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2018-02-09陈玉华
陈玉华
(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广州 510800)
0 引言
物理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是技校生学好电子、机电、机械等专业的关键与核心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完全解读新课程的要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心理学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自身的教学风格,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而总结出的高效教学模式。
1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遵循原则
1.1 内涵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全员参与;学生自学,互学,老师导学三结合;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调节,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及个人环境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1.2 理论基础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还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1.3 遵循原则
1.3.1 自主学习原则
自主学习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学习品质的彰显。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技巧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主体性真正发挥出来,更好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爱好特长,使学生终身受益。自主学习实现方式主要是教育者的引导力,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3.2 交流互动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没有发生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和互动。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影响、补充,达到共识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根本所在。交往互动要真实有效。一是平等对话;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彼此评判;四是注重效果。
1.3.3 探究学习原则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技能、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为目的地学习方式;是以发现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主线和归宿。探究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较高境界,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任务和问题出发,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实践中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2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提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问题可采用“直问式”“追问式”“自成靶子式”“设疑式”“伏笔式” “刨根式”“递进式”“辐射式”“曲问式”求同式”“对比式”等。例如,“欧姆定律”引入新课时设计实验:用两节新电池和两节旧电池分别给小灯泡供电,观察现象。教师设问:“为什么接旧电池,灯不亮?”有学生说:“旧电池两端电压小”。教师追问:“真的吗?”并演示用电压表分别测出新旧电池两端的电压,发现几乎相等。教师设问:“如何解释上述现象?”指出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需学习“欧姆定律”。这样的设问突出了本节课要学的重点。为突破学习难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刚才电压表所测的是什么电压,电池上所标的数值是什么,新、旧干电池的电压是否相同,等等。
2.2 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向学生提供从事各种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主动探究。同时要在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合作,提高自我意识与自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2.3 小组活动、合作交流是“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习《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电阻不同的电阻丝,通过讨论猜想:电阻可能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电压、电流等因素有关。教师则鼓励学生通过分组、小组实验探究他们自己所提出的猜想。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在组际交流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给他“标准答案”,而是要设法引导,让他自己做出正确或基本的答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组内相互讨论,团结协作。
2.4 全面评价、教师答疑是完成“问题-互动”的重要形式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与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其评价方式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当场答疑,将解决问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同时也指出中等生的优点,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收获,让学生从中领悟成功之路,看到思维的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
2.5 变式探究、拓展延伸、达标测试是检验“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
教师应精选例题和习题,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展开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答新情境下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通过归纳总结,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课内向课外进行适当延伸,以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习题,给学生创造了继续钻研的平台,有利于不同学生程度的个性发展;案例:某公司正门上需要悬挂“4V 0.4w”的彩灯40个,电源由220V的照明电路提供,请你运用已学的电学理论知识性设计出三种可行性电路图。针对每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巡视直接批阅试卷,了解学生答题的情况,或者在学生完成试卷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相互之间批阅,统计不同层次学生掌握情况,采取措施及时补救。也可以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有利影响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
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合作的习惯;
四是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
五是建立了和谐友好、融洽诚信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4 结语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趣味性、参与性,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在课堂教学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体会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又训练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创新精神;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师”与“生”两个主体的相互作用,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在原有模式基础上灵活变通,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谢祥清.素质教育教程[M].湖南师大出版社,2007.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郑成宏.关于“互动教学”的探讨[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3.
[4]杨凤丽.以学生为本 优化电工基础教学过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70期.
[5]朱程程.职业技术教育中基于问题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讨.职教论坛,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