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恋爱暴力及其应对

2018-02-09刘斌志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性暴力暴力行为社会工作者

刘斌志 邓 镛

1981年,美国学者Makepeace首次关注恋爱暴力问题,他发现1/5的人在恋爱过程中至少经历了1次恋爱暴力。[1]1999年,香港和谐之家对青少年恋爱暴力现象有了关注,这是香港第一家将青少年恋爱暴力与家庭暴力挂钩的社会服务机构,其倡导预防家庭暴力及推行两性平等关系的重要性,及早预防家庭暴力和恋爱暴力的发生。[2]从全球范围来看,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大学生恋爱暴力现象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大学生恋爱发生率为42%,恋爱暴力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1/3至1/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历过恋爱暴力。[3]大学生恋爱暴力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相关调查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50%以上在恋爱一年间曾发生过精神暴力,33%发生过肢体暴力,10%以上发生过严重暴力,性暴力达到了3%以上。[4]正因为对大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的发挥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恋爱暴力问题成为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一、研究概念及综述

(一)核心概念

所谓恋爱指的是两个个体在朋友关系之外分享情感、爱情和性,但两者并没有结婚、订婚或类似的承诺关系,包含了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恋爱关系。Sugarman和Hotaling则认为恋爱需要包括承诺、二者的相互影响以及身体的亲密接触。[5]

所谓恋爱暴力是指在恋爱关系中,一方针对另一方的任何蓄意的言语、身体、心理以及性的攻击和伤害。[6]Anderson与Danis则认为处于恋爱关系而未结婚的伴侣中,一方对另一方威胁使用或者使用躯体、性、语言虐待都可以成为恋爱暴力。躯体暴力是指有意的打、推、踢和朝对方扔东西等;精神虐待是指侮辱、贬低、批评对方、威胁分手、说激怒或者伤害对方的话等;性虐待包括强迫对方发生性行为或者强迫对方发生超过预计次数的性行为。[7]王向贤指出,恋爱暴力是恋人们在恋爱期间发生的各种形式的躯体、心理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手段包括殴打、捆绑、残害、拘禁、凌辱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性虐待等。[8]犯罪国际中心认为恋爱暴力是指在浪漫的关系中任何过度控制或者攻击对方的行为,无论双方是异性还是同性,也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社会经济方面,都可以称之为恋爱暴力。

所谓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也是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本土化知识。

(二)相关研究

文献查询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病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恋爱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后果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大学生恋爱暴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亟待进一步研究;其次,从社会工作视角对大学生恋爱暴力现象进行探索分析的研究存在空白;再次,关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研究主要是定量研究,这些研究较多关注对大学生恋爱暴力现状的揭示,而较少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现有对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预防及应对策略主要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探讨,而微观方面如大学生自身应该如何应对暴力现象却很少涉及。因此,有必要聚焦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特点,分析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后果,并立足于社会工作视角探索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一是了解我国在校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特点,如大学生恋爱暴力的普遍性、恋爱暴力的性别差异等;二是分析我国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影响因素,如自我控制、个人暴力经历、认知偏差、成人依恋、所处社会环境等;三是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恋爱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四是分析目前我国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恋爱暴力的认知状况、途径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并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探讨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研究法和个别访谈法。首先,以“大学生”“恋爱暴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搜索,发现35篇论文,在对这些论文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界定研究概念,设计问卷题目与调查提纲。其次,通过问卷星平台制作相关问卷,在北京、重庆、成都、广州、上海、杭州、武汉、南昌、沈阳、西安等城市向大学生网络群体发放问卷1000份,通过问卷星平台收集到82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760份。有效问卷中,女性486人(63.9%)、男性274人(36.1%),大一学生 158人(20.8%)、大二学生236人(30.1%)、大三学生 273人(35.9%)、大四学生93人(13.2%),文史类学生291人(38.2%)、理工类学生273人(33%)、艺术类学生118人(15.6%)、医学类学生100人(13.2%)。再次,通过网络对上述十个城市的共计20名大学生进行了线上深度访谈,收集大学生恋爱暴力的质性资料。最后,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基础上,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为主,辅以访谈资料的分析,对大学生恋爱暴力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三、资料呈现与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特点

