与学的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护理专业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品牌专业,护理实训基地建成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荣获“无锡市产业贡献奖”。基于创新培养模式下,合作开发的《护士职业防护》、《糖尿病专科护理》等6门课程,其中《护士职业防护》课程自2012年起被江苏省教育厅列入省职业教育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全省卫生职业学校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4.4 服务行业能力加强
《护士职业防护》开设省级继续教育2期,受训逾500人。《糖尿病专科护理项目化教程》在无锡市2家市级医院使用,培养糖尿病专科护生219名,省、市级糖尿病专科护士80名。我校牵头开展的“临床大专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获评优秀课题,2015年,课题成果作为核心要件进一步转化,入国家卫计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成果之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应用于无锡市8家市属三级医院,对365名大专新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护士参加全国护师考试通过率明显提高。
5 结语
我国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下,企业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教育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和教育结果考核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5]。美国的社会组织已广泛参与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决策、管理和保障等各方面[6]。基于护理学会平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是我校尝试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院校合作的良性运行。
[1]高兵,杨小敏,雷虹. 管办评分离的本质探析与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5,03:7-9.
[2]张广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的关键问题[J].职业·下旬,2012,06:64-66.
[3]单胜男. 第三部门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智富时代 ,2015,8X:109.
[4]曾阳,黄崴. 政府干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限度及其改进[J]. 现代教育管理,201605:73-78.
[5]李俊. 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5.
[6]冯孟. 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构建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