1.恋爱暴力的普遍性

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恋爱暴力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例如,在何影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恋爱中的大学生精神暴力发生率为65.5%,肢体暴力发生率为36.3%,性暴力发生率为11.0%,伤害发生率为14.5%。[9]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发现,问卷中所列举的12项有关恋爱暴力中肢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的具体行为,都有调查对象选择,这可以说明恋爱暴力普遍存在。在问及身边是否有恋爱暴力现象时,57.89%的大学生认为身边有恋爱暴力现象发生,但只是偶尔发生;3.95%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经常有恋爱暴力现象的发生。这些数据再次说明大学生恋爱暴力具有普遍性特征。

2.精神暴力的忽略

本研究发现,精神暴力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肢体暴力,发生率最低的是性暴力,然而关于恋爱暴力的已有研究大部分聚焦于肢体暴力。调查结果显示,在有恋爱暴力经历的大学生中,精神暴力所占比例最高,具体行为所占比例前五项为:在争吵后选择长期不理自己或者冷战(38.16%);对方偷看自己的短信、聊天记录、通话记录(31.58%);接到对方电话、短信、QQ、微信等骚扰(17.11%);限制对方的衣食住行或社交活动和对方经常无理取闹、耍小性子,让自己受不了甚至精神崩溃(15.79%);用侮辱性语言辱骂对方(10.53%)。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当问及“当你俩之间发生矛盾时,你们会怎么处理”时,部分人表示“两个人可能会因为矛盾争吵,但有时候跟他吵不起来,因为他总是不搭理我,久而久之,我也觉得没意思,于是两个人就陷入了冷战状态”。此外,当问及“你们在相处过程中存在精神暴力吗”时,大部分人表示“我不知道哪些行为属于精神暴力的范畴,而且有些行为在情侣之间都会发生,感觉也构不成精神暴力”。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在恋爱过程中,精神暴力很难被知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恋人之间的打情骂俏,不构成精神暴力,并且精神暴力的存在形式比较广泛、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3.恋爱暴力的合理化

调查显示,在问及如何看待男性对女性施暴和女性对男性施暴时,90.79%的大学生认为男性对女性施暴和女性对男性施暴都是不可接受的,这说明恋爱暴力是不能合理化的。但是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几乎每个人在恋爱关系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恋爱暴力行为,并且认为“这是恋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模式”,“我在乎他才会去查看他聊天记录,限制他和异性交往,如果我不爱他就不可能这样”,“我觉得偶尔对他动手或者骂骂他没什么呀,我对我前男友也是这样,而且他也不会反抗,男人呀就是得管着,可不能让他欺负着”,等等。这说明,虽然大家认为恋爱暴力是不能被接受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认为一些行为不属于恋爱暴力的范畴,并且以爱的名义将它合理化。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暴力”来获取更多的爱和关注,或者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但其实这是一种非理性、表达不当的方式,甚至可能给对方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4.恋爱暴力的性别差异

王曦影在其恋爱暴力研究中指出,在约会、同居、婚姻三种亲密关系中,男性施暴在同居关系中所占比例最高,女性施暴则在恋爱关系中比例最高。[10]何影在其研究中指出,在恋爱过程中,女生的精神暴力和肢体暴力施暴行为高于男生,男生的受虐率和受虐频率高于女生,而男生的性暴力行为远高于女生。[11]本调查显示,85.53%的大学生认为,在恋爱关系中男生施暴多于女生,仅有14.47%的大学生认为在恋爱关系中女生施暴多于男生。研究结果出现了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反的状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本调查填写问卷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了大多数,而男大学生只占少数。因此,在进行恋爱暴力的性别差异研究时,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性别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影响因素

1.成人依恋

安全依恋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感受到安全、亲近与舒适,不安全依恋者则有很高的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高依恋焦虑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缺乏安全感,渴望亲近,因而会通过控制或者占有对方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然而控制是冲突与暴力发生的强预测因子。而高依恋回避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或者对依赖感和亲近感的不适应,因此难以发展良好的亲密关系,并且在发生矛盾时会采取心理攻击或者施暴等方式来控制亲密距离。[12]可见,由于不安全依恋者在恋爱关系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压力或问题,在看待问题上存在着认知偏差,更容易与亲密伴侣产生冲突,甚至将冲突演变成暴力。

2.个体暴力经历

访谈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恋爱暴力行为与其个体的暴力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暴力经历主要包括目睹或经历过家庭暴力、朋友伴侣暴力、自身恋爱暴力以及校园或社区暴力行为。个体成长期间若目睹或经历了恋爱暴力,很有可能导致个体的低自尊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低自尊大学生中,恋爱精神暴力和躯体暴力的发生率更高。同时,低自尊水平的人遭受暴力的概率也更高,因为低自尊水平的人的忍耐度更高,在面对暴力时的容忍性更强,因而更容易成为恋爱暴力中的受害者。调查显示,有63.16%的大学生目睹过父母之间吵架、打架、冷战或性暴力,并且有53.95%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对自己的恋爱暴力行为产生影响。除了受家庭的影响外,有67.11%的大学生认为其他情侣之间的相处模式对自身有轻微的影响,75%的大学生表示自身的恋爱暴力经历会对目前的恋爱关系产生影响。这些数据再次证明,大学生个体的暴力经历与恋爱暴力有显著关系。

3.自我控制能力

国外相关研究证实,自我控制与犯罪、酗酒等不良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Raymond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控制可以很好地解释犯罪行为与不良行为之间的关系。[13]杨春梅关于大学生约会暴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也证明自我控制对身体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以及中间暴力有显著的关系。[6]调查显示,在问及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时,有81.58%的大学生选择在抽烟、喝酒、赌博、酗酒后,有71.05%的大学生选择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说明在自控能力低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恋爱暴力行为。

4.环境的质量

社会因素即个体所处的各级环境,若伴侣所处的环境面临着不利于伴侣关系良性发展的因素,则会给伴侣双方造成压力、冲突和矛盾,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恋爱暴力。比如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很可能因分处异地而分手,这时常常发生在网络上诋毁对方、发布对方的私密照、自杀或自虐威胁的事件,诸如此类的恋爱暴力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三)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影响后果

1.生理方面

调查显示,大学生恋爱暴力造成伤害的暴力行为发生率在1.0%—16.4%之间,这些伤害主要包括躯体疼痛、淤青、刀伤、骨折、晕厥等躯体伤害。暴力行为不仅会带来短时的痛苦,还会造成长期的伤害,比如在遭受暴力之后个体健康水平下降,出现行走困难、日常活动受限、记忆下降、眩晕等慢性健康问题。[14]躯体暴力可以导致男性和女性都受到伤害,但是性暴力所导致的伤害几乎都发生在女性身上。性暴力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可能使女性失去必要的健康保护甚至造成躯体伤害,如发生阴道炎症、尿路感染、性传播疾病、意外怀孕甚至感染HIV等。在高校女生中,遭受恋爱伴侣躯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女性,感染HIV或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是无暴力经历女生的2.6倍,有怀孕经历者比未受虐女性多4—6倍。虽然精神暴力看起来没有带来直接的身体伤害,但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导致个体记忆力下降、慢性头痛、胃溃疡、肠痉挛、便秘、腹泻等躯体健康问题。

2.心理方面

恋爱暴力与抑郁、自伤、自杀、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相关。[15]长期遭受精神暴力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罪恶感、自卑、无助、自我价值感低下等心态,进而导致抑郁的发生。不仅如此,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恋爱暴力也有相关性,恋爱暴力会使被施暴者产生恐惧和担心暴力的再次发生,任何形式的威胁和伤害长期存在都会使个体产生慢性应激,甚至在暴力行为停止后仍然存在。有研究显示,恋爱暴力经历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概率是无暴力经历者的3.58倍,而恋爱暴力中的精神暴力所带来的PTSD症状最为强烈。[16]

3.社会功能方面

遭受恋爱暴力的个体通常会表现出自我评价低、无助和自责、认知偏差、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下降、社会支持减弱等状态。除此之外,恋爱暴力通常伴随着抽烟、酗酒、赌博、逃课等不良行为,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良好的处理,很有可能影响其学业发展。恋爱暴力还会影响个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若个体在恋爱期间不能建立良性的亲密关系,则很有可能影响其婚后生活。

(四)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调查显示,当问及“如果恋爱暴力在你身上发生时,你会怎样选择”,有59.21%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分手,47.37%的大学生选择向朋友诉说,27.63%的大学生选择闷在心里,仅有13.16%的大学生在恋爱暴力发生后选择向社会工作者求助。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对恋爱暴力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在恋爱暴力发生时也很少向专业人士,如社会工作者、心理辅导老师求助。此外,调查显示有67.11%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学校有没有开展恋爱观方面的教育,说明目前虽然在理论研究中提出了相关预防和解决措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措施仍然没有落实到位。

访谈分析发现,大学生在遭受恋爱暴力之后,普遍希望得到社会工作者的情感支持、求助咨询、促进安全、自信心提升、父母支持、学校辅导、沟通技巧训练等专业服务。因此,探讨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诉求并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体现专业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首先,大学生恋爱暴力与家庭暴力有所区别,其特点主要是恋爱暴力的普遍性、精神暴力的忽略、恋爱暴力的合理化以及恋爱暴力的性别差异。其次,大学生恋爱暴力主要与成人依恋、个体暴力经历、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所处情境相关。再次,恋爱暴力给大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带来长期的消极负面影响。最后,大学生普遍希望得到外界专业人士与专业机构的帮助,并希望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二)社会工作介入建议

1.个人层面

首先,社会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恋爱婚姻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恋爱观,学习适当的伴侣相处模式。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疗法改善大学生的恋爱暴力状况,充分挖掘大学生深层次的负向核心信念,引导并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再次,当大学生恋爱暴力出现肢体暴力、性暴力等严重的暴力行为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模式,通过示范法、正强化或负强化、自我管理、系统脱敏等方法来帮助大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最后,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应该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基于尊重、接纳、不批判以及保密等价值观来促进学生积极潜能的发挥。

2.家庭层面

首先,通过亲职教育促进父母的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助家长多关心子女的生活,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还要关注其情感生活,必要时提供一些恋爱指导。其次,通过亲子教育促进良好的家庭沟通。社会工作者应该引导父母以身作则,在处理矛盾时多采取理性的方法来解决,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榜样。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入户拜访等方法,向家长分享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以及夫妻之间如何和谐共处的方法等,来共同构建良好的家庭交往模式。最后,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做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沟通者、协调者和联络者。

3.学校层面

首先,提高学校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例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学校师生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增强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可获得性。其次,完善学校硬件措施,配备学校社会工作室,为小组社会工作和个案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安全、温暖、放松、保密的场所。再次,加强预防,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开展一系列与恋爱相关的知识讲座或趣味活动,比如恋爱心理、沟通技巧、性知识等话题的讲座以及知识竞答,对大学生恋爱观及行为进行教育和指导,改变大学生对恋爱暴力的认知态度。最后,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与辅导员、心理老师、宿管老师等相关人员合作,积极寻找潜在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关系,并且尽力链接各种资源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4.社会层面

一方面,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青少年恋爱暴力的教育。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社区资源,通过社区宣传栏、宣传报、系列讲座来分享处理亲密关系矛盾的技巧、与人沟通的技巧、管理情绪的技巧,提高社区青少年对恋爱暴力的认知态度,学会分辨恋爱暴力以及应对恋爱暴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虚拟世界的信息也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若得不到满足,极有可能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恋爱暴力的发生。因此,各相关执法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完善网络规范制度,规范和监督网络环境,积极传播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进而预防和减少恋爱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akepeace,J.M..Coutship Viol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Family Relations,1981,(1).

[2]叶长秀.恋爱暴力与家庭暴力[J].青年研究学报,2002,(5).

[3]Hanson,R.F..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Prevalence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J].Child Abuse Negel,2002,(5).

[4]王向贤.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J].青年研究,2007,(8).

[5]Murray,C.E.and Kardatzke,K.N..Dating Viol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Key Issues for Counselors[J].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2007,(1).

[6]杨春梅.大学生约会暴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Anderson,K.M.and Danis,F.S..Collegiate Sororities and Dating Violenc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formal and Formal Helping Strategies[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07,(1).

[8]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以1035名大学生调查为例[J].青年研究,2007,(4).

[9]何影.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调查与恋爱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王云龙,彭涛.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J].中国性科学,2016,(2).

[11]王向贤.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J].青年研究,2007,(8).

[12]Gormley,B..An Adult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Gender Symmetry i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J].Sex Roles,2005,(11).

[13]Paternoster,Raymond,Brame,Robert.On the Association among Self-Control,Crime,and Analogous Behavior[J].Criminology,2000,(3).

[14]Eckhadt,C.and Holtzworth-Munroe,A.,et al..Readiness to Change,Partner Violence Subtypes,and Treatment Outcomes among Men in Treatment for Partner Assault[J].Violence and Victims,2008,(4).

[15]Golding,J.M..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s a Risk Factor for Mental Disorders: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1999,(2).

[16]张林,刘燊,等.社会文化压力对女大学生身体满意度影响机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

猜你喜欢

性暴力暴力行为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遏制婚内性暴力现象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超三成在校大学生曾遭性暴力或性骚扰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性暴力”入法究竟难在哪儿
反家暴法再审议:性暴力应否纳入家暴成关注焦点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所暴力行为